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6岁高龄的王振义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党委书记严肃这样评价他,“对学生好,对病人好,是一个严肃认真的人。”
攻克顽疾壮志成空
1924年11月30日,王振义出生在上海。1948年,王振义从震旦大学医学院毕业,获医学博士学位,因成绩名列前茅,留在广慈医院(瑞金医院的前身)担任住院医师。
1959年大跃进,王振义作为年轻人有雄心壮志,提出三年之内攻克白血病。当时医院领导专门给王振义一个病房来收治白血病人,但那一年,“收治的60个病人,最后全部都去世了。”
面对残酷事实,王振义意识到,光有雄心壮志还不够,必须一步一步来研究。但正当王振义踌躇满志的时候,组织上调他去从事病理生理学教学工作。
巅峰时刻让贤学生
1978年王振义重新回到临床岗位后,从江西上山下乡的一个知青到瑞金医院跟王振义进修。王振义觉得这个青年学习勤奋,“我就鼓励他考我的研究生。”这个青年就是现在的卫生部部长陈竺。
1984年,陈竺毕业留校后三年,王振义力荐他跟妻子陈赛娟赴法国留学。陈竺获得巴黎第七大学科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又回到了王振义身边。当时王振义已组建了上海血液研究所,并担任所长。在陈竺回国七年后,王振义决定让贤,让陈竺担任所长。
陈竺曾回忆说,王振义耐心地为他补习专业外语,还一起撰写论文。但每次发表论文,王振义都不是第一作者。王振义跟陈竺解释说,如果自己成了第一作者,“你们年轻人永远没有出头之日。”
治疗方案福泽全球
当时对于血液系统的肿瘤来说,主要是通过化疗来治疗,但化疗在杀死白血病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细胞也具有杀伤作用。
王振义在文献中查询到,以色列科学家证明白血病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逆转,分化成熟变为正常细胞。同时他获知国外学者曾用一种13顺式维甲酸分化诱导剂来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这两种“火花”在他这里相碰撞,他决定按这条路走下去。
1985年,身患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五岁女孩小怡君被送到瑞金医院,王振义问她妈妈,能不能试试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治疗法?这个方法当时在国际上是独创,有着很大压力。
小怡君开始接受王振义的治疗方法。一个月后,当临床医生跟他说,病人的白细胞高了,但坏细胞也变成好的了,王振义放下心来。如今这名患者已30岁,健康活泼并正常工作。
很快,这种疗法在全国乃至国际推广。1996年6月15日,王振义因此获得凯特林金质奖章,这是中国人第一次获此殊荣。
(《新京报》1.15 郭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