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历史·史记
    报 纸
    杂 志
    书摘 2015年04月01日 星期三

    日本教习在中国

    汪向荣 《 书摘 》( 2015年04月01日)

        研究中日文化交流史的人很多,但很少有人提及两国文化逆转的情况,也很少有人研究在中国的留日学生,更不必说曾经在20世纪初活跃在中国各地的日本教习。

        鸦片战争的炮声曾惊动过中国,也惊动了日本。可是在中国,除了极少数知识分子以外,统治者一点没有醒悟,依然以天下帝国自居。没有直接受到炮火蹂躏的日本,却汲取了邻邦的教训,认识到了自己的落后,急起直追,在不长的时间内摆脱了挨打的局面。不但这样,还加入了侵略者的行列,直接打击和侵略不久以前还是其文化母国的中国。

        甲午一战大败之后,才使中国的部分知识分子重视落后要挨打的教训,要求使民族、国家从落后中脱身。可是要怎样才能摆脱落后的局面,尤其是在阻力重重中摆脱落后,他们并不清楚。幸而向来受中国文化影响,不久前还同处积弱地位,而现在已跃居强国之林的日本,就在邻近。一批知道落后要挨打,而想急速脱离落后的知识分子,选择了日本作为效法的范本,提出要向日本学习。他们之所以选择日本,尽管说是由于路近、费省、文字风俗相似等等理由,但这都只是表面上人所共见的,实际上还是在于日本不但能在短期内从落后的境地中摆脱出来,而且还能摇身一变,由一个被侵略者而成为一个有力量欺侮、侵略邻国者。因此,中国的知识分子想从日本的经验中,学习怎样才能不挨打,怎样才能富国强兵。

        甲午以前,中国统治阶层中的知识分子,曾经提出过在教育方面,向当时先进国家的西方学习的建议,并且也陆续付诸行动;可是在顽固的保守势力反对下,很快被扼杀了。甲午以后,虽说局势有所变化,可保守势力的阻力仍然很大,因此他们想以教育作为重点,由根本上向日本学习的建议,要成为行动,还是困难重重的。不过顽固的保守派,他们迷恋于权和势,当他们觉悟到不改变目前的情况,就会动摇他们的统治基础时,就无可奈何地默认了这些建议。

        在这一背景下,成千上万的中国青年东渡到日本,不是求学,就是游历;成批的官吏,也在游历考察的名义下涌到日本。20世纪初年,大量中国留学生的聚集东京,其原因就在此。让国家民族的下一代,到先进国家去学习,培养他们改造旧社会的本领,本来是件好事,可是随之而来的动摇腐朽的统治基础的副作用,吓坏了顽固的保守派。在他们看来,改革,不要说革命了,比亡国更可怕。于是,又施展故技,企图阻止、破坏青年们到日本去学习。但是,时代是在前进的,人民的觉悟也不会永远停留在原地,1881年撤回全体留美学生和1882年停止向外派遣留学生的故事不可能重演,闭关锁国也不再能办到。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一面为出国留学设置障碍,一面又邀聘大批日籍教师前来帮助建设中国的新教育,使改革局限在统治阶层的控制下,按着他们的意图进行。既可以欺骗人民,蒙蔽要求改革的知识分子,而又没有动摇统治基础的危险。

        不过,历史有其一定的发展规律,并不依人的意志而转移。留日学生和应聘而来的日本教习,为中国的近代化留下了不可泯灭的痕迹。

        ※

        应聘来帮助中国兴办新教育的日本教习,绝大多数是才德都能胜任,经过一定选拔的。尤其是到一些较大城市主要学校中担任教习的,其中多数回国之后,也颇有成就。但也毋庸讳言,有一小部分却是为高俸给而来;或者有些在日本国内并无正当工作,通过三个月养成所的训练,到中国来投机冒险的。这些人,当然谈不上什么品德,更不用说能符合人师的标准。当然,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通过长时期的交往,必然会有其表现的。    

        当时中国青年学生的求知欲很盛,都知道非习新学无以强国,所以对日本教习的期望颇大。一般学生在上课时和课后,都很认真。两江师范学堂监督李梅庵,曾因学生过分钻研书本,忽视身体而出过长文布告,劝学生勿迟睡,勿过于在课后向日本老师求教,以免影响休息,语颇剀切。由此可知那时中国学生对日本教习是尊敬的,彼此之间相处也十分融洽,否则绝不会课余还求教,而要烦监督出示劝阻的。

        曾经担任过京师法政学堂副总教习,回国之后又担任日本宫内省顾问、帝室博物馆馆长的杉荣三郎,在日后回忆悼念其在京师法政学堂同僚松本龟次郎时,说:“原来教育之成果,并不仅靠学问之深浅,教授法之巧拙而已;其最重要的因素,还在于教育者本身的人格。由于君(指松本)是位秉性温厚笃实的君子,其人格影响于学生者至深。因此学生们敬爱他,忠实地受其教育,所以他的教育成果至巨。”这席话,并不是夸张的过誉。松本龟次郎令人敬仰的高尚人格,是大多数留日学生所共知的。

