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生活·乐活
    报 纸
    杂 志
    书摘 2013年08月01日 星期四

    山 居 风 雅

    南山如济 《 书摘 》( 2013年08月01日)

        听 雨

        山居听雨是件雅事,特别是在南山亭听雨。

        山上很静,除了风吹鸟鸣以及偶尔的人声犬吠外,几乎没有其他声音。这时候念佛、诵经,或者煎水煮茶,自然就很专心,也很受用。    

        或许是海拔高的缘故,山中的雨并不大,风势却很猛烈。“山雨欲来风满楼”,这样的景象只有在山中居住过的人才能够领略到。

        雨通常是细细密密地洒落下来,人坐在南山亭里,听潇潇雨声,心里充满喜悦和清凉。 

        小时候并不喜欢下雨。满村落的泥泞、肮脏暂且不说,单单坐在土屋里听雨就已经很令人烦心了。小时候的艰辛生活,惟一能慰藉我的就是读书。书中的人和事,以及小时候那些很奢侈的“梦想”,现在回想起来就像做梦一样。《金刚经》中所说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四句偈对于我而言,最能心领神会。

        我小时候从不信佛。最早读到的最多的就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虽然爷爷奶奶都是当地的“居士”,家里有佛堂,也有很多佛经,但我从来都没有正眼看过。甚至读大学以后,我对佛教依然抱着轻视甚至鄙夷的态度。

        我现在常常说自己“业障深重”,又说“共业所感”,都是真心话。很多人除了金钱和权力,什么都不相信,这就是佛陀所说的“断灭见”,很难教化。这些年国家富裕了,民众生活改善了,许多人开始相信佛教,然而在我们的内心深处,真的完全相信了吗?

        信佛,绝对不是件容易的事。不但要相信佛所示现,也要相信佛所说法,还要相信正信的出家僧众。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皈依佛法僧“三宝”。不但要在仪式上皈依,更要在自性上皈依。

        信佛,要相信人人都具佛性,只因妄想分别执著,而不能证得。如何证得这个人人本具的“佛性”呢?宗门教下法门很多,众多法门之外,净土宗的“念佛法门”被视为易行难信之法。为什么难信?说实话,不是因为这个法门难信,而是因为我们的善根福德因缘尚未具足,不能完全相信。真的具足了,自然也就心开意解、欣然接受了。

        佛陀出世,随宜说法,如大云兴,如大雨澍。芸芸众生如同久已枯槁的卉木草丛一样,期待着雨水重新灌溉和滋养。然而泥泞依然,肮脏污秽依旧。我们能分享到佛法的甘霖吗?

        “世界本来清静。没有泥泞,没有污淖,也没有秽恶,只是我们的自心还没有拭净而已。”

        我端坐在南山亭里,望着迷蒙雨雾,心里默言。   

        烹 雪

        下雪天烹雪煮茶另有一番情趣。

        煮茶要在屋里,先烧热一盆炭火,大家围着火盆坐下,然后开始煎水煮茶。

        水当然要用雪水。

        说到烹茶取雪,也很有讲究:要在雪落下半寸厚以后再去取,先刮去表层积雪,然后取距离地面约五分之一处的积雪,这样的雪很洁净,用来烹茶很好。此外,要选择山石、陆地或池塘边的积雪,而不要用茅屋、草垛以及山道上的,以免沾染异味。《红楼梦》中所说的收取梅花上的积雪,那是小说家言,不足为凭。如果有条件,可在冬天多收集一些积雪,储藏在水缸中,第二年开春也可以煮茶。至于用窖藏多年的雪水云云,同样不足取。

        雪水煮开后,就可以煮茶了。不能用雪水泡茶,还是煮茶好。雪水性寒,以免伤及脾胃。

        茶汤分好后,每人一碗,就着火盆饮,滋味很难用言语来形容,唯有会心者或可领略一二。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这是《诗经·采薇》里的句子。不知为何,每每吟诵此章,我总会把它和“灞桥风雪驴背”联系起来。孙光宪《北梦琐言》记载了唐代诗人郑綮的一段轶事:“相国郑綮善诗……或曰,‘相国近有新诗否?’对曰,‘诗思在灞桥风雪驴子上,此处何以得之?’”虽然是句玩笑话,古人雅洁孤高的诗怀于此可见一斑。

        要保持优雅高洁的情怀,首先要过清贫的生活。

        清贫的生活无欲无求,一瓢水,一钵粥,一榻绳床,一坐蒲团,一卷经书,一句“阿弥陀佛”圣号,已经很富足了。除此之外,皆为奢侈之物。

        清贫生活仿佛冬天的一场大雪,不但能洗去山林浮灰,也能洗净大地污垢。将贪、嗔、痴、慢这些无名烦恼彻底清除掉,智慧才会逐渐显露出来。就仿佛漫天大雪里,梅花冲寒冒雪,倾吐出缕缕馨香。 

        烹雪是一种雅趣和情怀,非关贫富,非关闲忙。古今殊异,落雪不同,但赏雪的心情应该没有改变吧?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唐·白居易《夜雪》)这是雅士诗,满室清寒难掩诗人内心的喜悦。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是边塞诗,是只有盛唐才有的赏雪诗句,清健挺拔,似闻雪寒梅香。

        “垂钓板桥东,雪压蓑衣冷。江寒水不流,鱼嚼梅花影。”(清·释敬安《题寒江钓雪图》)这是隐士诗,从清寒境界中嚼得满齿清香。

        “山厨寂寂断炊烟,冻锁泉声欲雪天。面壁老僧无定力,又思乞食到人间。”(元·石屋清珙《山居诗》)这是禅者之诗。所谓禅悦之味,大概就是诗中所蕴藏的意味吧。

        用古人诗句烹雪,以慈悲喜舍入茶,大概最能得茶汤真味吧?

