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文化·城记中国
    报 纸
    杂 志
    书摘 2015年02月01日 星期日

    摩登,1930年代的上海

    陈丹燕 《 书摘 》( 2015年02月01日)

        1934年左右,有风声说,上海与纽约、巴黎和伦敦一齐,被人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世界性大都市了。这消息,从住在上海的外国侨民那里辗转传达到上海普通市民耳朵里,真正让一直在世界面前很谦虚的上海人受宠若惊。在战争的阴云四布时,竟可与世界上最强大的城市比肩。这上海人多年来不敢多想的热望,像少年时代的单相思,总是自卑而纯真地深埋于心底。这时,竟然梦想成真。于国家来说,它标志着终于摆脱东亚病夫的贫弱之态,于个人,微小的生命终于在有限的生存里遇到了一个好时代。多年来饱受创伤与怨恨的城市人的自尊心,终于得到真切的安慰。

        带着满心惴惴不安的惊喜,打量自己的城,在1934年。1862年时还是一条烂泥跑马道,开初是为平定太平军修的行军道,后来,又为修跑马场加固。转眼,它就成了上海第一条西式的马路。马路两旁,一栋栋美国式的公寓大楼造了起来,有钢窗、蜡地、热水汀,大楼的门厅里,两部电梯中间,装着椭圆形的长镜子,那曲线,是时髦的,显得很摩登。大楼就造在马路边,1908年开通的有轨电车的当当声被街道放大了,传上楼去,回荡在客厅和卧室以及门厅里。站在门厅里的衣帽间前挂大衣,都能听到电车靠站的叮当声,这动听的市声,象征着这个城市的现代化——好像白兰度演的电影里的声音一样。如此景象,对一条起始于李鸿章军队的栈道的马路来说,是何等的奇迹。当初那支军队出征,连是否能保住新生的租界都还不知道。这大楼里的生活,总是让人联想起好莱坞电影里那些兴致勃勃,没有拖泥带水过往的城市,特别是年末时,那里的人家,将一棵顶上插了银色大星星的绿色小枞树放在窗边,从王家沙点心铺就能看到。岁末,在王家沙的方桌前吃着鲜肉汤团,遥望着那些人家玻璃窗里的圣诞树,人们心中真是惊异上海生活的西方化。

        大楼的底楼,商店一家家排开来,什么都有得卖,从西伯利亚皮草,到西式女装鞋袜,到印度手工珠宝,大多是西式商店,没有中国人街市的嘈杂,卖的也都是昂贵的时兴货。最最有名的,是那条街上有两家白种女人开的时装店,引领着全上海的时髦。女客人进得店堂去,对女主人说自己想要如何打扮,女主人都不一定听得进去,她撩起眼睛来看你一眼,说:“噢,知道了。”就自己做主给你从头到脚搭配好了。而且,果然是比你自己搭配得更得体。所以人们传说,一个传统的乡下小姐从时装店里走出来,就变作焕然一新的都市丽人。

        沿着1891年栽种的法国梧桐树一路向西而去,一路都能看到霓虹灯做的店牌,夜晚到来,闪闪发光。那一路上,舞厅的跳舞池装备有弹簧地板,电影院隔几条街口就有一座,专放好莱坞新片。上海人和来上海的人,都格外地喜欢新式东西,于是,咖啡馆就是老少咸宜的新生活象征,喜欢不喜欢咖啡倒变得不要紧了。如那些美国式的大楼象征着对三代同堂生活方式的放弃,咖啡馆这样舒适的公共空间,象征着市民生活中更多的个人自由和公民权利。它看上去与中国江南的传统茶馆功能相似,但女人对它的喜爱和流连,以及它来自于异邦的奇异芳香,使它成为摩登的象征。

        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摩登”是它最重要的追求。它不再是个中性的时间界定词,而是一个带有强烈向往含义的词。摩登,表示它不光时兴,而且从西方文明世界舶来,是工业社会的先锋,有世界主义的烨烨光华。它是个与中国古老的腐朽一切针锋相对的词,一种对新世界的追求。

        眼看着,上海就成了世界闻名的摩登城市。

        1934年,有一个上海作家,跑去闹市街头,观察市民在街道上的行为是否符合世界大都市人民的身份,然后,写下《摩登生活学讲座》:

        1.切勿争先恐后地乘上电车或者公共汽车。争得了第一名也没有奖品给你的。

        2.在街上握手时,用不着脱去你的手套的。即使你指上戴着金银钻戒子的时候,也只好请你忍耐些。

        3.公共车子上,切忌偷阅他人的书报。这个权力还是让给以吝啬驰名全球的苏格兰人独自享受吧。

        4.十字街头点上了红灯时,切勿奋勇闯过横路。你如果要自杀的话,那也是跳入海中比较富于诗意些。

        5.点上了绿灯时,切勿拼个命往前奔跑。即使跑到第一,你的爱人也不会称赞你的。

        6.请勿呆张着你的嘴,人家不会给你吃东西的。

        7.行路时,男子不可把两手放进胯袋里。听说膀胱病的人老是这样的。

        8.切勿在人家前挖鼻粪。那虽是最有趣味的事,但请你暂时压制吧。

        9.路上遇雨时,请勿夹着帽子奔跑。古今中外,帽子这件东西总是戴在头上的。

        10.切勿单穿睡衣跑到人家的面前。人家非但不会觉得你肉感,倒要觉到恶感啊。

        这些告诫虽然说得刻薄小气,但仍带有令上海人解颐的体贴。它的油滑,也是上海人熟悉的。它的调侃,更是上海人对自己发达的基本立场。

        在一个昂贵的地方,人不得不斯文起来,讲究仪态,这是每个人应有的享受和应尽的义务。南京西路上,上海新兴的中产阶级,最喜欢到这里来散步,看橱窗,谈恋爱,以至于《摩登生活学讲座》里专门有一条针对那些追求女朋友的年轻男职员的告诫:“不要装出关心时髦的样子,更不要跟在她的屁股多看市窗,你是要受意外的损失啊。”对女朋友的告诫则是:“不可太重视时髦,因为时髦是常在你前一步,决不会被你捉得住的东西。”

        直到1966年8月23日,铲除城市物质主义的革命,在经历了多年的思想改造后终于爆发,街道上一丛丛地燃起火堆,青年学生们怀着各种各样毁灭旧世界的梦想冲进道路两旁精致的商店。那一天,南京西路上80%的店铺招牌曾被破四旧砸烂,南京理发店上一块巨大的直立式霓虹灯店招被砸得粉碎,梅龙镇酒家里的40桌银质餐具被砸毁,蓝棠皮鞋店所有的皮鞋和鞋楦都被剁烂并烧毁。它曾是南京西路上最著名的皮鞋店。那一天入夜,南京西路突然暗了下来,不光是因为南京理发店的霓虹不亮了,大多数店铺的玻璃橱窗都被标语和报纸糊住了。一个以声光电化为摩登的上海终于消失了。

        (摘自《永不拓宽的街道》,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8月版,定价:50.00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