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你设计的“博雅宋”,是近年的佳作,社会普遍接受,有什么感受吗?
答:“博雅宋”确实是近年的佳作,是近年来单款字体销售第一的字体,目前有一百多家报纸和杂志采用。回想开发过程,我十分欣慰,我的努力和坚持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问:做字怎么令你那么着迷?
答:汉字字体有太多内涵,跟历史、文化、科学技术、社会风尚,以至人的内心世界,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每一位中国人都应为汉字感到自豪,我也时常为自己创作的字体感到骄傲。
我从到印刷厂当刻字工人开始,到今天已38年,与汉字朝夕相处,都融进了生活的深处。我靠字体生活,并不断成长,这份情感是一般人无法体会的。
问:你是怎样开始接触字体设计的?
答:以前没有接触过字体设计,我是刻铅字的。我们厂那时和深圳科技园有合作项目,厂里的人就去参观,谈到他们的字形不好看。他们就介绍我去了。那时我在深圳工作,仓颉输入法发明人朱邦复的工作室有十几个人。朱邦复研究仓颉输入法,带着我们开发他的计算机字库系统。
刚开始用计算机的时候,ABCD在哪里都不知道。接触以后我就感觉再用刻刀刻字、做字模已经没有出路了。
问:后来怎么会来到北大方正?
答:我爱人是北大经济学院的硕士,毕业分配的时候,人事科看我是工厂工人,说我们的差距挺大的,很成问题。正好我也想调,就把我的简历给了他们。一开始人事科的老师把我调到北大印刷厂,可是我不愿意。她就问我,你想去哪?我说我想到北大方正。
我从深圳回来以后,对计算机造字有了认识,也知道了北大方正的电子出版系统。我的介绍人把我的材料给了王选,王选当时研制出第四代激光排版系统,他看了我的材料,就说非常需要这样的人。当时调我来是非常麻烦的,因为我从工厂来,编制有限。王选亲自找校长。
问:来了北大方正以后有什么变化呢?
答:来了以后,我感觉这工作很合适我,能利用方正的系统,做我喜欢的东西。可是没有人把我当是懂字体设计的,只觉得我在这方面有点特长,给他们把把关、管管质量。
我跟领导建议,我们现在都是买字稿,来料加工,由不懂字的人来做,品质怎么能好呢?你得培养字体设计人员,让做字的人都会写字,这样质量才能保证。领导说那不可能。
后来换了一个领导,我又跟他建议。他问我:你说培养一个字体设计人员要多长时间?我说三到五年。他也不同意。
问:你后来设计了不少字,还得了奖,其中,哪些作品最能代表你呢?
答:“铁筋隶书”吧,这是1999年的,得的是评审员奖。“北魏楷书”是1996年的,得的是铜奖。“亮点”也是1999年创作的。
当时这三个字体都参加了设计比赛, “铁筋隶书”意境最高, 就是平淡。人们写隶书都是强调它的蚕头燕尾,我恰恰是削弱这个。历史上也是有这样写的,但是形状不是这样。“兰”我也很喜欢,下了很大功夫,这个很难。
问:为什么叫“铁筋隶书” ?
答:给日本森泽比赛投稿时,我查字典,“铁线”就是铁丝的意思,中文叫“铁筋隶书”就更有意思了。
问:到今天,“铁筋隶书”还是你最爱的吗?
答:我创作的字体一定是我内心世界的表白。我崇尚简约平淡,二十几岁时,曾为自己刻了一方印“平淡一生”,正是这种内心的向往,使我在创作“铁筋隶书”时将隶书的特征降到最低,用弹性、流畅、清新、整洁的意念来追求一种超尘脱俗的淡雅境界。
问:“北魏楷书”结合了两种笔划,有硬有软,会不协调吗?
