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黎莎士比亚书店朝圣
◎隽饴
站在莎士比亚书店跟前,我激动得眼泪几乎要掉下来。
仰望着这个小小的拐角边的书店,真的与电影《日落之前》里一模一样。电影一开场,男女主角阔别九年,正是在此地重逢。
绿色的门楣,黄底的店招,中间有莎士比亚的小像。橱窗里大幅照片,硬汉海明威正朝我微笑。门外所有的空间都利用起来,黑板上密密麻麻的书名。右边倚墙有一人高的书架,书架上方有一个睿智老者的画像,原来是《草叶集》作者沃尔特·惠特曼,据八卦称与开这家书店的乔治·惠特曼沾亲带故。书店门口空地有三两个矮矮的特价书小书架,像几本打开的书。一柄白色大伞下,一桌两椅,有人在交谈,小桌上也散漫地堆着书。
用力呼吸着这里的书香,不停地从各个角度拍照。书店正上方高处拉着一个白色的横幅,纪念2011年刚刚去世的书店店主乔治·惠特曼,有一张他身着花纹西装像,大字写着:
Infondmemory of George Whitman
12 December 1913 -14 December 2011
“…the business of books is the business of life.”
(纪念乔治·惠特曼1913年12月12日至2011年12月14日
“……经营书就是经营人生。”)
阳光下书店内外人来人往,不知为何有摄像机在远处对准了它。那天我去的时候,东方面孔很少。我只好硬着头皮,四处寻找,终于找到一个友善的金发姑娘帮忙为大老远来的我拍张照留念。
踏入书店,房子很旧,在优雅的大吊灯下,书与书拥挤相偎,互相温暖着。气氛随意而亲切。游客、读者纷至沓来,但书店里很安静。
墙上有一些古老可爱的照片和画,比如乔伊斯和店主人比奇小姐在书店里聊天……可惜店里不许拍照。有的画在书店出售的明信片中可寻,而另一些更想要的却不出售也不能拍摄,只能印刻在心里。我最喜欢的一张照片是,莎士比亚书店里书天书地,大吊灯下,一位母亲抱着孩子坐在台阶上埋头习书,安然沉静,台阶上写着一句话:Life for humanity。
一楼的售书柜有两个,一个在门口,一个在书店中间,两个美女在忙碌着,也不知哪一个是现在的老板——乔治·惠特曼的女儿,她有个传奇的名字:西尔维亚·比奇·惠特曼。
这个名字将莎士比亚书店的前世今生连在一起。
1919年11月19日,美国人西尔维亚·比奇小姐的英文书店——莎士比亚书店在巴黎左岸开张。书店吸引了乔伊斯、海明威、菲茨杰拉德、纪德……一串光辉的名字。
这是传说中全世界最好的书店,它不仅是文人雅士的据点,文化交流的中心。这里还是一个图书馆,可以让阮囊羞涩的海明威随兴免费借书;一个出版社,出版其他出版社不敢碰的书——1922年2月2日,乔伊斯在40岁生日当天拿到印刷成书的《尤利西斯》,就是由莎士比亚书店出版;一个家,可以睡,可以赊账借钱,可以让流浪的作家以此为通讯地址……
1941年年底,纳粹已经占领巴黎,因不愿把自己的最后一本《芬尼根的守灵夜》卖给德国军官而得罪德国人,为避免书店的书被查抄,比奇小姐与友人以最快速度将书店的一切转移走。莎士比亚书店从此走入历史……
1951年8月,美国人乔治·惠特曼新开了莎士比亚书店,他征得西尔维亚·比奇小姐同意,承继了书店的名字。此时距离书店消逝已有10年。
虽然现在的莎士比亚书店已非当年人事当年书当年景,但是,还是应该感谢乔治·惠特曼,是他延续了书店的一缕香火。是他,让世界各地的爱书人在今天仍然可以回到这里,回味历史。
也是他,让自己的女儿与比奇小姐拥有同一个名字。如今,书店由他的女儿执掌,在21世纪的今天延续着小小独立书店的传奇……
