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人物
    报 纸
    杂 志
    书摘 2014年11月01日 星期六

    书卷风骨话杨军

    邵文杰 张燕 《 书摘 》( 2014年11月01日)

        齐白石量米

        欧阳永叔说“有暇即学书,非以求艺之精,直胜劳心于他事尔。以此知不寓心于物者,直所谓至人也;寓于有益者,君子也;寓于伐性汨情而为害者,愚惑之人也。学书不能不劳,独不害情性耳。要得静中之乐,惟此耳。”杨军的闲暇时间总是在学书写字中度过,虽然工作诸多繁杂,但他坚守自己的准则,不吝取舍,绝不耽于世务。

        “早晨七点左右到办公室,在上班前可以有两个小时的时间写字。晚上到家再写两三个小时。周末、假期除非不得已的安排,其他时间全部用来学习、练字。时间太紧迫,只能见缝插针。”杨军现在是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品一部的副主任,这是一份颇具近水楼台优势的工作,一百多万件馆藏文物,包括甲骨金文、碑帖拓本、玺印钱币、名人信札、墨迹手稿等,在乐道者眼中都是最值得向往的珍奇。何况其中绝大部分,并非寻常展出可以得见。这些严格保存在恒温恒湿环境中的国宝,却是杨军工作研究的对象,实在惹人羡慕。“但是其实我们的工作一点都不清闲”,这一点毋庸置疑,拜访中杨军数次为不得不接打的工作安排电话致歉,“除了日常,我们现在还有一项大的工程,要争取在明年年底之前完成馆藏所有可移动文物信息普查工作,把文物的名称、年代、尺寸、内容、图片等详细信息录入电脑,为它们上户口。”

        即便如此,杨军还是觉得能从事现在的工作,是自己一大幸事。“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工作和爱好、专业三位一体、完美契合。”杨军硕士和博士在首都师范大学书法文化研究院从事中国书法文化研究,师从欧阳中石先生和刘守安先生。取得美术学(书法方向)博士学位后,继续师从王文章先生研读艺术学博士后,从事艺术学理论研究,目前主攻方向为北宋时期书画鉴藏和流通。“选择这个研究方向,除了兴趣喜好与导师建议外,跟工作环境也有很大关系。我现在做的研究以史料考证为主,文献资料搜集不充分、不熟悉是没法做的。”他把这些年的一些成果拿给我看,包括专著《北宋汴京书法文化研究》——书封上有导师欧阳中石的题字,翻开来,26万多字,内容详实,考据严谨。

        书助谈兴,我们聊起关于北宋文化与书法的种种。“其实北宋也有书法‘博士’,当然,那是一个官职。徽宗朝时,米芾就曾任书画博士,经常被宣唤书写屏风甚至二丈见方的绢图,在书法史上传为佳话的米芾诏对应答也发生在书画博士任上。”杨军对北宋时期文人书法的称赏是建立在广泛了解和深刻思考的基础之上的。“读书的时候是天天在图书馆待着,现在又有这样一个好的工作平台可以为做点学问提供基础。古人说‘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看得多了,见得多了,经常与前贤神交,慢慢才会知道什么东西是值得我们去提倡的,什么东西是需要摒弃的。”这是杨军的学术理念,也恰好切合他的人生态度。无论之前供职于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办公室,还是如今在国博,他像一个独立的行者,始终知道自己的方向——工作、写字、持续读书以及进行学术研究——梦想如心头的火炎炎燃烧。

        不过这样的心火是外人无法直观了解的,我们看到的杨军做学问甚至做得有点辛苦、有点“笨”。比如当初为了考研,他甚至背过英文辞典,现在做研究取得的成绩,除了老师指点,法门也不外乎“软磨硬泡”而已。“书法界现在急功近利的大有人在。板凳要坐十年冷,坐不下来啊。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用了近四年时间完成,现在谁有这工夫?大家都是恨不得十来分钟画一幅画,所以我们很难出精品。但好的艺术就需要精雕细琢,只要真的能沉下心踏踏实实的坐下了,这个时代是湮没不了你的。”山路辗转时有清风绕膝,峻岭险峭处看荡胸生云,所谓乐而忘忧,这或许正是他现在的状态,未必入禅境,且在道中。

