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访谈录·思想
    报 纸
    杂 志
    书摘 2014年09月01日 星期一

    以温情与敬意对待传统

    姚中秋 《 书摘 》( 2014年09月01日)

        “三纲”不是你想的那样;礼教并不吃人,名教很有必要;德治是优良治理的基础;儒家主张人治没有错;儒家没有维护等级制;儒家并不反对变革;儒家主张市场经济……几年以来,秋风把自己定位成了儒家的辩护者,他抛出的论点新颖,甚至刺激,上述观点不过是举其大端。在他看来,中国将来的新政治要立稳,必须扎根于儒家传统。对中国人而言,儒家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选项,而是一个客观存在,它甚至就是中国人的生活。更何况,儒家是一个发展中的传统,儒家本身并不抗拒现代性。请温情对待传统。

        1.您如何解读“温”这个字?

        秋风:待人之道,以“温”为本。    

        大家知道“温”,多因为“温、良、恭、俭、让”这句话。这五个字出自《论语》第一篇《学而》。孔子周游列国,每到一个诸侯国,对该国的政事了如指掌。孔子的弟子子禽就问子贡,孔子对各国政事那么了解,究竟是孔子自己主动了解得知的,还是人家主动告诉孔子的。子贡回答说,孔子是靠着自己的五种待人之德得到的,“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实际上,古人很早就用温字形容人的美德。《尚书·舜典》记载,帝舜命夔典乐,负责音乐舞蹈,并以音乐舞蹈教育君子,以养成其具有四种品德,第一个就是“直而温”。《诗经》中则有“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温温恭人,维德之基”等诗句。古人之所以喜欢玉,就是因为其具有刚而温的品质。

        可见,从自觉的华夏文明之始,人们就认为,温是一种美好而珍贵的品质。而子贡称赞孔子,也同样把温放在第一位。这个排序也就表明,中国人认为,与人相处,首先要温。

        为什么?因为,这是我们与人交往的第一个印象。  

        “温、良、恭、俭、让”是待人之道。一个人,远远地走来,接近我们,一个字也没有说,一个动作也没有做,就那么静静地站着,我们就可以感受到他的温。温是一个让我们感觉温暖的温度,从他的身上,尤其是从脸上散发出来的。我们透过自己的眼睛、通过身体,就可以感受到。至于良、恭、俭、让四种品质,则都需要他说话之后、动作之后,我们才能感受到。

        那么,什么是温?温就是身体、脸色处于适中的温度。温度的两个极端是冷和热。有些人偏冷,接近我们,我们会敬而远之。有些人很热,同样热的人,可能很喜欢他,但大多数人会受不了。温在两者中间,不冷也不热,就好像春天。在他面前,我们如沐春风,双方都舒泰,放松,很自然地交谈,如同老友相见,一点不生分,但也不腻味。

        当然,我们可以感受到的温是以良为前提。良就是心地善良,与人为善,对人没有戒心,也没有觊觎。积于中而形于外,心地的善良自内而外发散之气,自然是温的。而因为这个温,我们也愿意与对方交流,才可以进一步看到他的恭、俭、让,这些都需要体现在动作之中。

        2.中国社会目前,尤其在网络上充斥着一股戾气,今天谈“温”字,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秋风:在今天这个时代,温特别重要,因为,我们的社会充斥着戾气。戾气的根源是不良,也即心里有无缘无故的猜疑、怨怒、仇恨。这种不良情绪在心中发酵,也就自然地发散为戾气。

        温是一种气,好像春风。戾也是一种气,好像冬天从北方吹来的风,它是冷的,并且是邪的,惟有毁灭,才能让它满意。也就是说,戾气与温正好相反。温就是对治戾气的。一个人的身上,多一点温,就可以少一点戾气;我们的社会,多一点温,就少一点戾气。

        当然,我要说,增进社会的温,要靠每个个体的努力。儒家当然重视制度,但儒家不迷信制度,儒家相信人。当社会有问题,儒家除了努力改变制度,更愿意从我做起。这个社会有太多戾气?那就从我自己做起:我是否在控制自己的戾气?我能否让自己温一点?如果我不从自己做起,而寄望于别人,寄望于制度,因为制度不好而怨恨,那是让社会又多了戾气。

        3.儒家经典提到,君子“直而温”、“温而厉”,“温”不仅是一种温和、温吞的态度,它的背后也是有锋利的力量的,如何理解“温”与“厉”的关系?

