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文化·后窗
    报 纸
    杂 志
    书摘 2013年12月01日 星期日

    老房子的随想

    梁捷 《 书摘 》( 2013年12月01日)

        印度大学 里的中文系

        印度的中国人极少。根据官方数字,现居印度的华人恐怕不足一万人。不妨做个对比,现在英国有40万左右的华人,澳大利亚有100万左右的华人,美国更是有430万华人。再看一下总人口,英国有六千余万,澳大利亚是2300万,美国是三亿,而印度人口是十二亿一千万。从统计数据来看,印度是华人聚居密度较低的国家和地区之一,密度甚至低于多数非洲国家。华人走遍天下,唯独没有走到临近的印度。

        除了前首都加尔各答之外,全印度都没有称得上“唐人街”的地方。据说几十年前,孟买还有一个挺大的华人聚居群体,多达万人。但是印度独立之后,华人纷纷离开印度。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中印战争爆发后,印度开展排华运动,华人纷纷移居美国或澳大利亚,孟买的“唐人街”彻底消失。

        加尔各答是近代较早接纳中国移民的城市。一百多年前,康有为访问印度时,就在加尔各答“唐人街”长期逗留。更早一点,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俘的两广总督叶明琛也被英国人囚于加尔各答“唐人街”。现在加尔各答地区上万人有华人的血统,印度人对中国的认知和想象多半也源于加尔各答。曾有一个孟买的餐馆老板向我们夸耀自己提供正宗中餐,因为“厨师是特意从加尔各答聘来”。即使这样,历史悠久的加尔各答“唐人街”也不可避免地衰落下去。开办了几十年的印度唯一教授中文的学校“培梅中学”,因为既无老师、又无学生,终于不得不停办。

        但印度大学里还有中文系。十多亿印度人里,仍有一些人在学习与教授中文。据了解,印度最重要的中文系有三处,拥有数以百计的学生。其一是加尔各答附近小镇圣提尼克坦,泰戈尔为之命名,又作“和平乡”的国际大学,代表学者有Avijit Banerjee博士;其二为德里的德里大学,代表学者有K.C.Mathur;其三是德里的尼赫鲁大学,这里是印度中文教学师资最为强大的地方,代表学者有B.R. Deepak教授。

        另一方面,在印度的中国留学生少得可怜。目前整个尼赫鲁大学只有十余位中国学生,以本科生为主,也有学印地语或阿拉伯语的研究生,社会科学方面的学生则只有一个。德里大学规模比尼赫鲁大学大很多,但中国学生也不会超过四十个,这就是整个德里的中国留学生的数量。德里如此,其他城市就更不乐观,整个印度的中国留学生估计很难超过两百人。一个朋友跟我说,法国里昂高师的中国留学生人数在两千以上。而澳大利亚排名前十的大学,每所大学里的中国学生都不会少于万人。

        这里面的原因也很复杂。据说每年确有一些中国大学生来印度读书,其中不乏北大清华的高才生。可是印度少数大学的教学水平很高,课程难度不亚于欧美知名高校,很多留学生都是因为考试成绩不好而被劝退。另一个比较明显的原因是,印度的生活比较艰苦,不管生活环境还是日常饮食,多数中国人都较难适应。另一个不那么明显的原因是,印度的公立教育对中国的开放程度很低,中国学生很难拿到赴印度的留学签证。相比之下,去泰国、马来西亚等国的留学签证要容易得多。

        所以印度中文系的学生基本只能在印度老师指导下,艰苦地学习中文。据我所知,完全没有来自中国的“外教”。我查了尼赫鲁大学中文系几位老师的简历,全部是纯粹印度人,一般是尼赫鲁大学中文系毕业,然后去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地进修中文,再去尼赫鲁大学教书。他们的主要教学与研究方向包括印度与中国的比较文学,西藏民间文学,还有不少人专攻鲁迅和茅盾。

        我第一次去拜访尼赫鲁大学中文系的时候,正赶上“第一届印度汉语教学圆桌会议”。几个印度老师正在用很标准的普通话在发言,坐着满满一屋的印度同学。我在会场上也看到好几个中国面孔,后来一问,全是中国派驻印度的记者,没有一个是在印度教中文的中国老师,也没有一个中国的留学生。这只是印度人自己的学术会议罢了。

        第一个发言的是尼大资深学者B.R. Deepak教授。据说他娶了一个中国太太,所以可以说很好的中文。他热情介绍了中文教育在印度的开展情况,声称全印已有十几所大学开设中文教学专业,遍布东南西北,前景喜人。中国政府每年也会给印度25个名额,接受印度学生去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等地学习中文,相信以后会有更深入更广泛的合作。

        Deepak教授坚定地把中文教学与汉学研究区分开来。他认为,尼大中文系的主要目标就是教中文,这一点是全印最突出的。因为尼大学生的汉语基本功扎实,中国每年给印度的25个留学名额,多半都落入尼大学生手里。与之相比,德里大学的中文教学主要是为中国研究服务,似乎中文学得没有尼大那么扎实。他认为是中文教学高于汉学研究,这种观点在欧美其他大学的东亚系恐怕不容易听到。    

        我的第一反应是感动,为印度这些努力学习中文的老师同学而感动。第二反应是荒唐,竟有如此学习中文的师生!不管泰国、越南,或者澳大利亚、加拿大,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中文。做个类比,我们中国人希望学好英文,难道要指望剑桥、哈佛等英美最高学府每年多给我们十个八个名额,才能让我们中国人之中的精英有机会学好英文?中文教学难道不应该是“唐人街”中文补习班的工作?

