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1年02月22日 星期二

    法律空缺触痛中药秘方“命门”

    《 文摘报 》( 2011年02月22日   03 版)

        “泄密门”牵出中药秘方的“命门”

        岁末年初,一场云南白药“泄密门”风波,让中药界神经紧绷。由于涉嫌夸大功效,云南白药牙膏被送上了被告席,但因涉及国家保密配方,原告难以举证。

        随后,一则揭秘消息炸开了锅。在美国市场,云南白药的胶囊、喷雾、牙膏等产品均以“云南白药酊”为名,列出了具体的成分,包括田七、冰片、散瘀草、白牛胆、穿山龙等。

        保密配方就此“曝光”?保密制度竟然内外有别?信任危机突如其来。

        随着市场的开放,利用行政手段给中药配方充当“保护伞”的方法,越来越无力,也无法令人信服。现行的市场规则,屡屡挑衅中药的“命根子”——组方(或称秘方、配方)。

        合法“窃取”漏洞在哪儿

        知情人士透露,不法分子将一个中药方子以30万或50万元的价格泄密给国外的对手;甚至有的人则只要一顿饭,加上连哄带骗,方子就落到了他人手里。就算是那些名优中药配方的知识产权,也无法得到有力保护。

        最早意识到传统医药知识被“合法窃取”的是印度人,印度是除中国外全球另一天然药物发源地。从古到今,姜黄被印度人用作烹饪调味和用于愈合伤口、皮疹,上世纪90年代,美国直接将该知识申请专利——“姜黄在伤口愈合中的应用”。印度学者发现,越来越多的传统药品被外国药企拿去,几乎未加改进就申请了专利。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已意识到这一点,以专题会议的形式讨论传统知识的利用和获益分享,传统知识与创新等问题,保护传统知识的国家主权、知情同意和获益分享。

        自救的动力在哪里

        如今,全国各地的“老字号”遍地开花。许多知名中药品牌的名称成了“通用名”,不受现行法律保护,全国各地到处可见六神丸、乌鸡白凤丸,有些企业采取了老字号加名称的办法来解决,如同仁安神丸、同仁乌鸡白凤丸,但这仅仅是行政部门特批的特例。

        在西药领域,中国药企多依赖原料药和低价仿制药生存。在中药领域,情况也好不到哪里,企业普遍规模小、投入不足,创新能力薄弱,仿制药、改制药泛滥市场,缺乏产权知识保护意识,缺乏完全的中医理论、标准和规范。

        法规为何难问世

        从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就已开始起草中医法,但由于体制、理论、时代所限,迟迟无法推出。

        2003年,我国出台了中医药管理的行政管理法规《中医药条例》,但是,《条例》的局限性已日渐显现,如原有的中药保护仅仅局限于品种上,而对于工艺制法,以及道地药材、中医传统知识产权都无保护对象。

        国家知识产权局条法司的杨红菊指出,保护中医传统知识,面临着一定的难度,因为中医传统知识创造主体不明确,内容复杂,保护难度较大,民族性地域性强,对已经文献化的中药传统知识应给予怎么样的保护?保护的客体、权利主体、权利的内容是什么?

        在此背景下,国家鼓励上海先行先试,第一个“吃螃蟹”,由上海市卫生局牵头组织起草的全国首部地方《传统医药知识保护管理办法》,将在“十二五”期间公布施行。

        (《新民晚报》1.27 金恒)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