答:我觉得不矛盾啊!我从没想过这个问题。虽然没想过,但解释一下:这个起笔和转折处是要体现如刀削玉的感觉。20年在印刷厂刻铅字的经历,令我对墓志、造像等石刻文字中刀刻斧凿的痕迹感到特别亲切,于是就将这种感觉运用到“北魏楷书”的创作中,给楷书字体增添了一种挺拔刚健、沉着痛快的气息。
问:1999年创作的“亮点”,创作意图是什么?
答:古人说,“一点成一字之规”,意思是笔一落到纸上便是点,其他笔划都是这一点的延伸,笔锋向右运行,是横,向下运行,是竖。“亮点”就是根据这个论点创作的。
问:你用刀刻过字,用毛笔写过字,也用计算机做过字,感觉有什么不同?
答:用刀刻铅字,我不会再去碰了,篆刻是纯艺术的东西,有兴趣还会再做。计算机呢,我只是当做为艺术服务的工具,用来实现我脑子里面的想法。
但计算机代替不了毛笔,两个性质完全不一样。我更喜欢用毛笔。比如晚上在家里临帖很舒服。计算机,干一天,很枯燥。
问:总体来说,你是怎样创作字体的?
答:我的创作方法是拿一本帖,把喜欢的笔划挑出来,扫描,再用这些笔划去做字。我的字全部都是从书法借鉴过来的。我们要经过反复的调整,让大家看着舒服,所以说是工匠干的活。
问:那字体创作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答:我觉得没困难(笑)!凡是我想到的都没困难。难在想象力。我现在最遗憾的是不会编程序。
得奖后,他们看到说:哎哟!这个太简单了!确实是,我就是从简单入手。隶书的蚕头燕尾,我把它都简化了。我的艺术追求就是淡雅,就是简单。
问:书法就是你的创作灵感?
答:字体设计跟书法是不一样的,书法是无止境的。字体也不能说是有止境的,但是深度要比书法低得多。两个精神境界不一样。
书法一定是字体的源和根。仅仅从印刷字或是美术字去研究,而不从书法的角度去研究,那就没有抓住根本。
一百个人可能出不来一个书法家,可能要用一辈子去探索,字体你用几年就可以了。
你看这本书是这样讲书法字与美术字的关系的:“书法字和美术字在功能上有不同,用的工具也不同。最重要是成熟后的书法创作者是文人士大夫,建立在强烈的个性之上,文字讲究自然美。美术字创作者则大多是工匠、手工艺人,文字表现有强烈的规律化、程序化。”当然,作为字体设计师要不断发展,这才是关键。
问:那相对“老人家”的一代,中国字体设计近年怎么变化?
答:时代不同,技术和人的素质都不同。几年前,字库技术和字体设计还比较神秘,例如,过去方正的排版系统是封闭的,其他字体厂商的字库是不能进入方正排版系统的。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人们求新求变,所有的排版系统都取消了限制,成为任何字体的展示平台。现在,没有任何技术障碍可以限制人们使用自己喜欢的字体。
问:你对字体设计的看法是否不同了?
答:想起数年前的情景犹如昨日,现在感到那时我并不懂字体,我所做的工作只是尽工匠之所能。过去创作字体,我主要考虑如何表现字体的艺术特色,认为只要艺术特色鲜明就是好作品,现在想得更多的是如何提高字体的功能,能否给读者舒适方便的视觉环境。
字,第一是要能用,第二才是欣赏。所以很多字出来,用的时候才慢慢发现这个问题、那个问题的,要一再修改,才慢慢成熟起来。
问:下一代,你怎么看?
答:很悲观,没有人愿意做。做字,要是由不懂字的人做,做不好。懂字的人又不可能一天到晚整天做这个。比如我吧,完全是自己喜欢。其实我的全部业余时间都是在学字,篆刻啦、书法啦。我没办法要求别人像我这样做,很多人只能把它当做一个工作,赚多少钱。不过,也有很多年轻人成长起来,比几年前有进步,他们都在25~35岁之间,有时尚感,对新技术也有很好的接受能力。
(摘自《1949年后,中国字体设计人:一字一生》,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定价:6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