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人物春秋
    报 纸
    杂 志
    书摘 2013年03月01日 星期五

    姚文元之死

    宋元 《 书摘 》( 2013年03月01日)

        邓加荣

        “四人帮”成员之一姚文元,于2005年12月23日病故,官方在半个月后通过新华社公布了其死讯。不过,香港《文汇报》在新华社消息公布之前几日,特别转载了两篇有关姚文元在狱中及入狱前后的文章,披露了姚文元在狱中反省认错且不时闹笑话的窘境。

        这两篇分别题为《姚文元出狱前后》、《卷入“一月夺权”,上海市委写作班子的来龙去脉》的文章,原是刊登在上海的一家报纸,推算具体时间,应是在姚最后弥留的日子。

        姚的官方讣闻与其他几位“四人帮”成员获“同等待遇”,报道口径一致,且淡化处理,标点符号计算在内,字数都控制在百字以内。据2006年1月6日新华社发布的消息:“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主犯姚文元因患糖尿病,于2005年12月23日病亡。姚文元,男,74岁,于1981年1月被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判处有期徒刑二十年,剥夺政治权利五年。1996年10月刑满释放。”      

        姚文元服刑期间和出狱后,其妻女一直生活在上海卢湾区一所普通民宅里。某人士曾去看望姚的妻子金英,并在之后的文章记述:姚家居住在一幢普通居民楼的二楼,“夏日的中午,二时半,我敲响了房门。姚文元的三女儿给我开门。金英与二女儿、三女儿住在一起。大女儿已经出嫁了。她早已不在原单位工作,已经调到一个很不醒目的工作单位,只是挂名而已,从未上班。她长期请病假在家。她很少外出。”  1986年起,姚继承了其父姚蓬子的部分遗产,由妻子代管,作为家属去探监、妻子治病和子女学习的费用。上海市卢湾区残联对记者透露,姚的一个女儿是残疾人,四十多岁,生活相当贫困。姚的女儿曾说,获有关部门允许,她们可以去看望在浙江湖州养老的父亲,但一年只能去一次。至于姚养老的具体地址,她对外保密。

        姚的女儿至今仍生活在其父带来的阴影中。有一次当地居委会举办一个联欢会,居委会干部对外再三强调,姚文元的女儿和其父已“划清界限”,否则也不会让她参加联欢会。然而,即便如此,听说有姚的女儿参加,一些获邀的地方官员,最后仍拒绝出席这个联欢会。

        姚文元年轻时的自我介绍,往往是这样开头的:“我的父亲也是左翼作家,叫姚蓬子。”“我父亲是鲁迅的战友。瞿秋白、冯雪峰、胡风,都是他的好朋友,我们家的常客。我受父亲的影响,对民族解放运动就非常向往……”但姚蓬子曾变节一事为人所知后,姚文元就回避再谈自己的父亲了。据公开报道,年轻时姚的形象,大抵是这样的:“独来独往。他住机关集体宿舍,总是要一个人独住。很少跟同事来往,也从不向组织暴露思想。”“懒得出名。那件鲜蓝色的棉干部服,穿了几个冬天,已经油光可鉴了,他照穿不误,不洗也不刷。同事们称他为‘卖油条的小贩’,他也笑笑。臭袜子、脏衬衣之类,要等星期天带回家去,让保姆洗,他自己连块手绢也不洗。头发总是到了不得不剃的时候,才进理发店。每天早上,他总是机关宿舍里起床最晚的一个,从不参加做操。午睡时懒得连鞋子都不脱,斜着躺在床上。” 姚“唯一的爱好是看书、写稿。他的宿舍里放着个藤书架,他不时从家里带来书。”1955年,姚写了一篇批判胡风的文章《分清是非,划清界限》,得到了当时身为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社长兼总编辑张春桥的高度赏识。1957年,在毛泽东提及的几个文艺界年轻人之中,唯有姚文元的评价最高——王蒙要“帮助”,李希凡要“下去”,而姚文元是“不错的”。同年,姚刊登在上海《文汇报》上的千字文章《录以备考——读报偶感》,毛泽东看到后颇为赞赏,当即通知《人民日报》在第一版上加编者按予以转载,姚文元由此一跃而成为文坛“新星”,成为上海作协党组成员。

        一般认为,点起中国“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虽然是姚文元执笔,却是张春桥和江青在幕后策划。但据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朱维铮透露,“评《海瑞罢官》如果没有朱永嘉的出力,姚再有水平,也不可能写出来。”

        1964年到1968年,朱维铮曾和姚文元“共事”,办公桌挨着办公桌。“姚文元没有朱永嘉,就写不了《评〈海瑞罢官〉》,朱永嘉是明清史学家,也是我的师兄。姚文元没什么学问,高中毕业后在卢湾区团委工作,不过他善于揣摩毛泽东的心理”。

        “文革”开始,姚任中共中央“文革”领导小组成员,此后任上海市革命委员会副主任、中共上海市委第二书记。“文革”期间,姚要么不写文章,一写就会登两报一刊(《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全国各报一律全文转载,传达的无不是“毛主席的声音”,体现的都是“毛主席的伟大战略部署”,并成为全国“政治学习文件”。

        据披露,姚文元在入狱后,“不像江青大吵大闹,也不像张春桥一言不发,每天读报、看书、写检查、谈自己的认识,要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划清界限”。“在监狱里,他每天都仔仔细细看报纸,从头版看到副刊,只是再也用不着拿起铅笔写‘批示’了。他也爱看电视,尤其是每晚的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他是必看的。”狱中,姚还写点类似于《论自然科学与哲学》之类的论文。有一次,狱中的姚文元“看到报上登的全国人民生活富足了,很多人家过年时都是大米白面猛吃时,就向监狱方面提出,这样可不行啊,这样搞几年就会没有粮食吃了,得发个票进行限制。请你们赶快代表我向中央政治局同志们转告一下。他的建议受到了狱警的训斥:‘现在中国不是你们当权那个时候了,老百姓日子好过多了,你还是好好改造你自己吧!’听了这话,姚文元恍如隔世,不太相信。”

        1996年,姚文元刑满出狱。他在亲人的陪同下,“来到北京火车站购买回上海的火车票。这位昔日出门时都是前呼后拥的中央政治局委员,这时在排队的人群中,将头上的帽子压得低低的,生怕有人认出自己。当火车在上海火车站停靠,姚文元下车看到自己的妻子金英时,眼泪都快流出来了,不觉长叹一声:‘唉,这真是十年一梦啊!……

        姚出狱后一直隐居浙江湖州。据悉,姚获释后曾提出,在有生之年有两个愿望:能出回忆录,能重新入党。但据一家境外媒体报道,其42万字的回忆录未出炉,之后他又写了一部五万多字的《回顾与反思》,透露“文革”后期的一些历史真相。2001年,中央有关部门曾准许姚出版回忆录,但要送审,海外不得出版。    

        姚的回忆录从1956年写到1976年他被捕的一刻为止。据境外媒体报道:“姚撰写回忆录的消息传出后,国内有二十多家出版社盯着,香港也有几家‘左’派出版社开出高价。最后,有3家出版社要以500万元买断版权。”他的回忆录完稿后,交有关方面审核,但一直无下文。但此后,姚每月有4000元人民币养老费,另配一名警卫兼护工照顾他。

        姚的过世,再次提醒世人那段十年荒谬历史的存在。虽然2006年是“文革”结束30周年,但对历经那段动乱年代的人们来说,一些伤痕仍在,一些影响仍在,一些情绪也都还在。(摘自《大沉浮》,中国发展出版社出版,定价:32.00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