        秋风:直而温、温而厉表达了中庸的理念,人格修养的中庸之道。中就是无过、无不及。圣贤很早就意识到,温存在着一种偏颇的危险,那就是温吞吞,一团和气而没有原则,甚至变成刻意讨好、谄媚。正是为了防范这样的危险倾向,帝舜要求夔培养君子,平衡温与直两者:既要温和、温厚,又要正直,坚持原则。

        “温而厉”则是孔子的弟子形容孔子之言。不过大家要注意,这里的厉不是厉害、严厉,而是严肃的意思。孔子固然是温的,但后来所说的恭、俭都与厉有一定关系。我想,玉最能形容孔子之气质,刚而温,融合了刚强与温润。这就是最高贵又最平易的人格典范。君子好玉,原因在此。

        4.您提到“中国人天生就是儒家”,在我们的身上渗透进了什么样的文化基因?

        秋风:是的,我这几年一直在说,中国人天生是儒家,问题仅在于,我们对我们的这一文化身份是否自觉。现在的问题在于,我们很多人,尤其是接受过很好教育的人,不愿意承认自己的这一文化身份,甚至以这个身份为耻,刻意地要从自己身上去掉这个身份。

        但你终究去不掉。那不是你可以选择的东西,这个文化身份不是衣服,你可以随便换。也不是发型,你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天生的意思就是先天的。你没有出生,这个身份就确定了。因为,儒家渗透在中国大地的每个角落,名山大川,何处没有中国文化?儒家渗透中国人的身心内外,渗透在语言,渗透在待人接物之道上,看看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信仰,就与外国人不同,即便他说着外国话,信着外国教,吃着外国餐,每天往外国跑。

        既然如此,就从了吧。为什么要跟自己较劲?过去一百年来,很多中国人,尤其是受到较好教育的中国人活得累,其实就是因为文化身份的错乱。你是中国人,偏不做中国人。你是儒家,偏要反儒家。你又变不成美国人,你也不可能消灭自己的父母、朋友。结果很尴尬:你什么都不是。

        还有更多的人,因为文化的断裂,接触不到自觉的儒家文化的滋养,也就不能提升自己的生命,结果也什么都不是,生活在完全没有文化的状态。而没有文化,就必然粗鄙。越有钱,越显得粗鄙。

        所以,今天,中国人要想过上轻松、舒泰而优雅的生活,就必须自觉地承认、体认自己的文化身份,那就是,儒家的文化身份。你天生就是儒家,就该过儒家式生活,你最好的生活就是儒家的君子生活,那就往这个方向努力吧。那是你的天命。顺乎天命者,得幸福,逆乎天命者,忙碌一生,最后两手空空。

        5.您研究生期间,研读了钱穆先生的许多书,您提到,在心里树立起了一种“温情”,怎么理解这种“温情”?

        秋风:钱穆先生对我影响确实很大。上研究生期间,有一年时间,我到北京图书馆的港台图书阅览室,系统而仔细地阅读了钱穆先生的著作。当然,给我最深感触的,就是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开头所说的那句话:每个人应对本国已往历史抱有“温情与敬意”。

        坦率地说,一百多年来,知识分子对待中国历史、文明,对待儒家,充满戾气。打破孔家店,把中国书扔到茅厕里,中国的国民性就是奴性,中国历史漆黑一片——这戾气跟大街上砸日本汽车的青年的戾气,性质和程度没有任何区别,甚至更可怕。对于整个社会今日之戾气,知识分子要承担很大责任。你知识分子读书识字,本来应当明理、讲理,但你没有,你就是宣泄情绪,乱骂一通,怨恨一生。那你还能指望普通人怎样?

        所以,钱穆先生倡议温情,就是对治知识分子百年心理顽疾的良药。温情就是说,不要站在老祖宗的头上指手画脚。尊重你的祖先,抱着善意面对中国历史、文明。设身处地地理解,别那么匆忙地下结论,也别下那么绝对的结论。

        6.您现在对传统的情感是怎样的?这种情感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变化过程?