正一边想着,一边沿着三四级楼梯向上走,楼梯边上果然有“Life for humanity”之句。
到书店中央,这里书多得顶天立地,有一点点可爱的凌乱。高处的书配着一架普通的古老的木扶梯。一楼出售的多是新书,来不及一一看书名,但好像也不都是最新的时髦的,很多畅销名著:比如海明威的《流动的盛宴》、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透着书店的历史渊源。还有伍尔夫的《一间自己的屋子》、《北回归线》作者亨利·米勒的作品等。
转角木头楼梯,台阶上有一块块圆圆的磨痕,大概是被络绎不绝的书迷、游客一天天踩出来的。
楼上的空间不大,但是很经看,很特别。楼梯右侧的是童书新书区,有图画书,也有儿童名著。往里走,童书区的背后一个小房间,一对法国父女在这个少人的角落里,在这里他们如在家中,小女孩在随意摆弄桌上的国际象棋,父亲坐在一边的小床上习书。小女孩不时轻声地向爸爸问几句,爸爸一边耐心作答,一边仍保持安静看书的状态。
在他们的对角,有一架乳白色钢琴,琴边有另一张小小的铺着猩红色床单的床——这两张床大概就是传说中莎士比亚书店的最大特色了:书店免费为来巴黎的文化旅人提供床位。条件是必须每天为书店工作三四个小时,还必须每天读一本书。
上来二楼,楼梯左边,一抬头,进入靠窗内室的门楣上看到了书店的一句名言,早已分享到了全世界:
不要对陌生人冷淡,他们也许是乔装打扮的天使。
从过道到靠窗的这一间,书架上的书变得不一样了——都是精装,要古老耐看得多!书后也无标价——后来我才从一张纸条上慢慢知道,这些书正是书店最早创建者比奇的珍藏,如今在此成为一个纪念比奇小姐的图书室。不过,这批书虽然珍贵,但是每个读者都可随便翻阅,只是不出售。
我心怀珍重,取出其中一本,在手里摩挲着,翻阅着,体会书经历的:温存的阅读,纷飞的战火,有尊严的逃亡和重见天日。
向比奇小姐致敬,一切仿佛新鲜可触。
在其中一本书里,随意地夹着一张便条,上边以英文写着:“我正看到此页,请勿将此便条书签移走,多谢……”也不知是哪年哪月的读者,反正便条一直留在那里。
我特别注意了一下,在这家纪念图书室里似并无专人管理。到处都有舒服的椅子可以让你坐下来安安心心地读书。窗前的鲜花、窗外的塞纳河、圣母院见证着:窗里窗外,一方安静,一方喧嚣。
愿莎士比亚书店的灯一直亮着。
时光机中的哈佛书店
◎陈丹丹
在美国大学的新鲜事是,需要自己买上课用书。任何一所大学,每门课的课程简介上,都会指定一个书店,让修课者自行去买书。我已经不记得当时是从何处接受的启蒙,但反正就知道了哈佛的这个指定书店,叫做Coop。
Coop是一家连锁书店。据麻省理工学院之Coop网上的介绍,Coop由学生创办于1882年,最初,不过是为学生提供书、学习用品、对付寒冷的剑桥小镇冬季的煤或木头,到现在,已经发展成了全美最大的大学书店之一。
虽然Coop算是大学书店,但若要在北京或上海找到相似物,显然并非北大书店,而是更有学术与文化氛围的风入松、万圣书园,或季风书店。Coop的一楼,布置典雅,里面飘荡着古典音乐,书架与柜台比较密集,并没有坐的地方。二楼倒有咖啡座,提供咖啡和点心;读者可以在那里读书,国际学生们可以和学校配置的英语家教练习口语,研究生助教们可以在那里进行自己的“答疑时间”。很显然,这是一个“公共空间”,并且并不专属于“文化人”。如果像我的朋友,在那里和流浪汉亲切交谈,大有可能吸引到旁边的姑娘的目光。所以,Coop和风入松、万圣书园或季风书店的一个区别也许是,Coop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比之风入松与万圣之于北大或清华,Coop有与大学更亲密的关系,在这个意义上,它属于校园,是校园的“内部空间”;但另一方面,这个“内部空间”又是向外敞开的。
