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换桃符、贴春联、挂彩签、放开门炮——门,是国人“一年之春”寄托美好愿望的第一“载体”。
今岁喜逢农历“卯”年,按照《说文解字》科学而诗意的解读:卯,象“开门之形”,且门开两扇;而以卯计时,为早晨五至七时,正当开“门”之际,看旭日破晓,朝晖满地,一日之“旦”也。
新中国迈入20世纪50年代第一春即逢辛“卯”——开门揖春、开门见喜、。历五卯,六十甲子轮回,2011辛“卯”再归,春满乾坤矣。
1951
保家卫国 开门炮换了“手榴弹”
翻身作主 新社会赶跑“无情鸡”
1951年2月6日,岁历辛“卯”,上世纪50年代第一春扣响“门”环。尽管新中国成立后政务院通过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规定春节为法定假日,放假三天;但这年空前猛闹的除夕过后——大年初一起,南北各地却鲜见传统过年气象:
北京过去大小商铺放“开门炮”,门前爆竹纸皮满地堆红的年景已难见到;广州“城隍庙的香火冷落,是预料中的事”;上海“‘兜喜神方’的人甚少甚少,扮财神、乌龟、蚌壳精的职业乞丐绝迹,街头也看不到掷骰子、打牌九等摊头”。
原来,中国人民在1951年确定的首要任务,是“继续支援在朝鲜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的正义斗争,并且用最大的力量来加强我们伟大的国防军,以便最后完成全中国的解放,并击退任何可能的新的外国侵略”(人民日报1951年元旦社论)。时值春节,国人“爱国主义热潮空前高涨”。许多厂家、商铺和群众响应号召,“将预备放爆仗、鞭炮、掼炮的一笔钱拿出来,做了一件最贴切的事——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捐手榴弹’‘买卡宾枪’投向敌人了”。
但国人更普遍觉悟到,打仗是为了和平。上年斯德哥尔摩世界和平大会签署禁止原子武器和平宣言后,我国各地群众摩肩接踵参与“和平签名”的情景,被绘成多种新年画走红春节。
从延安带进京城的秧歌舞,上海等地围绕“保家卫国”和“当前各项具体工作”新编的话剧、歌舞剧、地方戏、花鼓、快书、矮子戏,举行的文艺界春节联合大演出,占领了旧年俗阵地和游乐场,实现着“文艺与大众的结合”。
人民日报元旦社论里的话,“为我们的祖国骄傲欢呼”、“拥护进步,反对落后”被摘出来写成节日标语。“庆祝新年全体职工行动起来,积极开展爱国主义生产竞赛运动”在全国蓬勃开展,放弃休假回车间“刷新生产纪录”,成为当“年”时尚。
不过,到一些旧式人家拜年,还能听到“上元宝茶”的叫法。所谓元宝茶,就是泡茶时放入两枚青橄榄,或配茶叶蛋作点心,因皆形如元宝,意在“发财”;而橄榄和鸡蛋又都是“大腹”(福),亦表祝福。新社会改上“一杯清茶”,沿用旧名,让人品味出年俗的陈香。
粤、港、闽三地延续了近百年的商界恶俗——吃无情鸡,则于这“年”彻底革除。
依当地习惯,商铺老板年初二备办开年酒席款待工友,必置一鸡。如果老板把鸡翅或鸡髀(大腿)夹到谁的碗中,且殷勤劝饮,就是以鸡婉转代言:请“高飞”“远走”,称“无情鸡”。此种有损工友权益的做法,于1949年12月27日被广州市劳动局通告废除,广州市总工会又于是年明令禁止,解雇工友的权力收归劳动人事部门。
1963
除旧迎新 富裕日子勤俭过
绿野勤耕 猪鸡鸭鹅增较多
“南亩报丰登,绿野勤耕,怀抱信心臻乐岁;东风争胜利,红旗高举,昂扬斗志迓新春”。1963年1月25日,熬过三年困难时期不久的新中国春“门”再启(癸卯)。14岁时中过秀才的上海著名报人严独鹤,撰得一副对仗工稳的新春联,表达国人癸卯憧憬。
从高指标、浮夸风、“共产”风、瞎指挥等“左”倾错误教训和自然灾害困难中清醒过来后,1961年1月八届九中全会正式对国民经济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大跃进”和向基本社有制过渡停止。随后,农村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单位下放到生产队,各种形式的“包产到户”自发起来,农民的积极性有较大提高(据胡绳主编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一九六二年取得了比一九六一年好的中上年景的农业收成”。