        秋风:应该说,从读钱穆先生的书开始,我对传统的态度基本上没有大变化。那就是“温情与敬意”。我当然不会说,古人一切都好,传统艳若桃花。但是,我会抱着温情对待古人的观念和制度,我会努力进入古人的心灵,去还原他们的逻辑。而即便古人有不妥之处,我也不会到处张扬,仿佛发现了大宝贝。张扬古人的错,对于今天,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自己知道怎么做更好就可以了。即便此时,我们也没有任何理由傲视古人,鄙视古人,嘲笑古人。这其实是戾气。

        7.传统给您带来了哪些变化?尤其在性情方面。

        秋风:确实,以“温情与敬意”对待传统,可以改变性情。现在看自己本科时候的照片,脸上有一股怨气,有一股不平之气,有一种自以为是的神态。后来,慢慢变了,尤其是这些年,身上的和气多了一些,对人有更多的温,较少苛责别人,更多地反省自己。这就是儒学的功用。即便不谈什么儒家宪政之类的学理,至少自己的生命,因为儒学而改变了。这就是儒学最基础的功能,改变气质,提升生命。

        8.“儒者”秋风与之前的“公知”秋风,相同或不同的是什么?

        秋风:我想,儒者秋风是对公知秋风的一次自我提升。今天,我也仍然发挥着公知的功能,比如,我仍给大众媒体写作时评,仍在微博上活跃,对社会、政治做出评论。这一点,在儒学圈子里是很特别的。这就是公知本色。但是现在,我更愿意说,自己是儒者。我没有放弃公知的事,但以儒者的身份涵摄了公知这个角色。当然,公知界很可能不接纳我了,把我开除了。但我不管,我仍愿意发挥公知的角色。这也是儒者的角色所要求的。儒者欲行道于天下,那就必须做事,就必须议论天下之事。而这属于公知分内之事。不过,现在,我基本上从儒家立场言说。我现在也许是一个儒家公知吧。儒家让我以公知角色言说时,思路经常会有所不同。比如,普通公知一般议论社会问题的解决,都诉诸制度。而我更愿意诉诸人的自觉。

        还有,只要可能,我自己也会实践。这也是不同于公知之处。公知基本上都是说,而我除了说,还愿意行,在公民社会领域,在儒家社会实践领域等等。我经常说,其实,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是君子。君子与公知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公知说个不停,君子力行不已。

        9.上海学者许纪霖将您归为“柔性的儒家宪政”,您如何理解这个“柔性”?作为一个儒者,在关注现实、参与现实时,是一种什么态度?

        秋风:这里的柔性是相对于比较刚性的儒教宪政论而言的。我是个儒者,我希望生活在儒家式秩序中,但我有一本书,书名是《儒家式现代秩序》,有“现代”两个字。

        我们生活在现代,这是一个你无法改变的事实,就好像你无法改变自己天生就是儒家这个事实一样。因此,我理想的秩序既是儒家的,也是现代的。也因此,我的儒家理想是柔性的。我希望改变现实,而不是颠覆现实。我不会介意人们过现代生活,但我会说,嗯,接受儒家,儒家地生活,你也可以是现代的,而且是优美而高贵的现代,而不是愚蠢而粗鄙的现代。

        现在中国人其实就生活在愚蠢而粗鄙的现代中,不管穷人,富人。实际上,越富的人越粗鄙。财富把他的粗鄙贴在脸上,挂在身上,展示给全世界。在这样的时代,儒家必须登场。儒家不是要让人变成老古董,儒家是要让人优美而高贵。我会不断地讲这个道理,我也会从自己做起。

        10.您提到在与反传统的知识分子在微博上进行辩论时,也曾互相采用侵略性的语言,对方也会要求一个儒者应该以一种“温良恭俭让”的、毫不回口的方式辩论,您却恰恰相反,您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方式?您怎么看您的这种回击方式?

        秋风:刚上微博时,有很多人非常恶毒地攻击儒家。对这样的人,我也用比较刻薄的方式还击。这个时候,喜剧出现了,那些攻击儒家的人说,你为什么不能“温、良、恭、俭、让”。这就是自相矛盾而不知。

        当然,后来我发现,跟那些人争辩,其实毫无意义。为什么要做没有意义的事情?现在,看到某个攻击儒家的微博,我会很愤怒,做出刻薄的回应。不过,几分钟后,我就会后悔,删去。这也算是内自省吧。

        做儒家,其实就是这样。儒者也是人,有七情六欲。儒家只是要人对自己有所反思。我跟学生讲《论语》课,反复强调一点,儒家只是要让人自觉地生活,就是省,反省。有了这样的自我反省的意识,生命就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当然没有尽头。这个过程是悦而乐的。也只有这样的过程,才可能养成温之气质。

        (摘自《为儒家鼓与呼》,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年6月版,定价:56.00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