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 纸
杂 志
光明网
文摘报 2011年01月22日 星期六

家和万事兴。今年初媒体报道我国“新老年法”草案出炉,子女“常回家看看”被写入条款。而在我们看来,更愿意把它当做百姓“幸福指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考量。春节马上就要到了,你作为儿女准备怎么做呢?那平常的日子呢?

关于“常回家看看”

《 文摘报 》( 2011年01月22日   08 版)

重温“常回家看看”

刘旭

    每个人都需要有家,在这里我们心有所依,真情融融,爱意无限。家和万事兴。今年初媒体报道我国“新老年法”草案出炉,子女“常回家看看”被写入条款。而在我们看来,更愿意把它当作百姓“幸福指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考量。

    人的一生究竟在追求什么?追求财富,追求权力,追求健康……归根结底,是追求一种幸福。而哪种生活最幸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这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层面的东西,是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同时还要受这样那样社会、经济因素的制约。比如对于数以亿计的打工族、农民工群体来说,即使有“常回家看看”的心,也不见得有“常回家看看”的力,只能“候鸟迁徙”般搭上每年春运的“旧船票”一偿心愿。而对于许多都市“啃老族”来说,虽然“常回家看看”已成常态,但他们的父母其实并不能因此获得多少精神慰藉,而可能还会平添不少烦恼与担忧。

    其实,“常回家看看”只是个社会转型期的阶段性命题,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在完善这一阶段性任务时,政府、百姓、社会团体应各自扮演怎样的角色?积极提倡、大力弘扬常态化的“常回家看看”,更是有操作性的人文关怀的体现。有关部门也应不断完善社会福利制度,理顺养老体制,对“空巢老人”、“孤寡老人”等特殊老龄群体组织定期的“常看看”,以保障特殊老龄群体的幸福指数与生活质量。

常回家看看 其实不难

一丁

    只要用心,“常回家看看”,其实不难。

    路途遥远,总有春节、十一这样的长假,在假期,尽量回家乡去探望一下年迈的双亲;如果有条件,也可以把父母接到身边小住一段时间;平时与父母见不到面,每天通个电话总是不成问题的;教父母上网学会MSN、QQ,时常在网络视频上向父母问个好、报个平安。

    与父母在同一个城市生活的子女们,“常回家看看”更有条件。就算工作繁忙、压力大、应酬多,只要少K次歌、泡回吧、上会儿网,就可以省出时间陪父母吃餐饭、喝杯茶、聊聊天、散散步;假期外出旅行,如果父母身体允许,带上他们一起去就是了,这也算是“常回家看看”的一种方式吧。

    在外劳碌奔波、为事业打拼的游子们,要记得父母的餐桌上总是会为你留一副碗筷、父母的房间里总是会为你亮一盏灯;父母家永远是安抚你疲惫心灵的宁静港湾。常回家看看吧,其实不难。

两代人的契约

张莉康

    我从小是被父亲当成“白眼狼”的孩子,上班后我果然本性难改,家在保定的一个小县城定兴,坐汽车两个小时就能到家,但我总是找各种理由不回家。今年春节,本打算不回家的,心想这是我工作后的第一个春节,一定要过得与以往不同,于是早早就和朋友订了去海南的机票。前几天打电话回家跟妈妈说:“妈,我不回家了,我要去海南。”我妈很平静地顿了几秒说:“还是回来吧!你不想我,我还想你呢……”

    挂了电话我赶紧退了机票,又给父亲打了个电话:“爸爸,我春节回家,稻香村的点心要不?”以为他会说“什么都别带,你回来就好”的话,没想到他说:“点心不要,给我买一筒茶叶回来,要张一元的!”话里话外都透着父亲的派头,但是听到深处却是撒娇。唉,我的父母啊,看来在你们眼中我真的大了,你们开始对我提要求开始依恋我,可是我的长大就是为了离开你们吗?

    常回家看看,其实是父母最期盼的“倦鸟归林”,他们要的不只是我们回家,而是要我们回家后好好歇歇。这是我们从出生那一刻起就和父母签订的绑在血脉上的两代人的契约,这份血浓于水的真情应该让子女从内心去体会,而不是用法规去约束,那样反而会失去它本来的意义。

    (《北京晚报》1.20)

常回家看看
关于“常回家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