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生活·乐活
    报 纸
    杂 志
    书摘 2013年08月01日 星期四

    明朝的生活美学:闲情偶寄

    汉宝德 《 书摘 》( 2013年08月01日)

        研究《闲情偶寄》的专家大都是戏剧的学者,因为这本书在学术上的主要内容是词曲跟它的表演。但我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本书。起因是在偶然的机会里,看到有一篇文章提到《闲情偶寄》讨论有关建筑与生活的问题,这使我开始注意这段生动活泼的历史。

        美其实不是美

        中国古代诗人事实上只写了首诗,无论谁作的诗,无论诗的好坏,意思都差不多。大意是这样:山光水色非常动人,自然美不胜收,可是国家事一团糟,我却帮不上忙。每首诗都是怀才不遇的感叹。像这样的知识分子,要他们去关心建筑是不太可能的,因为建筑对于他们是太小的一件事情,是匠人之事。

        我们的民族是很不重视美感的,因为美感无关于国家大事。圣贤之道不谈美,要是看到古书上面有“美”字,绝对不要以为那是美的意思,那其实是“好”。古书上面的美字全部改成“好”,或是改成“善”,都通。我们这个民族不在乎美,所以我们没有美学。我们认为最重要的是德行,而德行中要以伦理为骨干。伦理是什么意思?是这个社会井然有序的人际关系与维持这种秩序的行为,这才是我们文人首要的工作。中国的传统文人和生活美学的关系,其实是非常遥远的。通常他们做不了官只好回到家里来,然后再想到怎么排遣岁月。但是排遣方法的第一件选择先是诗文,诗文可以发牢骚,可以留下来给后世的人颂赞,然后替他打抱不平。而诗文之外,才是生活的情趣,谈到情趣就是枝微末节,人生谈到那里已经绝望,基本上只是为了打发时间而已。

        一个苦闷的年代

        所以什么叫做“闲情”?作者写这本书的时候,根本就不把他想的这些事情当作正事,或最重要的事。他写这本书不太好意思,所以告诉你:抱歉,这是我的闲情啦,不是什么真正的人生大事。为什么在明清之交的时候突然出现这么一个著作呢?其实《闲情偶寄》只是当时其中的一本书而已。明朝中叶以后,有好几位重要的作者写过类似的书,像文震亨写了一本《长物志》,可以说是谈生活谈得最多的,还有计成的《园冶》等,这些都是那个时代的人抱着同样心情的著作。

        明朝知识分子心情的苦闷特别加剧,比宋代以前严重得多。宋代的皇帝对于读书人大概还有某种尊重,可是到了明朝,皇帝看不起文人,尤其到中期以后,每一个都是昏君,动不动就责罚这些读书人,不满意就拿棍子打,连基本的尊重都没有。所以我们可以想象这个时代,读书人的心情真是苦不堪言。他们还是想治国平天下,还是想努力考试做官,可是谁都不知道自己会有什么遭遇。所谓“伴君如伴虎”,特别是明朝末年宦官当道,随便一个太监就可以颠覆朝政、欺压官员,你的意见皇帝根本不放在眼里。当时还有掌管东厂的太监,他们就像现代的秘密警察那般可怕。在那种政治情况下,一些真正有脑筋的读书人说不定就萌生放弃为国家做事的念头。

        在过去读书人要是放弃做官这个念头也没有用,因为他们没有第二条路可以走。可是在这时候有一个很重要的情况出现了,那就是江南地区这个鱼米之乡的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开始多元化,读书人的知能所供应与服务的对象不一定是政府了,也不一定是皇帝了,而也可以是这些有钱的商人。这些富商虽然是暴发户,可是因为传统上尊重读书人,所以他现在虽然有钱,还是自觉不如这些穷书生,因此对他们有一种尊重。江南的读书人开始觉得这种新的经济来源是比较愉快的,生活也可以因而改善,各方面都有很多选择。这个经济来源对文人们产生了刺激,他的诗文书画开始值钱。过去的诗文都光是发牢骚,现在的诗文可以换钱了,有些商人愿意买他们的作品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在过去,书画都是用来送礼,或者自己在家里做消遣之用,现在社会上出现了一批人开始喜欢艺术,你说他附庸风雅也好,说他品味提升也好,总之一个新兴的中产阶级产生出来了。艺术品开始有市场,促使很多艺术家以创作为生,读书人开始转变成艺术家的角色。这是一个很新的出路,整个社会环境已经准备起来,文人可以思考新的生活方式。