        堂堂印度最高学府的中文系,不怎么搞学术研究,几代人在那里教学中文,这是研究型大学的使命?    

        第二个发言老师是一位德里大学的老教授,自称教了三十多年中文。他是学数学出身,出于对中文的热爱而开始学习及教学中文,直到现在。印度人学习中文是个很艰苦的过程,至少需要三四年时间才能有一点效果。他自称是摆渡人,每次都与一批新学生从头开始学,从bo/po/mo/fo拼音开始。经过三四年努力,把学生送到对岸,然后又周而复始,和新一批学生从头开始学习中文。

        这位老师对某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编写的中文教材极为推崇,认为至今仍不能被超越。同时他也表达了当代印度学生不读文学的焦虑。他大声疾呼,不读巴金的《家》,不读茅盾,怎么能够陶冶情操,怎么能够体会中文的文化背景和思想。

        会场上最后一个发言的是圣提尼克坦国际大学的Banerjee博士。那里是印度中文教学的另一处重镇,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建立了“中国学院”。著名中国学者谭云山先生在那里执教一生,后来他的儿子谭中先生也为国际大学贡献了自己的大半青春。Banerjee博士提及,国际大学已经与中国的云南大学开展广泛合作,特别是开通远程教学,使得印度学生能够通过网络看云南大学的老师用中文上课,对印度学生帮助很大。

        这位老师还提及,当年玄奘来西天(即今天印度的Varanasi,瓦纳拉西)取经,把佛教从梵文、巴利文翻译成中文。现在中国学院的一批师生正在致力于将中文佛经再转译为印度文字。我对这个项目很感兴趣,不知是翻成印地文、孟加拉文还是什么文。在印度找一批精通梵文的学生丝毫不难,通过这个巨大的文化工程,有望恢复两个大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摘自《悦读MOOK.第三十三卷》,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3年8月版,定价:20.00元)

        印度大学 里的中文系

        印度的中国人极少。根据官方数字,现居印度的华人恐怕不足一万人。不妨做个对比,现在英国有40万左右的华人,澳大利亚有100万左右的华人,美国更是有430万华人。再看一下总人口,英国有六千余万,澳大利亚是2300万,美国是三亿,而印度人口是十二亿一千万。从统计数据来看,印度是华人聚居密度较低的国家和地区之一,密度甚至低于多数非洲国家。华人走遍天下,唯独没有走到临近的印度。

        除了前首都加尔各答之外,全印度都没有称得上“唐人街”的地方。据说几十年前,孟买还有一个挺大的华人聚居群体,多达万人。但是印度独立之后,华人纷纷离开印度。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中印战争爆发后,印度开展排华运动,华人纷纷移居美国或澳大利亚,孟买的“唐人街”彻底消失。

        加尔各答是近代较早接纳中国移民的城市。一百多年前,康有为访问印度时,就在加尔各答“唐人街”长期逗留。更早一点,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俘的两广总督叶明琛也被英国人囚于加尔各答“唐人街”。现在加尔各答地区上万人有华人的血统,印度人对中国的认知和想象多半也源于加尔各答。曾有一个孟买的餐馆老板向我们夸耀自己提供正宗中餐,因为“厨师是特意从加尔各答聘来”。即使这样,历史悠久的加尔各答“唐人街”也不可避免地衰落下去。开办了几十年的印度唯一教授中文的学校“培梅中学”,因为既无老师、又无学生,终于不得不停办。

        但印度大学里还有中文系。十多亿印度人里,仍有一些人在学习与教授中文。据了解,印度最重要的中文系有三处,拥有数以百计的学生。其一是加尔各答附近小镇圣提尼克坦,泰戈尔为之命名,又作“和平乡”的国际大学,代表学者有Avijit Banerjee博士;其二为德里的德里大学,代表学者有K.C.Mathur;其三是德里的尼赫鲁大学,这里是印度中文教学师资最为强大的地方,代表学者有B.R. Deepak教授。

        另一方面,在印度的中国留学生少得可怜。目前整个尼赫鲁大学只有十余位中国学生,以本科生为主,也有学印地语或阿拉伯语的研究生,社会科学方面的学生则只有一个。德里大学规模比尼赫鲁大学大很多,但中国学生也不会超过四十个,这就是整个德里的中国留学生的数量。德里如此,其他城市就更不乐观,整个印度的中国留学生估计很难超过两百人。一个朋友跟我说,法国里昂高师的中国留学生人数在两千以上。而澳大利亚排名前十的大学,每所大学里的中国学生都不会少于万人。

