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林爱笑,或许因长期习二王书的缘故,她的笑也透着魏晋风流,声音明朗清脆,眉目间隐然一股书卷气。这暗合傅山先生所说“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书法,是审美的艺术。书艺之境与生命之境,如河流与潜水,互相补给,循环往复。宣纸上的“笔断意连”,观照并成就着书写者的书品人格。申林明媚爽朗,她的字有“天然气度”。
选择“二王”作为申林的学习对象,正是因了魏晋时期“天人合一”的思想及个性鲜明的楚文化,非常吻合她的学书思想和性情。而当她自在淡然地坐在我们中间侃谈二十多年的研习书法心得时,我们又不免有种穿越时空的恍惚,“魏晋的精神与气质”,她或许不自知,在这一刻灼灼其华,重现蔓延。
我喜欢同申林聊天。她习字时孤独沉静,聊天时却是健谈而有趣的。譬如谈起往事,她在我们对面,初夏清晨的光披洒在她细瓷样的皮肤上,她又总是掩不住的笑着,我忍不住插话夸赞她实在是美极了。这又引来她一阵咯咯的笑,然后讲起一个小故事。19岁的时候,她有幸认识了汪曾祺。先生是爱惜后辈年轻人的老学人,她那时候,又刚好“胆大极了”,一面之交后,就敢贸然电话约访,跑到汪老家里去玩。不过也是这孩子样的直接与顽皮,真合了汪老的拍子,一来二往,竟然成了汪老的忘年小友。后来她请汪老作书画,拿了习作请汪老指点,汪老都是欣然应允。“汪老要我多读书、多读古书,打好基本功,不要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要耐得住寂寞,吃得下苦。这些话让我受益很多,写文章、习字都是这样。”
申林少年时酷爱写作,很多人知道她,因为她的诗文,汪曾祺也曾评价她的文字“清澈见底”。不过,虽然一直没有完全放下读书与写作,她越来越把生活的重心放在了修习书画上。“习字是为了更好地调养身心,修炼自我。书法可以帮你在柔软的行走中忘却煎熬,感觉天地顿宽。”二王书风历来仿习者众,但多得其形不得其神,得其肉不得其骨,心态或为一因。好的书家不为书而书。苏轼的儿子苏过评论父亲书法时说,父亲“并无意于以书自名,其书亦不过是其人的那种至大至刚之气,发于胸而应之手罢了”。申林字写得好,法度谨然又得飘逸流畅之妙,骨秀相清而有遒媚灵动之态,是多年勤学苦练的功夫,跟她“我心素已闲,凡事勿安排”的心态也不可分。
我们同去看“故宫藏历代书画展”。故宫主轴线上游人熙攘,穿过炎日下的人群来到武英殿,寂静与清凉来得更珍贵。外面是现实的世界,殿内依仗故纸千年,俨然世外桃源。开始,申林还悄悄指点,同我们交流这些珍宝一处处细节的可爱之处,很快,她就顾不得我们了。痴迷的扑在米芾、赵孟頫……的字卷前,慢慢赏看,脸上的神情像月之光晕一样变幻着,惊叹、欣喜、思考,更有趣的是,她甚至像刚学认字的孩子一样,有时候还会伸出一根手指在那里旁若无人地比划。她的手指,仿佛成了柔软又饱含力道的笔,透过镜框,描画抚摸着眼前一个个墨字的骨架和灵魂。
长年在政府工作的申林,干练的形象之下,竟然一直保留着孩童样纯真的底色。申林出生河南,大学就读于中国新闻学院。大学毕业后,她孤身南下,凭着一股子勇气,开始了岭南的工作生活。现在是广州市番禺区委党校副校长的申林,在同事看来,是品行端正、有礼貌、温和、谦逊、会学习、有能力的现代职业女性。不过,钟爱传统文化,热爱书法艺术的她在与书法相处的平静岁月里,让兴趣慢慢孕育出了果实。
“我在学习二王书风时,首先重视笔法的研究,每一笔都不敢懈怠。用笔要古意盎然才好,古意是求不来的,一定要临帖。”申林出生书香门第,父亲也是一位书画爱好者,幼承庭训,申林从幼时起即每日必于清晨四点起床练字。小时候,父亲告诫申林说:“清朝的皇子,都要寅时起来读书。你一个普通人家的孩子怎么能不努力?何况你现在比寅时已经多睡不少了。”申林巧笑着说,“那时候的冬天多冷哪,我要是起不来,我爸就会把冰的水果往我被窝里一扔,然后我一激灵,就起来了。”她很感恩自己有一位严父。被问及现在是否也这么要求自己的孩子,她得意地说,“不用啦,行动是最好的老师,她会看我怎么做,被影响。”
