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1年03月01日 星期二

    GPS管得住公车私用吗

    《 文摘报 》( 2011年03月01日   02 版)

        广州市委副书记、市纪委书记苏志佳2月22日在参加广州市“两会”分组讨论时说:未来,广州市公车将安装GPS(全球定位系统)跟踪系统和身份识别系统,实行分级管理,经批准非公务用车将采取有偿使用措施,拟按照每公里1.5~1.7元收费。那么,GPS管得住公车私用吗?听听老百姓怎么说。

        技术无忧 监管有力

        贺成说,所谓堵不如疏。广州将公车监管纳入系统工程建设管理,这显然比过去那种“原则上不允许公车私用,实际上处处是公车私用”要好很多。

        但笔者还是注意到,对此网友也有话说。比如,一些网友感叹:以后更没法监督公车私用了,一曝光就说是个人交了费的;再比如,一些网友质问:会不会有公务员拿公款支付?

        定路线易 定性质难

        时言平说,可以说,有了GPS的监督和公众的监督,开放公车私用的制度设计对于公车改革而言,堪称进步举措。但是回归现实,我们不禁担忧:如此苦心孤诣设计出来的公车改革制度,最终会否再次沦为花把式。毕竟,无论是之前的“O”牌还是为公车配备识别标识,抑或是公车集中管理,各地都曾做过尝试,但是公车滥用却还是屡禁不绝。

        既然监督不容乐观,那么似乎可以推定,所谓的开放公车有偿私用也未必能够产生预期的效果,很容易掉进公私模糊的陷阱。公车在什么样的使用状态下属于公用,什么时候又属于私用,恐怕很难界定。GPS也许能够定位公车的路线和历程,但却定位不了车辆使用的性质。即便是公车使用情况有内部管理和登记,但是公车使用的信息得不到公开,GPS监控恐怕难以产生实质效果。更何况,即便公私能够厘清辨明。这样的制度设置难逃有偿使用公车沦为公务人员变相福利的嫌疑,毕竟从开放公车私用的租车价格来看,是低于市场水平的。

        要想确保效果 需要公众监督

        张森林说,要想彻底封堵公车私用,真正实现GPS防腐意图,还必须将监控情况充分公开,广泛借助民众的力量。

        显而易见,GPS防腐必须解决好两个问题。其一,如何确定公车使用性质?GPS掌握的只是抽象的地理数据,公车腐败的花样何其多也,单凭去了什么地方,仍旧无法鉴定是否属于私用。譬如公务途中“顺便”办了一点私事,为“私奔”编造一个“公务”的借口,选择距离办私事最近的一个公务场所停放公车等等,各单位都有自己的职能和任务,且不论纪委能否“管”得过来,即便“抓”到了,也很难辨别真伪。

        其二,如何确保问责不打折扣?监控是一回事,处罚是另一回事。市纪检部门负责统一监管,这种内部监督究竟能有多大威慑,无疑值得商榷。当前缺少的显然不是制度,而是问责。如果动不了真的,GPS防腐免不了空欢喜一场。

        收费依旧偏低 不应低于打的

        邓子庆说,问题在于,收费必须合理,必须能够补满受损的公共利益,否则,公车私用制度依然将成为公务员的特权或福利。

        从每公里1.5~1.7元收费,我们确实可以看到公车私用“像打的士般收费”,但仔细追究这个数字不免倒吸一口冷气。要知道,广州的打的费早在1997年每公里就达2.6元,很明显,公车私用的收费远低于打的费。在此基础上,我们且不说公车私用的收费出处如何、用途如何,就算让公车私用者完全自掏腰包,所收费用完全回归公益,这种收费制度依然不失为公务员的一种福利——他们不用支付起步价,不用支付燃油费,不用站在街上等的士,空调可以随便开,等等。

        (《北京晨报》2.26)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