        日本教习在中国学堂执教,虽然在事前对中国的学校教育情况有所了解,应聘时也有关约(合同)的规定,但免不了和中国方面会发生误会;而在日本教习间,也会因某些意见相异以致形成纠纷,影响到中国方面对其信任。例如三江(两江)师范学堂,在1905年成立之前,于1904年11月由当时新任总督周馥、三江师范学堂总办李瑞清(梅庵)会同当时担任学务处参议,以后担任总教习的菊池,对报名入学的学生举行选拔考试。菊池按照明治初期,日本寻常师范的例子,把参加考试人员分成速成及本科两类,规定其修业时间分别为一年及三年。在这一点上和急于求成的中国当局想法有距离,尤其是对一批在地方上已办起新式学堂,急需师资的绅士们,更因而产生一些误会。以后,在对师范生的训练、教育进度和管理方法上,菊池又和日本教习们有不同的看法;这种分歧逐渐加深,到1905年10月,在该校执教的日本教习,由菅虎雄领衔,向当时斡旋中日教育文化事务的东亚同文会提出抵制、排斥菊池总教习的申请。其理由是菊池“在公私各方面,均以专制独断方式处理,致使各教习无法发挥各自特长,在教务上无从取得充分成绩”。此项申请意见同时也传到中国方面,从而使中国方面对日本教习的误会更为加深,江苏教育界的士绅更因而向总督周馥提出改组学校,解聘日本教习的要求。以后,东亚同文会为使中国方面消除误会,恢复对日本教习的信任,而由该会根津一出面在菊池和九名教习间做工作,企图调解,甚至连日本驻上海领事馆也参加进去了。由于中国方面对菊池的评价颇高,所以根津拟保留菊池和菅二人,而将其他有异议的日本教习八名解聘,但没有取得菅及教习们的同意,结果只能改旧学校,将包括菊池在内的教习全部解聘。这一行动,严重影响了中国人对日本教习的看法。

        日本教习人数很多,不免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有人格高尚,令人敬仰的;也有品质恶劣,不堪卒闻而激起中国人士极大反感的。创办东文学社的中岛裁之在他的《东文学社纪要》中,记述当时在中国日本教习间那些令人难以容忍的丑闻、行为。中岛在叙述了一系列日本教习间,彼此斗殴、争吵,甚至拔出日本刀来打架等事实之后,感慨地说:“这些举动,自始至终都为寄宿在校的(中国)学生所见到,实在是颇不雅观的。”此外,中岛还记了一些令人难以想象的事,如东文学社,有部分日本教习鼓动罢教,准备盗卖校具分肥;有舞刀弄剑,威胁他人者。致使学生们发出:“在这种人教育下,能学到什么。我们就是死,也不学日语了!”“跟这样蛮不讲理的教员学什么?除非国亡,否则我们是坚决不再跟他们学了!”从这些激愤的言论中,可以想象这批日本教习给他们印象之恶劣,影响之坏,到了什么程度。

        对于这种情况,不仅中国人间有强烈的抗议。就是日本人、日本教习本身,也曾对之表示强烈不满。据今井嘉幸的回忆,当时在北京、天津和保定的日本教习,感觉到这少数不良日本教习的作为,势必将影响大多数日本教习及日本人的名誉,所以在1907、1908年左右,几个主要学校的日本教习开了一个会,要求在中国的日本教习自肃、自重,并由服部宇之吉执笔告全体日本教习书,专述此事。

        这样的事,后来连日本政府也不能不加干预了。所以日本政府于明治四十一年(1908年)五月二十三日,通过在中国各地的领事馆,向各教习颁发一份由文部大臣、外务大臣联名的《内训》,其中说:

        现在本邦人应清国官方之招聘,至该国各地从事教育者,为数不少。近来时有本邦人教师之间互相排挤,猜忌,致不能取得良好成绩之事传来,诚属遗憾之至。盖如斯,不惟有悖善邻之谊,更甚而使国家威信失坠,国民体面受损,其影响决非鲜寡。因此特通知在清国本邦人教师,其在职期间应各自戒饬,放远眼光,正其志操;彼此间亦应辑睦协和,期维系本邦教育者之令名于不毁。

        这种少数日本人的行为,的确使日本教习的名声受到玷污。但日本教习总的成绩,还是被承认的。

        ※

        荣枯盛衰,本来是一切事物发展、运行的规律,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不过日本教习,从开始招聘到衰退,前后时间仅仅十一年左右,而且,日本教习的盛衰,是作为中日文化关系的一个部分来对待的。近一个世纪之后,总结这一段失败的事实,还是有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汲取的教训的。

        文化,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不属于某一民族、国家;为了提高和加速本民族、国家的进化,可以,也应该向其他国家借鉴,甚而派出学生前往学习,招聘专门人才来培训,摄取先进的文化技术。这是自古以来,所有国家都采取的一条大道。但是,有一个原则,就是主权必须操之于我,不能旁落。招聘专门人才的目的,是借助于他人之才智以培训我们的人才。在这前提下,可以支付远超国人的高厚俸给、待遇,以换取他们的知识、技能;但是,主权问题,决无商榷余地。清政府聘请日本教习而把办学大权完全相托,未始不是日本教习在中国十年,最终仍以失败结束的原因之一。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在独立自主的原则之下,有自力更生的决心,借助外力才能得到预期的效果。

        (摘自《日本教习》,商务印书馆2014年10月版,定价:45.00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