申林极聪敏,但她不在习字上使巧劲,反倒十分推崇古人“笔冢墨池”的“笨功夫”。她的聪明用在通过对笔墨细节的分析来体会古帖的微妙上。二王书法强调用笔使转,笔画如太极功夫,讲究结构变化自由,线条婉转生动,气韵连绵不断,这让习学者如对浩瀚沧海,学也无涯。“每每夜半醒来读帖习字,总有惊喜。惊喜于每一天习字、创作、临帖中每个字的节奏变化,气息绕心。瑞典有句老话:钱是可以储存的,而时间是不能储存的,你怎么花时间,决定了你一生的生活质量。“有书法相伴,让心灵时光也开花结果……我宁愿睡少一点,而清醒的梦更多一点。”
岭南湿润多雨,二十多年的润养,申林看起来像一个江南女子,娇俏可爱。而深入了解后才认识到,申林骨子里的坚韧。她像魏晋时的文人一样,有着顽童似的较真又骄傲的脾气。艺术是心境的呈现,高贵的品质一定会显露笔端。苏轼云:“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人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申林品性正直,书法中也流淌着浩然之气。
申林书法师从林秋宏,绘画师从吴钊洪,都是有独到造诣的书画家。她勤勉,多年来,以二王为宗,广涉唐宋元明诸多名家名帖,悟貌取神,为我所用。有慧根,结合大量阅读,融合南北生活经历和体悟,她将内心的观照、经历的浓缩、苦练的功夫结合,提炼成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自然、从容、欢喜而和谐。
自然是真自然。夏日好夜,月静风凉,申林在微信群里跟大家打声招呼,“刚写好字,散步去了”,然后就芳踪不见了。让枯坐在阁楼里,电脑手机前的我们心痒不已。可谁又有她寓居花城,结伴山水的潇洒?也只好继续在帝都燥热的空气里,看看她发来的照片一解林泉之思了。“写字如纸上散心”,申林说,“书法的行走,宛如驭马驰骋草原,又如柔软的踏云踩雾,让人在心灵与笔尖乃至天地的柔软沟通中,身心通泰,神清气爽,乃至‘把心底的黑都踩出来’,还原本真,这是书法的绝妙通灵之处。”
我们谈及习书法与礼佛的异曲同功——二者都始于苦功,成于从容。“书法的妙境,是让人抛开浮华躁动,以坦白和真诚之心,在柔软的‘驾驭’中品味真、善、美之人间真情。所谓‘心向往之,手追摹之,境界中矣。’”对于申林的理解,我们深以为然。书法修习要耐得住比“十年寒窗无人问”更深的寂寞,若为捞名趋利,在修炼时投机取巧,恐怕于书艺也难有进益;就是混成虚名,谋得时位,或径自发财显贵,又能逞享几年?不过是做个柴静所说的精致的俗人罢了——不是不雅,而是无力,没有骨头。这样的人,怎能隔时空与古人风雅呼应?所以自古书法唯风韵难及,正是这个道理。
苦功表述不确,没听申林说过苦,她是在用欢喜的心做踏实的事。我们一起去看话剧,散场后,还处在兴奋里的申林毫不掩饰对北京的喜爱情绪,“还有各种书画展,每次这样一想,我就得怀疑当初去岭南是不是该后悔”她还是笑,“有那么多美好的东西,我喜欢所有美的东西。我们传统的书法和绘画多美,所以我练字从不觉得累,真的是享受。”
享受,这是个被物欲社会用滥了的词。如果享受能在人们心中引起多一些关于文化的联想,多好?
“都说师法古人,那现在的人或者将来的人,可还有机会超越古人?”我问。“肯定会”,申林坚定地回答,“现在是书法史上少有的书法大普及的时代,信息技术的发达,让我们有更多的机会看到前人很难看到的大量真迹,好贴,博采众长。而且,历史是一直延续的,所有的师法古人,都会不可避免的融入进去每一代人的时代特点,甚至包括个人经历、经验、心理状态、性格,这些都会在书法作品中有所体现,这都不矛盾。我们可以很和谐的去看这些问题,所以可以相信,现在的书法家中一定会有人在历史上留下名字,未来也肯定会继续有大师出现。”申林的回答非常像官方的标准答案,但是足够有说服力。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至善至柔,微则无声,却容纳万物。人生之道如此,书道亦如此。古人体察天地至妙法门,以最柔软的笔作为中国传统的书写工具,圆润婉转间,勾画出的却是有筋有骨的中国力量。这样美好的传统一定要被保存下去。申林是这样在柔软中行走的践行者。或者说,所有修习书画艺术的人,本质上都一样,都是在不断变幻的秩序中,寻找精神的延续。
本刊记者 邵文杰 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