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中国革命博物馆决定委托中央美术学院组织完成一批表现新中国的油画,其中有巨幅油画《开国大典》。中央美院把这项艰巨的任务交给了37岁的青年画家董希文。
两个月后,董希文完成了油画《开国大典》的创作。画面上,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的中央,正在麦克风前庄严地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背后站着刘少奇、朱德、周恩来、宋庆龄、张澜、郭沫若等各界代表,他们胸前佩带着红签,脸上呈现出聆听着《公报》的激动心情。
作为一幅反映重大历史事件主题的政治绘画作品,《开国大典》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肯定和称赞。但在后来的历次政治运动中,画中人物的命运就决定了此画的命运。
《开国大典》完成后才三年,就发生了“高饶事件”。作为国家副主席、政治局委员的高岗于1954年初被撤销职务,8月自杀身亡,此后又被开除党籍。中国革命博物馆要求董希文修改《开国大典》,将画面上的高岗形象抹掉。《开国大典》中的第一排领导人全是国家副主席,从左至右依次是: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因为高岗站在前排最边,为了不使画面损坏,董希文在其它油画上做了多次实验后才动笔,删掉了高岗的画像。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刘少奇成了党内最大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而被打倒。革命博物馆通知董希文在画面上去掉刘少奇。这个修改工程就更难了,因为不是简单地去掉一个人,而且要另外补上一个人,还要牵动旁边的人。更为难的是,董希文此时已得了癌症,手术后虽然情况尚好,但体力衰弱。然而他仍然抱病奉命到博物馆亲自进行修改,在刘少奇的位置上改画了董必武。
1972年,当时中央文革小组为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30周年而筹办纪念美术展,要求董希文重作此画,而此时董希文的癌症已到了晚期。“文革”后期,又有人想抹掉画面中的林伯渠,因为他在延安时曾反对毛泽东和江青结婚。这时董希文已去世,就找到了靳尚谊,靳尚谊不忍修改原作,就重新复制了一幅,这是此画的第四稿。
粉碎“四人帮”后,随着刘少奇的平反,本着还历史本来面目的原则,中国革命博物馆征得上级同意,决定将《开国大典》恢复原貌。但董希文的原作因在“文革”中蒙受不实之词的连累,作了很大的改动,难以恢复原貌,董希文家属也不同意在原作上再改动。博物馆只好将此事委托给了北京青年画家阎振铎、叶武林。他们在《开国大典》的复制品上画上了刘少奇和高岗。至此,《开国大典》终于恢复原貌——这就是我们今天在中国革命博物馆展览厅里所见到的《开国大典》(复制品),而董希文原作则存放在中国革命博物馆的画库里。
(《晚晴报》2.23 建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