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周礼》说“养国子以道,乃交之六艺”,六艺为礼、乐、射、御、书、数。虽然古代的“六艺”跟我们今天的生活离得比较远,但道理却是相通的。如果能够知道我们古人留下的这份宝贵遗产中的道理,将使我们受益匪浅。
古代“六艺”当中,“书”的范畴跟我们现在所指的书籍的范畴不完全一样。“书”的本意是指书法,书写的第一步就是对字的确认,要保持它的正确性;第二是沟通,写一笔正确的字在沟通中非常重要;第三就是传达,这是“书”的三个层面。
在古代,能够读书和写字的人所占的人口比例非常低,没有我们现在的文化教育这么普及。读书的人一般是对社会贡献或者管理非常有用的人,过去的社会讲究“学而优则仕”,必须通过读书这个途径成为社会、国家的栋梁之才,因此读书的重要性显得比今天更为重要。
下图是一个金代的磁州窑大罐,上面写着一首诗:“云龙山下试春衣,放鹤亭前送落晖。一色杏花三十里,新郎归去马如飞。”这里提供了很多信息,首先是文字的信息。上面落了“亭”字,就在空白处填上了一个小字。这个书法的意境跟宋代的书法非常像,有点像黄庭坚的书法。上面的字跟黄庭坚的字有异曲同工之妙,虽然不如黄庭坚,但是味道能看出来。这首诗叫《送蜀人张师厚赴殿试》,内容跟科举有关。当年苏东坡送一个朋友去京城参加殿试,诗中说了“一色杏花三十里”,杏花就是指会试发榜。中国的科举有“三试”: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是初级考试,发榜的时候是在秋天,秋天是桂花开,所以这时候发榜也叫“桂榜”、“桂花榜”。会试发榜是在春天,春天正是杏花开的时候,所以也叫“杏榜”、“杏花榜”。“一色杏花三十里”显然是会试完了进殿试,去京城考最后一试,所以苏东坡就写了这样一首诗,希望朋友能够最终考上。这首诗中与文献记载有些出入,文献中说“新郎君去马如飞”,而这个上面写着“新郎归去马如飞”。按理说还是“君去”,就是往前方去而不是回来的意思。我们通过这样一个罐子能够知道,它跟科举制度、书法、诗歌、文豪都有很多关联。这样一个普通的磁州窑罐子传达到民间,它寄托了一个民族的希望。
现在大部分年轻人很少写字了,往往提笔忘字,比如“书”和“画”字的繁体字,很多人都写不对。其实,只要把字意解出来了,写起来也就不容易错了。“笔”字的繁体字是“筆”,下半部是“聿”(yù)字,写字画画都是笔在上,所以“书”和“画”的繁体字分别是“書”和“畫”。
让今天的人书写繁体字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但现在国家在教育上要求学生能够识繁写简,就是至少应该认识繁体字。为什么要做书法的训练呢?就是要磨性子。中国人很有意思,全世界的民族里只有中国人用软笔写字。其他民族都是用硬笔,比如欧洲人早期用鹅毛笔,那也是硬的。我们古人也知道硬笔比软笔好写,用软笔写字就是自己难为自己,笔头太软不容易控制。中国人强调要用毛笔写字,就是要磨炼自己的性格,一笔一画地去写。我觉得对于年轻人、小学生来说,书法课是应该上的,至少应该练习写钢笔字,字应该写得横平竖直,知道写字的一般性规律。
下图是一对清道光年间的梅花、文字小杯,小杯上面是一画一诗,底款“道光庚戌行有恒堂制”,“行有恒堂”是道光皇帝的御用堂号。作为“六艺”之一的“书”是一个技能,首先要求写字不能写错,再就是要求一定要写得好看,好看的标准很多,中国字的书法有无尽的美,不是一句两句能够说清楚的。
在中国语言当中或者说在中国文字当中,沟通和传达对于今天的社会是非常重要的。面对面的时候可以不用文字,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可以沟通。不能面对面沟通的时候就要通过文字,汉字给我们民族提供了最坚强的基因,我们几千年以来一直是一个大国家,尽管历史上有多次分裂但最终都会黏合在一起,这就是因为我们的基因好,我们使用自己的汉字。我老说每个汉字都独立存在并不可替换,就是因为每个字都有自己的尊严。所以今天在学习中国字的时候,从写正确开始到写得好看,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向此方向去努力,不能因为有了电脑就放弃了中国书法这门艺术。
(摘自《醉文明:收藏马未都4》,中信出版社2013年2月版,定价:4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