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文化与地理
    报 纸
    杂 志
    书摘 2013年03月01日 星期五

    大美黄山—站在黄山看徽州

    叶观澜 《 书摘 》( 2013年03月01日)

        黄山的美是写不好,写不尽,写不完,也是写不了的。黄山宜观不宜说,能画不能文。

        自古以来,黄山的美,唯此一人说得好,那便是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

        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

        因为一座山造就一方地理——徽州,因为一方地理养育一类人群——徽人,因为一地人群成就一门学派——徽学,因为一门学派抬高一座奇山——黄山。这是一个罕有的奇迹,也是一个绝妙的轮回。

        黄山怀里抱徽州

        黄山景在皖南,形及浙赣,山围屏障,水流临安,造就了一个独立苍穹、悠然世外的桃花源。这个桃花源便是发于秦汉、兴于唐宋,至明清两代则名动一时的徽州。

        徽州,作为一特定概念出现的历史元年,是宋徽宗主政末期的宋宣和三年,即公元1121年,那一年歙州人方腊起义遭到镇压后,歙州即被更名为徽州。“徽”形带绳索之意,义涵良善之寓,大约在统治者的眼里,此地山多民狡,风气蛮狠,不服朝政,故以此字正之。

        黄山,对徽州的影响,可以说既是地理意义上的,也是民生意义上的;既是美学意义上的,更是文化意义上的。这里涌现了一批以黄山—徽州为依归的文化现象——徽州教育、徽州科技、徽州戏曲、徽派建筑、徽派版画、徽州方言、徽州文献、徽州篆刻、新安画派等数十种之多,涉及社会、教育、经济、学术、文学、艺术、工艺、美术、建筑、医学等诸多领域诸多学科,存有大量的历史文献和文书,总计有著述4000种以上、文书约四十万件。所以学界将徽州文书誉为“中国历史文化第五大发现”,与甲骨文、汉晋简牍、敦煌文书、明清皇家档案并列比肩,并因此催生了中国除敦煌学、藏学之外的第三大地方学——徽学。

        骆驼文士质与雅

        徽州地界上原有的居民,除去少量生苗之外,多为百越旁支,与生活在江南浙闽地区的越人,族名为一,部不同属,实属此地土著越人,因其“入山为民”,史称山越。山越人坐困群山,民生艰难,所以蛮勇倔强,又因远离中原儒家文化圈,未受礼教浸染,所以这块地界上的越人鲜知礼数,心地淳朴,性情率真。这一土著

        原住民的性格特质,对后世徽州文化人格的养成,影响至深。表现为徽商的开拓进取、不避艰深、吃苦耐劳、百折不回的冒险精神与奋斗意识。

        徽州,这一独立世外、相对闭幽的地域特征,对世人的诱惑就在于无论山外的世道衰败、人心折损到何种程度,但凡至此,便可逃难免祸,安放身家,守得心田,自种桃源。除却乱世离人来此避乱外,还有盛世名士官宦,因为爱此景致,举族来此定居。譬如徽州舒姓始祖,便是由西汉元朔年间官任新安太守的舒许,恋此山水,驻留不归而发源的。由于上述两种原因,迁至徽州的,达七十八姓。

        民国教育家,徽人陶行知先生说,欧洲有瑞士,中国唯吾家乡徽州可以与之媲美,足见徽州之美。

        移民的到来,不可避免地与徽州土著山越人争夺利益人心、地方治理、文化话语,因而遭到了徽州土著山越人的抵制排挤,从而不可避免地带来利益和文化的冲撞。

        生于南宋、历经隋唐的徽人汪华,执掌地方时期,尽力调和中原移民与地方土著的关系,以忠君安民、保境宁邑相号召,使得两方不因疆界分割,不为利益纷争,不由文化差异而互殴械斗,使得徽州地面得以清净向治,土著和移民渐趋融合,从而扩展了徽州胸怀,奠定了开放融合的气度。因此徽人称颂汪华,历代不绝,其人逝后,一再受封,被称为“徽州土主”,号为“汪公大帝”,甚至有徽人直接呼其为“太阳菩萨”。

        徽州文化的历史基因肇基于始,当属无疑。

        近代新文化运动首倡者、徽州籍的胡适先生说到家乡徽人的性格,用的“徽骆驼”和“绩溪牛”两种物象来比喻,取的就是前者的坚韧和后者的耐劳,这一切多源自早期徽州土著山越人的质朴品格与蛮勇精神,后来还多少间杂着移民群体出于生存竞争需要的一种生命自觉。(摘自《史客·三山》,金城出版社2012年11月版,定价:30.00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