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1年01月08日 星期六

    张献忠的宝藏究竟藏于何处

    《 文摘报 》( 2011年01月08日   05 版)

        “石牛对石鼓,银子万万五。有人识得破,买尽成都府。”这首古老歌谣,因被认定为破解张献忠藏宝之地的“密咒”,在成都流传了300多年。

        劫掠全川之财

        1630年(明崇祯三年),恰逢明末乱世,张献忠在家乡陕西米脂追随王嘉胤起事。王嘉胤死后,他改投高迎祥,率部进攻长江流域。

        1643年,张献忠攻下武昌后称帝,建立大西政权。次年,张献忠带兵入川。在天府之国,他干了两件让自己留下恶名的事,一是杀人,二是掠财。劫掠对象由皇室官绅发展到普通百姓。据史书记载,崇祯皇帝和他相比也只能算是“小户”。有历史学家粗略估算了一下,张献忠至少拥有千万两白银。在那个年代,他拥有相当于现在30亿人民币的财富!

        然而,好景不长。1646年,清朝肃亲王豪格同吴三桂率清军入川,攻打张献忠。同年11月,张献忠部被清军包围。在匆忙出城迎战后,张献忠被清将雅布兰射死在凤凰山(今四川南溪县北)。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的巨额财宝竟自此和他一同消逝。

        这笔宝藏究竟藏于何处?人们有种种猜测,而其中最让人们信服的藏宝地,就是锦江江底。

        据《明史》记载,张献忠在被迫撤离成都前,让部下在锦江筑堤,抽干江水,在堤坝下游的泥沙中挖出数丈深的大坑,将劫掠来的财宝全数倾倒其中。

        《彭山县志》则另有说法:张献忠撤离成都时,船队在锦江遭到当地的地主武装杨展部队的袭击,几乎全军覆没。张献忠不得已退回成都,许多满载金银的木船沉没于锦江。

        无论哪种说法,都指向张献忠将所掠财宝沉于锦江之中,地点就在江口附近。

        300年间寻宝热不断

        对于张献忠留下的巨额财富,后人垂涎已久。清末,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为解决朝廷的财政困难,翰林院编修陈泰初呈请寻找这笔财宝,并说曾亲眼看到四川彭山、眉山等地居民捞到遗弃的银子。捉襟见肘的咸丰皇帝于是命令成都将军裕瑞“设法捞掘”,最终却一无所获。

        民国时期,一位姓杜的清朝遗老因犯案走投无路,受到曾任四川省府秘书长的杨白鹿接济。为报恩,杜将多年来随身携带的一个檀木匣转赠与杨白鹿,并说,匣内所藏是张献忠埋银的地点图样,由当时参与埋银的一名石匠偷偷绘制,希望杨白鹿能“善为运用”。

        杨白鹿为此成立了锦江淘金公司,按照原图纸方位丈量,推断出埋藏金银的地点就在成都望江楼下游对岸。在上百人忙活了10个多月后,却只挖出3大箩筐铜钱。

        真相一次次擦肩而过

        虽然轰轰烈烈的寻宝事件终以闹剧收场,但此后几十年,仍不断有老百姓从江中打捞出财物。

        1999年4月,四川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王纲在经过多年研究考证后宣称,锦江下确实埋藏着大量金银。“整整1000船金银财宝,至今仍沉睡江底!”根据他的说法,彭山县政府联合江口镇政府进行了实地勘测,但由于年代过于久远,河道淤泥太深,最终只能不了了之。

        2010年11月底,距彭山县城仅两三公里的江口采沙场传出消息:有人在附近江中挖出一只重12斤的黄金盘。这个意外发现,让传说中的张献忠巨额财宝再露端倪。    

        300多年来,张献忠“江口沉银”的秘密一次次被挖掘,真相却一次次与我们擦肩而过,或许这一次,它真的能大白于天下。

        (《环球人物》2010年第34期 张建斌)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