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鲁迅诞辰一百三十周年,在北京胡同中寻找他的足迹具有特殊意义。
“鲁迅”和《狂人日记》
在南半截胡同诞生
1912年5月5日,鲁迅随驻扎南京的民国政府教育部迁徙北京。他在蔡元培任部长的教育司做高级职员,月薪300块大洋。鲁迅来京后落脚的绍兴会馆(1912年5月至1919年12月),在宣武门外菜市口十字路口西南角半截胡同中7号院。绍兴会馆如今已变成大杂院,寻不见昔日的“绿竹舫”、“嘉阴堂”、“怀旭斋”……鲁迅住过的“藤花别馆”也消失踪影,而他后来移住的“补树书屋”在最里一个小院,古树一株、房舍三间。
鲁迅在这里写了三篇小说:《狂人日记》、《孔乙己》和《药》。1918年在《新青年》杂志发表《狂人日记》时,周树人首次使用笔名‘鲁迅’。
在八道湾胡同创作《阿Q正传》
1919年,鲁迅用4500块大洋买下新街口八道湾胡同11号院的三进大院,住了4年零7个月(1919年12月至1923年8月)。在鲁迅买房前一年,毛泽东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当助理管理员的月薪是8块大洋,已算白领收入。
八道湾胡同有八个弯弯,在北京胡同里恐怕绝无仅有,可惜已拆得差不多了,只剩下鲁迅和他的母亲、妻子、两个弟弟等一大家人同住的11号院。走进院去,空间被搭建的小棚子和堆积的杂物占据。在鲁迅友人钱玄同眼中“像学校操场那样大的空地”已成虚幻。当初,鲁迅和母亲、妻子朱安住前院,弟弟周作人和日本籍妻子住后院。在《晨报副刊》编辑孙伏园邀约下,院子主人写出了描写心灵扭曲、精神残疾、意志堕落的国民性的小说《阿Q正传》(1921年12月4日,开始在《晨报副刊》连载)。
砖塔胡同里走出“祥林嫂”
砖塔胡同在西四大街,鲁迅住过的旧居(1923年8月至1924年5月)在砖塔胡同西头儿84号。人们早已熟悉的“祥林嫂”的形象构思,就是在这几间寒舍里。暂住的9个月时间,鲁迅写出了《祝福》、《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四篇小说,并发表《娜拉走后怎样》(北京女子师范高等学校文艺会)、《未有天才之前》(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友会)两篇著名演讲。
西三条21号,永远的
《纪念刘和珍君》
阜成门内西三条21号,是鲁迅在北京的最后一个故居,如今已成为鲁迅纪念馆一部分。西三条21号是座玲珑小院,原本只有普通的五六间破旧房屋,鲁迅自己设计成带有小巧后花园的宅院。起名“老虎尾巴”的小单间作为鲁迅的单身卧室及书房,只有几平方米,设在堂屋的后面,由隔扇隔开,玻璃窗户朝向花园,甚为别致。院里最惹眼的,是两株主人在80多年前亲手种植的丁香树,四月就繁花如雪,馨香扑鼻。
这是鲁迅用800元钱购置的房产,装修反倒花了1000多元。无论如何,鲁迅都算是高薪阶层,他把钱都花在书店和古文物店了。鲁迅的金钱观在当时是超前的,属于能挣会花型。他在自己营造的、充满生活情趣的21号院(1924年5月至1926年8月)待的时间并不长,却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好文章。最见文人骨气与先生性情的文章是《纪念刘和珍君》。
正是这样一篇祭奠“为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的慷慨文字,因锋芒直指段祺瑞政府残暴杀害女大学生的事实,使得作者不得不辞别他已视之为家的胡同,远离北京,南下广州、上海生活。
(《北京日报》2.12 彭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