        还有一点,就是江南的环境。过去的文化重心一直在北方。北方大致都是平原,当你要到山林去的时候,就要到华山泰山这种地方,而北方的名山秀丽不足峻峭有余,只是一些大石头而已。可是江南不一样:江南是丘陵地带,有山水之盛,这样的环境,如果说不想到京城去争取名利那么痛苦,退回到乡间的时候,你可以悠游其间过文雅的生活,享受山林之乐。这是一个新环境,这些环境条件优越,在明清之交,改变了江南读书人的志趣。

        王道本乎人情

        这种志趣可以分成几点去了解。第一点:“王道本乎人情。”这是《闲情偶寄》里的一句话,这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基础,因为这些读书人到底还是念古书出身的,他们都需要有儒家经典背景,如果让他们只是游戏人间,他们心里还是非常不踏实,先得要找到一个理由,来把自己的行为合理化,那就是“王道本乎人情”。有了这句话以后,就觉得对得起自己,对得起祖先,对得起圣贤,读圣贤书也有着落了。这是可以说得通的理论基础,可是实质上,大部分的读书人,都是有钱的人,往往都是第一流的才子。从明朝开始,像唐伯虎这种人,还有比唐伯虎早一点的像文征明,其实都是有钱也可以做官的人,可是在心理上很想游戏人间,知道人世间真正的趣味所在,所以对于做官的态度,也许就是你给我官做,我就做做,不给我也无所谓。这是很重要的一个转变。

        惬意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闲情偶寄》这本书大体说来可分两大部分,第一大部分可称之为养颐之福。告诉我们怎么过幸福的日子。所谓养生,分析起来,可以再细分为两部分。第一是生活起居的美学,共有居室、器玩、饮馔、种植等四章,是最重要的部分。其中关心的是怎么吃,怎么住,过物质与精神都很惬意的生活,莳花植草向来是文人休闲生活的重要出路。第二是颐养天年,有颐养专章,关心的是我们如何照顾自己的身体,其中有行乐止忧,饮食色欲的调节,祛病疗病之道。要过愉快的日子必须有健康的身体,这是养生的至理。其中有“行乐”一节,是给我们做一个读书人,怎么在儒家理念之内追求快乐,所以是与心理休养息息相关的。    

        第二大部分是丝竹风流。同样也可以再细分为两部分。第一是美色,即“声容”一章。没有美女在座,心情是轻松不起来的。可是天生美女非寒士可得,就要考究如何使一般女子经妆扮得如同美女,再加以调教,使能歌善舞,则举手投足都可成趣。“声容”之内,包括选姿、修容、治服、习技四节。第二,可说是李渔的专业——填词、作曲,加上表演,很详尽地说明其要点,可说是结合艺文与表演艺术的著作,兼有评论与创作之道,但仍不忘世道人心。

        感官美的升华

        “声容”指的是女孩子怎么样漂亮,怎么穿?怎么打扮?怎么走路?怎么讲话?因为有“声容”这一章,所以后来有些批评家说,李渔是个好色的人,专门喜欢谈女孩子。    

        可是对李渔来说,这是很重要的。他是追求感官美的,追求感官美,正是儒家思想中最不喜欢的东西。中国正统思想不谈美,就是怕涉及到感官美。中国历史上王朝要覆亡的时候都是有个漂亮女孩子出来,以美貌诱惑使统治者远离治道,弃国事不顾,是个祸水。因此古代儒家的观念就不谈美,即使谈到美,也重其典雅,远离炫人耳目的美感。自明清之后,这些文人把感官美规规矩矩拿出来谈,这是很诚实的一个立场,其实也没什么错。一方面追求感官的美,另外一方面也要把声色的美升华到一个境界,升华到艺术的境界,到达这一境界后,美就不是为了感官而美的,而是为了精神的满足而美的,这是很重要的一步。李渔这样讲虽然在今天看来好像没有什么了不起,可是在传统社会里这种言论是不被允许的,认为这是不正经的想法,不是圣人之道。

