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于1938年12月28日抵达新加坡,接受《星洲日报》聘请,成为副刊编辑,编辑纯文艺副刊《晨星》和《文艺周刊》。此项工作,一直持续到1942年2月4日他逃出被日军包围着的新加坡。
他接手《晨星》后,即亮明自己的目标:
《晨星》这一块小园地,若能在星洲、在南洋各埠,变作光明的先驱,白昼的主宰,那岂不是祖国之光,人类之福?
而这一目标的实现,还要依靠众多的作者。于是他热情地向作者呼吁:
《文艺》旧有的读者、作者,希望仍能一本旧日爱护本园地的热意,照旧日的样子来督促,来投稿,使这一星期一次的小园地,不致荒芜,并且更能发出新的力量来,助我们国家民族复兴的成功。
有了目标,还要拿出具体的措施来才行,他对自己的要求是:
第一,既然做了一方文艺的编辑,则这一方的责任,自然应先尽到,看稿不草率,去取不偏倚,对人无好恶,投稿者的天才与抱负更不得不尊重。第二,一个编辑,虽不是全知全能的上帝,可是读书、修养、批评眼的琢磨,也应该与时俱进;看稿的时候,原须不忘教,也须不忘学,教学并进,竭其全力。这虽是对一般人都可以适用的为人之道,但对于编辑,尤其是副刊的编辑,更应该如此。总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但开风气,亦顺潮流,去时代不能太远,提问题不能太高,实事求是,以汗水来做天才的养乳。
在发现作品中存在的问题时,他也毫不客气地加以指出。关于“差不多”,他这样写道:
同一件事情,同一个主题,我们写的时候,可以从许多的角度来写的,而南洋的作者,却是只从正面入手的居多。
至于文字的不够洗练,他也提出了解决之道:
在这里,我才看出了南洋的青年,读书读得太少了的弊病。……读书要眼到、心到、口到;多读、多写、多想、多改,是补救这一个缺点的一剂对症药。
(《文汇报》12.8 郁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