哈佛广场附近,还有著名的乌鸦旧书店。这也是最为穷学生所津津乐道的。该书店有文学、艺术、建筑等各门各类的学术书,分门别类,一一归纳得当。然而便宜的好书纵然多,少的却是逛书店的时间。有道是,“一入哈佛园,深似海”。作为被镇压在课程五指山下的、苦大仇深的博士生,我整日价跟人宣称我“从不出园子”,所以,能够有闲情逸致逛书店的时候,实在寥若晨星。偶尔的例外,就是有朋友来。
在过去的30年,已经有至少十家专营新书的书店,和至少十五家专营旧书和珍本图书的书店,从哈佛广场消失。租金压力,以及逐日茁壮的网上书店的冲击,是可以想见的原因。在这些消失了的书店中,去年刚搬走的“跛脚鸭书店”,非常值得一提。店主告诉我,这个店已经28岁了,在哈佛广场过了6年。然而“广场居,大不易”,去年终于过不下去,只得将书店搬到自己在布鲁克兰的家。“跛脚鸭”是政治典故,形容那些任期将到的领导人,无人再买账,换言之,也就是曾经很重要,目下不重要,店主以此为店名,想来也是缅怀历史的往昔荣光。“跛脚鸭”书店的网页很古典,触目就有一张被制作在卡片上的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照片,价格自然也不菲,高达八万五千美元,因为这张照片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亲笔签名。之所以如此昂贵,是因为直到1990年,世界上只有47个确认了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亲笔签名,也只有4张陀思妥耶夫斯基签名照,尚未被任何机构拥有。显然,这只“跛脚鸭”,收购并出售着从前的珍本图书、手稿、图片。据店主介绍,他的买主大多超过五十岁,主要是生意人,也有大学教授。吊诡的当然是,识货的大学教授每每买不起,所以最多的买主仍然是生意人。虽然从哈佛广场搬走,“跛脚鸭”的生意目下还不错,并且店主也有信心,他的店仍能将传统传承下去。
很多人都会感叹哈佛园内外的风景,是怎样的少变化,很有可能半个世纪过去了,楼还是那个楼,饭馆还是那个饭馆,咖啡店还是那个咖啡店。艺术史家巫鸿教授曾经提到,他父亲很多年前读过哈佛,在自己儿子就要奔赴哈佛时,向他介绍过去的饭馆,没想到儿子到达时,那些五十年前的饭馆果然都还在。然而,就这样顽强延续传统、把自己塞进时光不朽机的老校园,也不能不面临网上书店的兴起与由此带来的实体书店的纷纷倒闭。对此,书店所有者每每颇为感伤。
很难想象,如果有一天,文化书店/书店文化从哈佛广场消失,世界将会怎样!我所访问的书店从业人员,大部分乐观地表示,应该不会发生!当然,这些务实的书店管理者,也不得不在网络时代“与时俱进”,以多种手法,应对网上书店的挑战。比如,哈佛书店更新了可以预订书的网页,针对读者懒于出门而只上网点击购买的“宅时代”的新习惯,哈佛书店推出“自行车快递”服务,一般一天就可以送到,比网上邮寄还快呢。而这个“自行车快递”,又相当贴合哈佛的自行车文化——这个紧凑的校园,自然不适合开车,而适合骑车。
(摘自《似是故书来》,译林出版社2013年7月版,定价:3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