        知性美学的三个原则

        他的闲情有个原则,基本上他要用人情来表达王道。第一点是不要儒家的伦理思想与中庸之道,要找到一条新路。如果每个事情还是要回复到中庸之道,那就没有情趣可言,所以求新求变是很重要的原则,即今天所谓的创意生活,亦是他的美感观念的重要原则。第二点是既要风雅,亦谈庄论,庄论就是很认真、讲理。实质上是情理兼备,在追求风雅生活时不忘礼制,而礼制实际上是知性的基本。第三点是他认为非常重要、再三强调的观念,就是要节俭。李渔认为如果他设计一套东西只有富人可以享受,就无法惠及大众,何况耗费又不是一个很好的德行。所以他主张要节俭,要花最少的钱、用最简单的方法达到最高的情趣,这是他的一个很重要的主张。在一般人的心目中,美是奢华的产物;节约却是刻苦的生活态度。在刻苦的生活中如何顾得到美呢?其实这一逻辑是一种误解。试想大自然的美何尝不是素朴的表现?大自然的精神也就是道德的精神,这才是“天人合一”的真髓所在。

        盖房子如写文章

        在“居室部”里李渔写:“房舍与人,欲其相称”,这个相称的观念就是人性观。今天这种建议被称之为“人性尺度”。人性尺度对于房子很重要,意思是说房子太大也没有什么意思,太高又没有什么意思,人要跟房子的关系能够互相配合。这个观念完全和过去的传统不一样,过去的传统是有钱人要把房子盖得越大越好,房子越大越代表价值,表示个人的社会地位特别高。

        其次,“人之葺居治宅,与读书作文同一致也。譬如治举业者,高则自出手眼,创为新异之篇”。就是说盖房子好像作文一样,要常常有新奇的篇章。

        接着又说:“贵精不贵丽,贵新奇大雅”,要求素雅而新奇。从这点可以说李渔看出中国空间文化中的一个弱点。中国传统建筑,包括宫殿在内,在外观上看去,总使人觉得很富丽堂皇,可是仔细看,所有的细节都很粗糙。中国的房子表面习惯涂油漆,木结构接头都可以用油漆掩盖,做工因此很不精准。为什么中国古代建筑表面全部都是油漆彩画?原因之一,就是油漆彩画可以把细工做得不好的地方完全遮掩。日本人盖房子也是用木头,但传统日本式的房子表面,是不上油漆的,让你看到那个木纹,所以他们要选最好的木材。台湾当年的桧木,砍下来都是卖给日本人的,因为他们需要上等木材。把木头打光了以后,木纹很漂亮,构件间的榫接本身就是工艺的精美作品,非常值得欣赏。

        李渔的建筑美学观点与日本的建筑美学观点是不是相近呢?在美感判断上可以这么说,可是在求新求变这方面来说,日本就不大相同了,日本是非常尊重传统,甚至是守旧的。比如说它有个神庙伊势神宫,那是在相当于中国六朝时候盖的,到现在还是一模一样。为什么?因为木造房子不能耐久,所以他们便每二十年重建一次,就刚好照原有的房子做一个新的,然后把旧的拆掉,可以建得一模一样的。这样的程序延续两千年了,也不嫌烦。他们才是真正守旧的民族。

        现代人如何阅读此书

        李渔心目中的读者是文人,也就是喜欢诗文、懂得书画的人。这类有文化素养的读书人知道何谓情趣。对于没有文化素养的现代市民,说这些话都是白费。所以现代公寓的居住者要懂得如何住得好,必须先充实自己。比如李渔所说的“取景存借”,要如何灵活运用,恐怕连缺乏诗文背景的设计师都用不上呢!

        有一段埋藏在“声容部”里的文字,非常有意义。本是谈妇女的歌舞技艺,但中间有一段泛论技艺的文章,小题为“文艺”,就是谈到技艺与文理的关系。他指出“天下技艺无穷,其源头只出一理”,可以说是现代理性主义理论的老祖宗。所以今人在居住的筹划上也要重视理性,要求合理;这是种持久价值,不可等闲视之。

        《闲情偶寄》这本书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传统文人生活的多个层面,除了戏曲有些专业之外,其他都与生活的情趣与美感有关,可以概称为生活美学。今天是讲究生活美学的时代,我们要想到真正的人生,生活的品味开始变得非常重要,生活的情趣必须变成我们生活的一部分。那我们为什么不回到像李渔一样,比较内向的心灵生活?追求生活情趣是一种心灵生活,我们应该提倡这种心灵生活的重建。

        (摘自《明朝的生活美学:闲情偶寄》,海豚出版社出版,定价:23.00元)

        大约一百年前,甘地在非洲当律师。有天,他要搭长途火车,朋友在月台上送了他一本书。火车抵站的时候,他读完了那本书,知道自己的未来从此不同。因为,“我决心根据这本书的理念,改变我的人生。”

        日后,甘地被称为“印度圣雄”的一些基本理念与信仰,都可溯源到这本书。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