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1年02月19日 星期六

    “独一代”,初为父母难

    《 文摘报 》( 2011年02月19日   02 版)

        只生不养——被标签

        在常人眼中,“独一代”自小习惯被人照顾,还未学会怎样照顾别人时,就纷纷面临结婚生子——“只生不养”成为他们的一个标签。于是,“隔代教养”成为“独一代”选择的一种教养方式。

        有人说,“独一代”有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房奴”、“车奴”、“卡奴”的他们背负着生活、工作的重压,祖辈的援手无疑雪中送炭,使他们极易做出让祖辈分流压力的决定。于是,隔代教养在一片质疑声中依旧保持上升的比例。另外,孙辈数量减少,双方老人纷纷将照顾这唯一的“希望”视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轻松教好独二代》作者顾建梅看来,隔代教育有诸多弊端,可如果明知有弊端却仍去做,则一定有他非做不可的理由;“独一代”的身份标签并非来自于他们真的做了什么,而来自于人们对他们行为的片面诠释和由此阐发的联想。

        拼养,是这代父母独有的教育方式,有孩子的家庭组成一个临时玩伴小组,每一对父母轮流照看本小组中几个孩子。拼养表面上拼的是孩子,实际上拷问的却是家长的素质。

        过度早教——被焦虑

        在一次世界心理学大会上,有一个关于儿童自制力的实验:孩子们面前有两盘巧克力,一盘多一盘少,只要能多忍耐15分钟,就可以吃到多的那盘,反之则只能得到少的那盘。在参加该实验的上百名3岁至4岁的中国儿童中,超过80%的儿童只忍耐了几分钟就按铃呼唤试验人员要求得到巧克力,而66%的澳大利亚孩子都得到了多的那盘。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孙云晓研究员表示,这意味着:中国孩子的自制力不容乐观,“独二代”家庭教育的一个误区就是重智轻德忽视良好习惯的培养。许多类似实验和研究显示,懂得克制的孩子今后会更加独立,更有责任感,且更容易实现人生目标。而我们习惯过度满足孩子,使太多孩子变得不能等待、不能忍耐。

        孙云晓说:“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健康人格。”在我们身边,有不少早教“发烧友”父母,奔波于各种培训班之间。这其实是“独一代”存在教养焦虑的表现,比如欠缺育儿经验、对孩子寄望过高等。

        强迫小孩改变生活习惯,过多地限制活动自由,这无形中成了一种“心理虐待”。过度早教不仅会克扣孩子睡眠、减少玩耍时间,也影响到孩子正常的社交,是对孩子健康权的隐性剥夺。

        韩国首尔大学教育专家文龙鳞教授曾给年轻父母们的一句忠告:学做人是成才的第一课,道德智能是决定人生成败的关键。“道德智能”就是判断是非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同情并关心别人痛苦的能力、调节自己情绪和抑制欲求的能力、接受和理解与自己不同观点的能力、尊重别人的能力等。文龙鳞通过大量研究得出了“道德智能低下的孩子将无法适应10年后的社会”的结论。

        教养焦虑不能回避,只有当我们接受这一切,才能与其慢慢磨合,并在磨合中获得使自己与现实和解并对话的智慧。随着时间的推进,“独一代”父母的教养焦虑终将实现软着陆。

        (《光明日报》2.11 靳晓燕)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