身置这一年景,江苏姜堰市村民高泰东迎接癸卯的自撰春联则自然率真:“五谷丰登再现,六畜兴旺如期”。有趣的是,他只是将困难时期多年坚守不变的大门对——“五谷丰登将再现,六畜兴旺定如期”,上下联各去一字,就刷新了年景。
中国新闻社年廿八电讯说,上海、安徽、宁夏等地一些照相师还看出癸卯年景里的“商机”,忙着下乡为农民拍摄“合家欢”。
年除夕的《大公报》则报道广州所见:(西濠口)过河轮渡的乘客多是一堆一包地携带着节日食品、用品。公共汽车和三轮车上,可以看到不少市民手持鲜花回家,大街小巷不断地碰见手抱大鸡肥鹅的主妇,儿童显得十分活跃,内街小巷纸炮声声,小锣鼓声不绝于耳。
有趣的是,报道之所以特别提到“鸡”和“鹅”,是为了呼应人民日报这年元旦社论《巩固伟大成绩 争取新的胜利》中一句回顾上年形势的话“猪鸡鸭鹅等也增加较多”。不过句中的“较多”——送审稿原为“很多”,经邓小平之手修改为“较”。一字之差,传为一段“实事求是”的年话(据人民网《邓小平与人民日报》)。
当年流传的一首新年谣也表达了这个意思:“从前此日躲债忙,今朝存钱入银行,富裕日子勤俭过,福中知福福更长。”
1975
“适逢”春节 民心年意须相顺
“门扉”半开 水仙瓶鱼意味长
1975年2月11日,乙卯新春在“文革”结束前一年悄然扣“门”。
从“文革”开始后第一“年”——1967年国务院宣布“过革命化春节”不放假起,春门锁闭。但终因抗不住国人对传统春节的固守与尊重而门扉半开。特别是中共中央于1975年1月5日发出1号文件通知全党,任命邓小平为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兼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的消息传出后,北京的黄胄、张正宇等画家重拾春节以水仙为“清供”,以瓶、鱼寄托平安、有余的意头入文入画,表达知春迎春和祝福之意。
早在公历元旦前拍竣、“艺术地再现了”铁人式石油工人周挺杉形象的故事片《创业》,于大年初一在北京和全国各大城市正式上映。重拍的彩色故事片《平原游击队》、新拍的美术片《骏马飞腾》和一批新闻纪录片、科学教育片同时上映。
新华社报道说,由中国文化部主办的全国戏剧汇演“也适逢春节举行”——不说“特意安排”,而说“适逢”春节,既有意避开国务院尚未正式取消“过革命化春节”的敏感话题,又巧妙顺应民意,对民间“春节”之归位予以认可,是当年典型的“新华笔法”。
电影《创业》里的一句台词——“周挺杉,买土豆,必然助长农村资本主义自发势力”,成为那年标志性的幽默记忆。
与精神年货一起添新的还有物质年货。北京新开最大的“新新服装商店”,这年增加的特色商品是“华达呢、的确良、咔叽服装”。
计划经济时代毕竟人多粥少,各种物资还须凭票、限量供应,以至国人需要通过各种“对比”弥补心理差距。大年初一吃水饺前,一些单位的职工、机关干部、学校师生被组织到一起,吃一顿棒子面的“窝窝头”,说说抚今追昔“忆苦思甜”的话。
节前新华社发表的一份题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日益严重》的新年时事讲话则横向对比说,去年秋天来我国参加秋季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的一位日本客人说,在日本,现在买一块豆腐要一百多日元(约合人民币六角多),而中国只要四分钱。社会主义中国“风景这边独好”。
1987
荷包大发 勤劳门第能获宝
门开双扇 隔岸烟花互报春
12年后春“门”(丁卯)再晓,已是1987年1月29日,正值改革开放第10个年头。亲历清末、民国和新中国历史巨变,时年96岁的上海寿星画家朱屺瞻,这年春节见自己的一幅旧作“双梅并开图”尚未落款,补题道:“此画于十年前余所作,今补题,丁卯春月”。
细品这位跨世纪老人于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前夜(1977年)所绘、10年后补款的一浓一淡双梅并开图,不难读出画里画外的笔墨意趣已由“斗雪”转移到心向“开放”了。
