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间谍培训内幕
1928年,蒋介石在北伐军总司令部内设立了一个秘密情报组织——“密查组”,由戴笠负责。此后,该组织经过数次改组,于1985年被最终改组为台湾“军事情报局”(简称“军情局”)。目前,“军情局”隶属于“国防部参谋本部”,由“参谋总长”直接指挥。其所搜集的情报,主要供台湾当局“国防部”和“参谋本部”使用。
在情报人员的选拔与培训方面,“军情局”有着相当严格的规定。该局的情报人员,通过“情报专科班”对外招生、培训的只占少数,绝大多数都是从台军各兵种选拔出来的。此外,“军情局”的训练方式也十分神秘——学员都必须使用化名,在培训结束之前,不许打听其他人的背景;在训练情报刺探技能的过程中,最为特殊的训练课目当属情报搜集、情报制定、档案制作、易容术等。
其中,档案制作主要是以墨水、代号、信件等方法,使寄出的信件不留下任何明显的疑点。岛内媒体曾报道称,多年以前,台军派出的间谍曾将一份邮件从东南亚某国寄到台北文山区,当地的情报机构断定这是一个情报包裹,立即让情报专家对其中录音带的内容进行解读。然而,专家们用尽所有办法,也只是从中听出了强烈的思乡情绪。他们根本就没有发现,情报并不在录音带里,而是隐含在录音带盒子上的几个标点符号和包裹邮件的尼龙绳上。
完成极其严格的训练后,再经过种种技能考核,“军情局”选拔的这些学员才能毕业。之后,他们将被秘密派往目的地,正式开始地下情报生活。
“潜伏”岁月
在两蒋时期,台湾当局派往内地的间谍人数非常多。而且,这些间谍潜伏得极其隐秘,其中的大多数至今仍不被外界所知。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一些不经意间收听到台湾广播的内地民众,经常能听到“给敌后同志的讯息”之类的密语。这些密语都以4个字的代号来传递“国防部情报局”的各种指令。1988年被内地反间谍机关抓获、现居住在香港的台湾前间谍姜建国,2006年曾透露:“当时给我的代号是5331。每星期一到星期六晚上8点到10点钟,(电台)就叫3遍:5331同志请注意,中央现在给你讲话,请记住,1034……就报数字。一般来说,每一组数字报两遍,第一第二两个数字为一标,比如0933,就是第9页第3行第3个字。”
陈水扁执政时期,台湾间谍对内地的大规模谍报渗透活动仍在继续。这一时期,“军情局”主要是让一些台商充当间谍,用财、色两种方式对内地进行渗透。不过,这些被“军情局”收买的台商大多是“业余选手”,极易被内地反间谍机构捕获。之后,多数台商都发现,充当间谍的台商一旦暴露,就会被“军情局”无情抛弃。姜建国也曾用自己的经历劝解台商:“当时派进去(内地)的有5000多人,后来只剩500多人了。我现在呼吁年轻一代不要为此事卖命。如果你们的下场最后和我们一样,后悔莫及!”后来,愿意为“军情局”卖命的台商也确实越来越少。
内地出手抓“内鬼”
台湾“军情局”针对内地间谍活动愈演愈烈的同时,内地国家安全机关的反间谍能力也越来越强。因此,被台湾间谍策反的“内鬼”也纷纷落网。
刘连昆案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影响最大的一起涉台间谍案。1992年,解放军少将级军官刘连昆在台湾“军情局”间谍的利诱下,开始为其卖命。初次见面时,台湾方面派出“军情局”六处副处长王宝元(化名)进入内地,到广州与刘连昆会面。经过周密安排,王宝元和刘连昆最终在广州越秀公园见了面。一开始,刘连昆还有点紧张。结束会面后,双方分别前往广州东方轩酒店。在餐桌上,气氛才变得轻松起来。其间,王宝元向刘连昆通报了他的待遇、联络方式、重点工作等——待遇比照台军少将的待遇,月薪是每月3500美元(以1992年的币值,约合新台币9万元),另发“工作奖金”;每提供一批情报,台方支付少则40万元新台币,多则上百万元,由台方代为转存在海外银行账户中;退休后由“军情局”照顾其生活及福利,并依其个人意愿安排其到国外或台湾居住。为表示对这次会面的重视,王宝元当场拿出2万美元的红包,作为给刘连昆的见面礼。刘连昆则“回赠”了12件机密文件。
从1992年“入行”到1999年年初被抓获,7年间,刘连昆向台湾方面提供了大量的机密情报。然而,即便隐藏得再深,他最终还是没能逃脱法律的严惩。
(《环球人物》2011年第5期 胡润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