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1年03月05日 星期六

    “两弹元勋”朱光亚

    《 文摘报 》( 2011年03月05日   06 版)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中国工程院原院长、党组书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八届、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朱光亚同志,因病于2011年2月26日10时3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毅然回国

        朱光亚1924年12月25日出生于湖北宜昌,上中学时对物理产生了浓厚兴趣。大学时,他先后受教于周培源、叶企孙、吴大猷等著名教授,在学业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45年7月15日,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荒漠上,伴随着惊天动地的一声巨响,原子之火冲天而起,人类进入了核时代。

        当时的国民党政府也想搞原子弹,他们派出吴大猷、曾昭抡、华罗庚三位科学家赴美国考察,并要求每位科学家再推荐两名年轻助手去进修深造,吴大猷推荐了朱光亚和李政道。

        1946年9月,22岁的朱光亚随考察组秘密前往美国。但让他们未曾料到的是,美国根本就不向任何人开放原子能技术。朱光亚不改初衷,他去了老师吴大猷的母校——密执安大学,专门从事实验核物理的研究工作,几年后获物理学博士学位。

        1950年春,朱光亚毅然回到祖国。

        培养人才

        回国后,他先后在北京大学、东北人民大学从事物理学教学工作。1955年1月,面对帝国主义的战争叫嚣和核威胁的严峻形势,毛泽东向全党发出了发展我国原子能事业的伟大号召,决定在苏联的援助下,研制自己的核武器。朱光亚被召回北京大学,担任物理研究室副主任,参与组建原子能专业,担负起了为新中国培养第一批原子能专业人才的重任。

        1957年,我国核武器研制机构急需一位科学技术领导人,钱三强经过反复思考,决定推荐朱光亚去担任中科院原子能所物理实验室的副主任。

        从原子弹到氢弹

        1958年秋,苏联援建的核工业反应堆和加速器正式移交给中方使用,中国第一个综合性的原子能科学技术研究基地诞生了。然而,1959年,距中苏签订“国防新技术协定”不到两年时间,苏联背信弃义,单方面撕毁协议,撤走了专家。

        35岁的朱光亚奉命调到二机部,担任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长和第四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朱光亚提出,就从苏联专家所作报告中留下的“残缺碎片”研究起。经过夜以继日的艰苦奋斗,中国的原子弹设计理论终于有了重大突破。

        1964年10月16日15时整,随着“起爆”那一声铿锵命令,大漠中骤然闪出一道强光,一朵黄褐色的蘑菇云腾空而起。

        成功了!看到这惊心动魄的壮观景象,老成持重的朱光亚激动万分。当晚,在试验基地举行的庆功宴会上,他喝得酩酊大醉……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朱光亚紧接着又开始组织实施机载核航弹爆炸试验和导弹运载核弹头爆炸试验,都分别取得了圆满成功。

        根据毛主席“原子弹要有,氢弹也要快”的指示,朱光亚和同事们加快了研制速度。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强烈的冲击波又一次震撼了世界。

        谦逊低调 名留星际

        在1994年6月举行的中国工程院成立暨首届院士大会上,朱光亚以全票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任院长。

        朱光亚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1996年初,解放军出版社策划出版了一套“国防科技科学家传记丛书”,他自然是必写对象之一。报请审批时,他二话不说,提笔就把自己的名字划掉了。在有关国防科技历史的文献中,都有他撰写的文章,但字里行间他都只谈别人和集体,从不谈自己。他经常谦虚地说:“核武器研制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需要有多种专业的高水平科学家与工程技术人员通力协作。”他特别强调钱三强、王淦昌、邓稼先、周光召等科技专家在其中所建立的不可磨灭的功勋。

        1996年10月,朱光亚荣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成就奖”,奖金为100万元港币。颁奖的头一天,他就对身边的同志说要把奖金全部捐出去,作为中国工程科技奖助基金。身边的同志知道他的经济状况并不特别宽裕,于是试探性地建议说:您是不是从中拿出一部分来捐比较合适?比如说50万,这也不少了。朱光亚的回答是:“中国工程科技界的工程科技奖助基金,现在有很大一部分是由海外友好人士捐助的,如果我们也能捐一点,虽然为数不很多,也算是做一点工作和一份贡献。”

        2004年,朱光亚80岁诞辰之际,为表彰朱光亚对我国科技事业作出的重大贡献,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将我国国家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10388号小行星命名为“朱光亚星”。

        (《深圳特区报》《广州日报》2.27 王建柱)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