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视界·生活
    报 纸
    杂 志
    书摘 2013年05月01日 星期三

    孤独的敏感者

    王人博 《 书摘 》( 2013年05月01日)

        我见到这幅画是在2006年。见到它就有一种久违的感觉。喜欢的原因也简单:在这幅肖像里,我似乎见到了自己的影子,一种相似的自我意识。或者说,画中人与我这个观者间存在着心理的某种重合。很长时间,我把它作为手机里的壁纸。这幅油画的名字叫《敏感者》,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肖像。作品的创作者是朝戈,来自草原的画家。作品完成的时间是1990年。行家说,这幅作品的诞生是中国当代油画史上的重要事件。

        但就我而言,喜欢也就尽够了。

        就说说画家笔下的这张脸吧。这是一张让人过目不忘的脸。两眼张大逼视着观众,不知何处来的光,映射出满脸的焦虑与不安。头发弯曲蓬乱,胡须稀疏,粗壮的鼻子向两边慢慢伸展。这是一张有些变形的脸。 

        《敏感者》的整个构图也有重要特点:“画中人物自上而下不是正面的,而是侧向观众的,这种高视点带来的倾斜感,好像把一面镜子迎向自己时所见的向自己逼近的镜中形象。被画者与观众之间几乎没有距离,被画者存在的局促空间就在我们面前,他警觉地张望,急疾地掠过一切,那神经质的眼神使我们传染上不安。”这样的构图形式应该是画家缓解自我心理不稳定的一种方式,是其潜意识的视觉流露。

        整个构图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画中的前景是一个带着剧烈情绪的人,天空是黄昏色的,后景则是一面冷漠的墙,不带有任何热情。墙边有一个背过去的人,他和这墙、暗屋的色调一致。热情与冷寂就这样被凝固了。后景的那个人是作品不可多得的一笔。没有它,整个构图就会缺少某种思想;有了它,就会使观众更坚信这种判断:“对比”指涉的是不同的人对世界的不同态度——有人热情,有人冷漠。热情的人是痛苦的,冷漠的人是麻木的。同时,作品也暗喻了现代性之下的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以及相互间的不可通解。这是自然的。  

        《敏感者》传达出了画家渴望对外在世界“参与”的热情,但真的要面对这世界时,他又是那样的生拙和乏力。所以,他走回了他的内心世界。“内省”不是与外部隔绝,而是认知的改变:由外在的打量、触摸、嗅探改为心灵的咀嚼。从“外看”走向“内省”自然带来的是内在的焦虑与不安。这焦虑与不安加重了其心理的破碎与敏感:越是往自己的内心走,就越是对外界充满好奇,更渴望对这世界的“参与”,而自己就会越来越感到一种本源式的无力和无能。这应该是现代性之下的某类人文知识分子样态的真实绘制。

        这类知识分子的行业不同,但他们具有类似的气质:天性具有神经质和敏感性,并因此而具有类似的精神状态。他们在意物质,却不热心金钱,而容易坎陷于生存、情感和爱欲的迷思;他们欢迎现代的理性与文明,却又遭受着人的善性丧失、伦德沉陷的痛苦;他们有时高谈阔论,有时寂寞如酒,令人微醺;他们试图放弃对自己外在境遇的思考,把心灵投放到梦幻与虚无,却又舍不得这诱人的红尘;他们既是这世界的支持者,又是这精神世界的无援者;他们在崇高与卑微、肉欲与灵魂、庸俗与清雅、信仰与否定、严肃与笑闹、物质与精神、顺从与抵抗、历史与现实、周遭与社会、民族与世界等等矛盾中苦苦挣扎……清醒与焦灼、迷惘是他们挥不去也逃不脱的宿命。

        (摘自《孤独的敏感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版,定价:39.00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