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我国国有企业发展速度很快,不少人认为国有企业不再需要大力度的改革了。过去几年国有企业改革停滞不前,与这种思维有一定关系。
我们的研究发现,国有经济状况其实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好,“十二五”期间,仍需大力推进以股权结构多元化和公司治理商业化为核心的国有企业改革,否则国有经济若干年后有可能陷入新一轮困境。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可以发现,过去几年,非国有部门的表现比国有部门要更好。2003年到2008年,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企业资产总额、主营收入和利润总额分别增长2倍、2.5倍和2.4倍;而私营企业增长高达5.2倍、6.7倍和9.7倍。在过去几年资产价格快速膨胀的时期里,谁能够获得更多的银行贷款,谁就有机会实现较快的资产增值。国有企业获得的贷款远远多于私营企业,资产增值速度反而远逊于私营企业,实在不值得津津乐道。
从效益指标来看,国有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由1998年的不到2%上升到2003年以后的10%以及2008年的11.71%。但是私营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在各个时期都明显高于国有企业,到2008年,达到25.12%的水平,比国有企业高出一倍以上。
如果剔除垄断型企业,国有企业的效益更加难看。2009年,三家最盈利的企业——中国移动、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为全部央企贡献了44%的利润,占全部国有企业利润总额的1/5以上。129家央企的总资产回报率(利润总额/资产总额)为3.9%,比全部国企的2.9%高出1个百分点,收入利润率(利润总额/营业收入)为6.5%,与全部国企水平持平。我们的测算发现,如果扣除利润总额最高的前三家,剩余126家央企的资产回报率和收入利润率只有2.5%和5.8%,均低于全部国企平均水平。可见,极少数垄断型和寡头型企业的盈利抬高了央企整体盈利水平。
一种观点认为,国有企业的税收负担、社会成本、绿色成本远高于非国有企业,拉低了国有企业的效益指标。这种观点并无过硬的数据支撑。事实上,中小型非国有企业的税费负担过重基本上是一种共识,反而是国有企业占用了很多不需付费或付费很少的资源,包括土地、矿产、特许经营权等,已是广为人知。
(《经济参考报》2.25 张文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