        这里面的原因也很复杂。据说每年确有一些中国大学生来印度读书,其中不乏北大清华的高才生。可是印度少数大学的教学水平很高,课程难度不亚于欧美知名高校,很多留学生都是因为考试成绩不好而被劝退。另一个比较明显的原因是,印度的生活比较艰苦,不管生活环境还是日常饮食,多数中国人都较难适应。另一个不那么明显的原因是,印度的公立教育对中国的开放程度很低,中国学生很难拿到赴印度的留学签证。相比之下,去泰国、马来西亚等国的留学签证要容易得多。

        所以印度中文系的学生基本只能在印度老师指导下,艰苦地学习中文。据我所知,完全没有来自中国的“外教”。我查了尼赫鲁大学中文系几位老师的简历,全部是纯粹印度人,一般是尼赫鲁大学中文系毕业,然后去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地进修中文,再去尼赫鲁大学教书。他们的主要教学与研究方向包括印度与中国的比较文学,西藏民间文学,还有不少人专攻鲁迅和茅盾。

        我第一次去拜访尼赫鲁大学中文系的时候,正赶上“第一届印度汉语教学圆桌会议”。几个印度老师正在用很标准的普通话在发言,坐着满满一屋的印度同学。我在会场上也看到好几个中国面孔,后来一问,全是中国派驻印度的记者,没有一个是在印度教中文的中国老师,也没有一个中国的留学生。这只是印度人自己的学术会议罢了。

        第一个发言的是尼大资深学者B.R. Deepak教授。据说他娶了一个中国太太,所以可以说很好的中文。他热情介绍了中文教育在印度的开展情况,声称全印已有十几所大学开设中文教学专业,遍布东南西北,前景喜人。中国政府每年也会给印度25个名额,接受印度学生去北京大学、北京外国语学院等地学习中文,相信以后会有更深入更广泛的合作。

        Deepak教授坚定地把中文教学与汉学研究区分开来。他认为,尼大中文系的主要目标就是教中文,这一点是全印最突出的。因为尼大学生的汉语基本功扎实,中国每年给印度的25个留学名额,多半都落入尼大学生手里。与之相比,德里大学的中文教学主要是为中国研究服务,似乎中文学得没有尼大那么扎实。他认为是中文教学高于汉学研究,这种观点在欧美其他大学的东亚系恐怕不容易听到。    

        我的第一反应是感动,为印度这些努力学习中文的老师同学而感动。第二反应是荒唐,竟有如此学习中文的师生!不管泰国、越南,或者澳大利亚、加拿大,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中文。做个类比,我们中国人希望学好英文,难道要指望剑桥、哈佛等英美最高学府每年多给我们十个八个名额,才能让我们中国人之中的精英有机会学好英文?中文教学难道不应该是“唐人街”中文补习班的工作?

        堂堂印度最高学府的中文系,不怎么搞学术研究,几代人在那里教学中文,这是研究型大学的使命?    

        第二个发言老师是一位德里大学的老教授,自称教了三十多年中文。他是学数学出身,出于对中文的热爱而开始学习及教学中文,直到现在。印度人学习中文是个很艰苦的过程,至少需要三四年时间才能有一点效果。他自称是摆渡人,每次都与一批新学生从头开始学,从bo/po/mo/fo拼音开始。经过三四年努力,把学生送到对岸,然后又周而复始,和新一批学生从头开始学习中文。

        这位老师对某套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编写的中文教材极为推崇,认为至今仍不能被超越。同时他也表达了当代印度学生不读文学的焦虑。他大声疾呼,不读巴金的《家》,不读茅盾,怎么能够陶冶情操,怎么能够体会中文的文化背景和思想。

        会场上最后一个发言的是圣提尼克坦国际大学的Banerjee博士。那里是印度中文教学的另一处重镇,早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建立了“中国学院”。著名中国学者谭云山先生在那里执教一生,后来他的儿子谭中先生也为国际大学贡献了自己的大半青春。Banerjee博士提及,国际大学已经与中国的云南大学开展广泛合作,特别是开通远程教学,使得印度学生能够通过网络看云南大学的老师用中文上课,对印度学生帮助很大。

        这位老师还提及,当年玄奘来西天(即今天印度的Varanasi,瓦纳拉西)取经,把佛教从梵文、巴利文翻译成中文。现在中国学院的一批师生正在致力于将中文佛经再转译为印度文字。我对这个项目很感兴趣,不知是翻成印地文、孟加拉文还是什么文。在印度找一批精通梵文的学生丝毫不难,通过这个巨大的文化工程,有望恢复两个大国之间的文化交流。

        (摘自《悦读MOOK.第三十三卷》,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3年8月版,定价:20.00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