        我端坐南山亭上,等待冬天的第一场雪。大雪过后的来年春天,提着竹篮,好去山间采薇啊。

        敲 冰

        说到敲冰煮茶,那也是山居风雅之事,一说心里便已经有种清冷的感觉了。

        冰是水泉的精华,质轻于水。煎茶用水讲究四个字:清、活、甘、洌。山泉水清、活、甘这三德都可达到,唯有“洌”的境界难以企及。洌,从字面上理解,也就是清而冰冷的意思。《易经·井卦》卦辞说:“井洌,寒泉,食。”张衡《东京赋》中说:“玄泉洌清”。所以水泉结的冰花可以说是四德具备,很适宜煎水烹茗。

        唐代诗人马戴有一首名为《寄云台观田秀才》的七言绝句:“云压松枝拂石窗,幽人独坐鹤成双。晚来漱齿敲冰渚,闲读仙书倚翠幢。”这里取的是堤岸河渚的冰凌,敲冰漱齿,表现了诗人高洁的情怀。

        茶人陆龟蒙在《子夜四时歌·夏歌》中吟诵道:“兰眼抬路斜,莺唇映花老。金龙倾漏尽,玉井敲冰早。”这里取的是井水精华,清洌异常。

        宋人有一首《深冬》诗,清冷可喜,其中有句曰:“春意一炉红榾柮,故人两坐绿蒲团。敲冰自换瓷瓶水,浸取梅花仔细看。”冰清玉洁中添得梅香一节,耐人嚼味。

        敲冰有讲究,煮冰也有讲究。冰块融化后稍稍沉淀一两个时辰,然后添入砂铫中,底根水弃之不用。待得砂铫中松风急鸣、水近初沸时,舀半勺山泉水进去,至三沸时提铫离火,冰水也就煮好了。这样煮出的冰水不会过于轻浮和凝滞,而有着山泉沉着鲜活的味道。

        除了山泉水凝结的冰凌外,又有江河湖泊上的冰块,又有峡谷溪流里的冰川,又有冰山、冰峰、冰柱、冰溜等。采取洁净的冰块,都可以用来煎水瀹茗。

        我常常在想,水和冰虽然形状、名称不同,但到底是同一种物质。有人说冰是水的精华,是水的沉睡。也有人说水是冰的眼泪,是冰的觉醒。然而无论如何,水和冰的本质并没有变,是一不是二。    

        冰成于水,最终又融于水。冰只是水的禅定而已。

        我们每个人的心里也是如此。当没有任何思虑的时候,空明澄净,就仿佛是清水。接触到外面的人、事、物了,心思动荡、散乱,破除心里的坚冰易,破除知见上的坚冰难。

        因为时事环境的缘故,我们的许多知见都非正见,有些是邪见,更多的是断灭见。我们的思虑、语言、行动,无不受知见影响。我们禁锢在知见的坚冰里,不得自由。

        要彻底破除知见上的坚冰,需要抛弃固有的思虑、知识和文字,离群索居,过清贫生活。或依止山林,或穴居岩处,在大自然里完善自己的道德情操和人格尊严。

        抛弃现代文明,回归自性,回归大自然,沐浴在东方传统文化的重重雨露里,蒙被佛陀慈光温暖,在现世生死中重获涅槃。

        冰冻融化称做“冰泮”。泮,就是消融的意思。冰泮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季节环境很重要。如果没有好的机缘,很难消融内心的坚冰。

        如果我们真的能够彻底消融内心的坚冰,知见上的坚冰,此时煎水烹茗,大概最有意味吧。

        且做歌曰:

        寒气凛冽兮欲雪,江河凝滞兮冰封。

        泥炉小鼎兮初沸,玉盏冰瓯兮瀹茗。    

        枯林冻草兮摧折,解衣僵卧兮休征。        

        赏 月

        在终南山,隐士们以日、月为计算时光的刻度,坚持着上古时代既有的生活方式。秋天的时候,在南山亭赏月,静坐在亭中的蒲团上,不觉忘却十年陈梦。

        赏月当然要在月明风清的时候,或在山亭,或于露地,置茶器,列瓜果,邀两三好友对坐月下,啜茗汁,话闲情,最有清况。如果一人,则不可。月魄属阴,一入心神,最容易患病。至于李太白所说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乃诗家之言,非我辈有泉石膏肓之疾者可效仿。

        南山亭赏月,云瀚浩渺,月魄孤洁,望上去真有“玉盘”“月轮”的感觉。至于月光如霜、明月惊鹊、月上栏杆、月下飞锡这些古人诗词文章里经常出现的字句,只有在终南山上,才能真正领会其中意味。

        望满天繁星,望渺渺霄汉,望一轮明月,不禁感觉到人生的无奈与短暂。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的这阕《水调歌头》,诉说的是人世间的别离之苦,抒发了他希望兄弟团圆的美好心愿。

        其实无论阴晴晦朔,月始终就在那里,不会因为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而稍有改变。只是因为浮云遮蔽的缘故,我们才会视而不见。然而无论我们见与不见,月始终就在那里。

        我们的自心自性也如月一样,原本洁净明亮,因为烦恼遮蔽,渐渐迷失了。如果我们能抛弃自我、放下身心,来到精神的山林,就会发现这轮月仍在,桂影婆娑,皎洁如故,没有丝毫亏损和染污。

        “我心似明月,碧潭澄皎洁。”这是寒山子的诗句,也是寒山子心中的月。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轮明月,我们能看见吗?

        (摘自《终南山:隐士之地》,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4月版,定价:29.80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