        杨军是河南固始人。固始一语有“欲善其终,先固其始”之意,自古文风昌盛,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固始书法群体备受国内外书法界关注,被中国文联和中国书协命名为“中国书法之乡”。

        杨军从小喜欢读书,稍长又迷恋上书法。因家境清贫,他的第一支毛笔,说起来还有个小故事。当时正上小学,他和班里一个同学,不约而同对写毛笔字产生了兴趣,但是大家又都没钱买笔,怎么办?越是难达成的目标似乎越有吸引人的魔力,当想要写字的念头成了一定要写字的执念时,竟然还真给他们琢磨出了一个办法:那位同学拔自己家的羊毛亲手做了两支毛笔来用。而且,出于朋友义气,据说还把稍好的那支给了杨军,不太好的那一支他自己用了。“那是我用的第一支毛笔。小时候真的就是喜欢,没有任何功利性,也没现在这么好的条件,更没有想到会把书法作为一种职业。”从今天看去,这两个拔羊毛写字的小小少年,已经成为当时所有同学中的脱颖而出者,古人说三岁看老,确实有一定道理。

        从拿起第一支笔,临一篇帖,杨军再没有间断过练字。那是似懂非懂间、甚至不得要领下的一种坚持,但当真正的转折机遇到来时,这些坚持被证明是有意义而不可或缺的。“专科、本科的时候,我都是一边工作一边学习,一边刻苦练习书法。某一天无意间从《光明日报》上看到一则西北大学文字学书法研究生的招生简章,很受震动,才知道书法还有机会读研究生。随即便查了考研需要考的相关专业,发现考试内容与自己的知识结构还是比较契合的,于是下决心开始准备。后来通过特别艰苦的努力,终于在2001年的时候考取了首都师范大学书法文化研究院,开始了专业学习书法的这么一条道路。”

        “历史上有一定地位的真的书家,没有哪一位是靠天天练字临帖练出来的”,虽然早知晓书法需有学养支撑,但直到开始系统学习之后,杨军才真正发现自己之前练字的单薄之处在哪。硕博阶段,在欧阳中石、刘守安等先生的全方位指导下,他开始在读书、写字、做文章、做学问研究等方面着尽力气。对于学生,老师从来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同门师兄弟们又出色而年轻,这都让已经而立之年的杨军更增时不我待之感。“那个时候每天除了学习就是学习,感觉很紧张,想要提升自己。书法的最高境界是书卷气,这种气韵是讨巧功夫培养不出来的。”拿着老师列的书单,他逐步系统地积累起自己的正宗学养。正是这一时期,他的书法有了质的飞跃,水平显著提高,渐渐有了自己的面貌。

        荀子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所阅既多,所识既广,再重新反复遍临名帖,所得自然也开始触类旁通,入了正题了。当这一时期的作品收录成集时,欧阳中石先生为勉励杨军在学习的道路上继续锲而不舍,集腋成裘,为他题签“翰苑积跬”。而老师刘守安则评价其中的作品:“对传统碑帖用功颇深。隶书方拙用笔从《张迁碑》来,结字取《曹全碑》的秀逸。楷书师法魏碑《张黑女墓志》,用笔方圆兼备,结体生动,字形略扁,多有隶书笔意。行书取法‘二王’,清新雅致,形神兼备,自然生动。草书则对怀素、黄庭坚心慕手追,追求笔断意连,纵横开合的气势,通幅于规矩法度中,随心所欲而不逾矩,流水行云,颇为精彩。从这些书法作品中能够感受到杨军是一个涉猎广泛、技法全面且风格明显的青年书家。”

        有自己的风格和面貌,这是极为不容易的。其中暗含个人的审美理想,也很见书家的学术修养。为其不易,形成相对稳定的作品特征和格调才成为众多书法艺术学习者的终极目标。杨军在书法审美上,力求高古,“研究传统书法艺术,还是要从古人身上汲取营养。古人的好东西太多了。比如前一阵子我们做了一个馆藏古代书法观摩展,唐代的残纸、墨迹,都是不得了的东西。甚至一张地契,用笔、用墨都精妙的很。还有如古代以抄经为生的‘经生’,写出来的经文,真是太美了。”

