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刘江有两部作品很火:《黎明之前》和《媳妇的美好时代》。前者,在谍战剧一片低迷时逆势出击;后者,在2010年各大电视节上成得奖专业户。无论哪一部,都足够让这个此前无名的导演从此走上“红导”之路。
学表演,做导演
刘江并非是那种一开始就怀揣 “导演梦”的人。1988年,刘江误打误撞考入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成为蒋雯丽、许晴的同班同学。
“我对表演并不感兴趣,但是那一年北京电影学院只招表演专业。到了最重要的三试,不巧发烧感冒,嗓子哑了,人看上去也不是很活跃,就这副病容在招考老师眼里反而成了硬派小生的感觉,结果免试过了三试。 ”
就算如此,刘江依然不喜欢表演。大学毕业后,身边的同学们顺理成章地成为演员,刘江却没当过一天演员。 “我发现自己挺适合干幕后创作的活,而那些文学功底让我在导演工作上更游刃有余。 ”
第一部执导的戏是《铁血青春》,警匪题材。第二部作品是《岁月》,由胡军、梅婷等人主演。“据说,广电总局审片组的人认为,这部电视剧一定是个上了很多年班的老导演拍的,而我恰恰却是一天班都没上过的人。少年时代读的很多小说,让我更容易理解原著的内容,也更容易理解剧本想要传递的东西。”
再度出发,时刻自省
时隔五年后的2010年,《岁月》在北京卫视上播出,它和《黎明之前》、《媳妇的美好时代》一起组成了刘江2010年的“三剑客”。然而,比起《岁月》,《黎明之前》和《媳妇的美好时代》带来的荣誉也许更让刘江觉得安心。“必须承认,我在2008年以前拍的大部分电视剧,心思并没有全部沉下来,最多只用‘半个脑子’在拍。后来逐渐认识到应该珍惜电视剧市场目前的良性竞争态势,因为你认真投入多少,观众就能够回报你多少。 ”
重新出发的刘江拍了《黎明之前》,每天工作十五六个小时是常有的事,对分镜头的要求也精益求精。“拍了三天,只从里面剪出了6分钟的镜头。”而这样的选用比例,已经接近电影。也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黎明之前》用每集900多个镜头紧凑地表现了一个特殊年代两个阵营人物的群像,一种风格化的类型片脱颖而出。
但求新意,不惧题材
创作中的刘江很感性,他认为在现场能把自己给感动了,才能谈到打动观众。《黎明之前》中有场戏:刘新杰送别自己弟媳。那场戏里,扮演刘新杰的吴秀波自己编了句台词:等孩子长大了,问你他爸爸在哪,你就说他和我在一起。刘江戴着耳机,猝不及防听到这句话,当时就流下眼泪。业界赞他是个有诚意的导演,他却觉得“诚意”还不敢当,“我只是一个手艺人,是观众在养活我们,所以要对得起衣食父母。”
刘江自己也没想到 《黎明之前》会这么火。当时很多电视台都在观望,大部分人不看好谍战剧,认为《潜伏》已经到顶了。
在许多人眼中的谍战剧跟风,在刘江看来仍旧有“黄金”,“007系列的电影为什么一拍再拍仍有观众?影视市场不会因为题材过滥而饱和,而是看有没有新意。”或许就是这个简单的想法,让刘江能够保持自己的创作不受惯性影响,并将不新颖的题材拍出了新意。
(《解放日报》1.14 李君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