时代巨变中出现的这些微妙细节,并非人人都能捕捉到。年除夕某新闻社北京专电说,“北京市场供应的干鲜果品达百种二千二百多万斤。物美价廉的甘蔗、荸荠货源充足,还增加了海棠、柿子、葡萄、西瓜、菠萝、木瓜、哈密瓜等”。这则新闻提到“荸荠”时,缺少了一个见证年俗嬗变的“新闻眼”——这一谐音“备齐”、“毕齐”而成为北京人数百年来除夕必买的“意头”,不再是民不聊生和物质短缺时代的年望,已成为改革开放后春节市场的写实标志了。
自1985年国务院批转价格改革方案陆续出台后,蔬菜等副食品价格从大中城市逐步放开。到这年,各地节日供应已让老百姓有些“吃不消”了。
是年,广州西关等处还保留着自家“炸油角”的习俗,也非市场短缺,而是为了看到满锅用面粉皮包砂糖、花生做成的荷包状的油角,随着油滚变大鼓胀,讨一句口彩——“发啦发啦,今年大发啦,今年全都发啦!”表达对一个时代的感受与兴奋。
“沾改革开放的光”先富起来的广西永福百寿人毛继林,大年廿七,和他的12位同乡在广州销完家乡运来的罗汉果等土产后,因归心似箭,又一个个腰缠10万贯,决定集体坐飞机回家,且36分钟就到了桂林机场。
“发啦发啦”的国人,不忘用春联表达劳动致富的年望:“专业承包更添干劲,联产计酬再上层楼”;“勤劳门第年年增产,节约人家岁岁有余”。因卯年农历属兔,有人作联“耕田能获宝,养兔不守株”。
以温馨、柔美的嗓音赢得“十亿个掌声”的台湾歌手邓丽君,这年也通过录音机走红大陆。《脸儿微笑梦儿香》、《情人的关怀》、《我和你》和客家民谣《原乡情浓》,与那“年”的情调格外合拍。著名流行音乐杂志《通俗歌曲》新年第一期封面刊登了邓氏身着红旗袍、带着长耳饰、盘起头发来的照片,喜庆、祥和。
发生在厦门和彼岸金门的一个丁卯看点也不能不提:那年两岸尚未“三通”(直接通邮、通商与通航),但时逢共同佳节,两地不谋而合于初一晚燃放高空烟火,彼此隔海观看,互表祝福。这成为卯年之“卯”解为“门开双扇”的精彩注脚。
1999
春门破晓 新桃旧符连千禧
兔走八方 今年春节不回家
按照公历纪年的一种说法,1999,连接两个世纪,也岁衔千禧。2月16日,历史岁月的山重水复中,己卯开“门”大吉。
这年央视春节晚会最走红的歌曲《常回家看看》的弦外之音——“找个时间,找点空闲,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却流露出传统年俗的核心——“团圆”经受现代观念冲击的诸多端倪:
改革开放20年打造的时间和效率、拼搏和竞争意识,让国人感觉事业、赚钱比亲情更迫切。当年“京漂族”一度流行“今年春节不回家”;广州等地迫于“一票难求”的铁路春运压力和节日劳务市场需求,则倡导民工“留在当地过春节”。
自1997年起,春节长假被无孔不入的“商品经济”发展成“旅游黄金周”。白领、蓝领着了魔似的年三十就朝外跑。回家与父母“围炉夜话”或“看春晚守岁”的空闲,被旅游休闲替代。
方兴未艾的电话拜年、“千万里追寻着你”的BB机拜年、“天涯若比邻”的网上拜年,让“回家看看”有了方便、快捷、新潮的替代方式。国人开始享受另类过年的感觉。
受洋节影响,将纪年属相借用为吉祥物,此时也成时尚,生肖卡通成为热门的文化年货,“上年虎行天下,今岁兔走八方”。
属兔的漫画家华君武,年廿九“作兔子不再睡觉图”赠友人:“我属兔,为它平反,不是贺年。”华老感觉马上就要奔新世纪、新千年了,绝不能再让玉兔蒙冤。
21世纪这一最后新年,表达最深婉、最经典、流传最广的世纪祝福,当数南方一家报纸总编亲撰的新年祝词:“祝愿阳光打在你的脸上,温暖留在我们心里。”
为这篇新中国卯“年”节俗记忆收尾时,2011辛卯之春才刚刚扣响“门”环。
节前,偶闻江苏音乐人张景良的网络歌曲《回家了》:“给在外的小妹打个电话,告诉她今年春节记得回家,约好买上除夕的高速车票,别把给爸妈挑选的礼物落下……回家的路程变短了,傍晚我们就能到家……给在外奔波的朋友也打个电话……如今高速铁路方便多了,有事没事咱们就聚聚喝两杯吧。”
对比《常回家看看》,对年俗核心“团圆”的呼唤,已从表达一种心愿,发展为“同城效应”,一些被时代观念冲淡的年俗,将会被时代发展加倍送还。
(《羊城晚报》2.3 李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