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忐忑》到《丢丢铜》,对于龚琳娜的音乐,公众舆论一直处于两极化状态。针对作品,有人说“感觉像噪音,听完她的歌只想去揍人”,有人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针对龚琳娜,有人赞她执著于民歌艺术探索,也有人惋惜她滑入搞怪成瘾、哗众取宠的泥淖。
不管是唱“听一万遍也学不会”的《忐忑》,还是“只能听清楚两个字‘丢丢’”的《丢丢铜》,龚琳娜唱得都是一本正经。至于夸张甚至有些搞怪的表情,她觉得那是表现歌曲内涵所需:《忐忑》就是夸张变形地展现一种生命的活力。
生于贵阳的龚琳娜,5岁登台演唱,7岁国内巡演,1999年以文化部“民歌状元”称号从中国音乐学院毕业。25岁时,她摘得第九届青歌赛民族唱法银奖。之后,她远赴德国追寻自己的音乐之路。也许这位“出身”正统的民歌手不曾料到,自己会以这样一种非正统的方式走红。
在娱乐的喧嚣背后,埋伏着一个尴尬的疑问:《忐忑》、《丢丢铜》还是艺术吗?
“这顶多就是专业人士的练声曲,有必要那么关注吗?”一位不愿具名的词作家说,“当年青歌赛民族唱法银奖的获得者,好好唱民歌,没火,现在居然靠这种邪乎的东西火了,真是一种悲哀!有些人为什么喜欢这首歌?是想用这首歌来‘抵制’那些更不说人话的歌!”
但是,一些老艺术家却对龚琳娜和她的“神曲”很宽容。“我觉得龚琳娜很勇敢,很用心,在声乐界创造出了另一派,姑且叫做‘印象派’吧。至于有些人觉得她搞怪,主要是因为她的表情太夸张,其实《忐忑》这样的作品不好唱,更考验歌唱者的能力。”83岁的歌唱家王昆说。
(《深圳商报》2.24 李红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