        取古质而去今妍,以获淳厚隽永之味。杨军的字,如饱学之士春行山阴道上,明媚秀整,沉静有神。近几年,他的书法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如:应邀对日本进行访问及学术交流,并举办书法联展;在新加坡举办书法展览;参加在珠海举办的“七博士书法展”、在天津举办的全国美术学博士邀请展、西泠印社庆祝建国六十周年全国书法学术邀请展、在广东举办的“明烛天南——全国青年学人书法邀请展”、在北京举办的“书卷风骨”十博士小幅书画精品展等。暨南大学书法研究所副所长陈志平教授与他师出同门,相交甚厚,曾如是评价:“杨军作书,一丝不苟。行笔结字,以圆为主,此圆乃意中之圆;用笔铺毫,使转有则,此转乃折中之转。观其气度,如饱学之士,坐于高车驷马之上,揽辔纵横而无骄色者。杨军作书不喜狂怪怒张,偶有逸笔放纵处,亦能妥帖安然,这颇似其为人。杨军敏于人事,达于世务,待人和气,宜其书法之行布严整,气息流通,清风起于行间,明月印于笔底,和畅婉美,一片生机。”

        书法功力扎实,学术研究上的成绩也不遑多让。专著《北宋汴京书法文化研究》曾获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二等奖,全书多维展示出北宋汴京书法文化形态,可以窥见他扎实的文史功底。学术论文《北宋翰林御书院研究》亦获第八届“中国书学讨论会”二等奖。另有多篇学术论文发表于《中国书法》、《美术观察》等学术刊物。“写字有自己的风格,做学问有自己的声音,这是我的追求。”

        杨军最喜欢二王书体:“学什么字,主要是审美取向。这种审美取向跟生长环境、学术背景、性情修养等多方面因素都有关系。审美取向是不断成长的,比如小时候学二王,其实并不太懂,多半是人云亦云。但现在随着认识的提高、眼界的开阔,越来越从内心深处感受到它的美好。”他对二王以及二王一脉诸名家书帖以纵析横剖的比较研究方法,欣赏、学习、领悟,融会贯通,并结合时代演变加以衍生,呈现在创作里。随着不断地琢磨、练习,半年一次的回顾梳理,他的笔法日益精能,作书有古意而不相类,能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作品通体清新秀丽,字与字之间承接揖让、顾盼呼应,充满了灵气与生机。

        欧阳中石、王文章、刘守安几位老师在指导杨军学习书法及做学术研究时,有两个一致的要求:“做人”、“读书”。杨军一直奉此为准则,无论做学问还是习字。“我们常说书品即人品,欧阳修讲‘古之人兼能书,独其人贤者传遂远’,书家的道德修养也是其艺术构成的一部分。”欧阳中石先生对这名学生的“做人和做事”是满意认可的,一次采访中,老先生曾说:“杨军是我遇到的最好的学生之一。毕业的时候本来想把他留着身边,但他找到了更好的平台,就放他到更好的地方去了。”这是弥足珍贵的,老师一向很低调,不轻易下结论,凡评价必经过慎重思考与长期观察。这更吻合师道尊严的传统,也隐寄着老师对学生的爱护和保护。读书自然更是不可一日废。“书法的关键是,很多功夫在书外。”

        能在庞杂的工作中始终坚持纲举目张,需要极高的智慧。杨军的新作品集,欧阳老题名“山阴道上”,寓意他书习二王,如在山阴道上行走。“老师是勉励我们一定要守住自己的主线。老先生自己做得就非常让学生们感动,他很勤奋,其实他的事情非常多,忙得不得了,工作、教学、研究。但耄耋之年,每天的功课从不间断。有一次周末清早有事给欧阳先生打电话,本来还担心是不是打扰他休息,结果老人家早就起床开始工作了。我们怎么能不更努力?”

        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之兰亭,是先圣王羲之笔墨畅叙幽情之地,而今依然清流婉转,静听着后世的风声雨声读书声。也许,它在与我们一同期待,有更多如杨军这样的优秀青年书家,把传统书法艺术的千古风流一代代传承下去。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