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社会万象
    报 纸
    杂 志
    书摘 2013年03月01日 星期五

    黟县百工:保留乡村之魂

    蔡麒麟 《 书摘 》( 2013年03月01日)

        提要:

        寻百工,不仅是寻找那些散布于民间的日常工艺,也是在寻找我们记忆中的过去。“黟县百工”调研项目,作为知识分子介入乡村建设的“碧山计划”一部分,于2011年7月15日在皖南黟县拉开帷幕。志愿者们寻访到各种民间传统手艺、工艺和创作,见识了许多具有徽州本土特色的技艺,也认识了很多民间匠人、艺人和民间艺术家。在他们身上,承载着不同于工业社会的别样生产与生活方式的信息。

        黟县百工之——弹棉花

        弹棉花是黟县当地传统手工艺之一。弹棉多以木弓、木槌、磨盘等为工具,以木槌频频击弦为法,使板上棉花渐趋疏松。

        2012.4.21  晴  秀里  

        黟县县城老街,我们寻遍了大街小巷也找不到一家手工的棉絮加工店,为数不多的几家棉被加工店全是机器加工的,手工弹匠根本难觅“芳踪”。最后我们转而投奔到了文化馆,希望可以从胡馆长那儿得到一些线索。胡馆长为我们提供了一处可以现场观看老弹匠手工弹棉花的地方——秀里影视村,他说那是县里面为招揽游客,丰富旅游项目,专门请老弹匠为游客表演的“真人秀”。原本以为已经山穷水尽的我们立刻又兴奋了起来,虽然那只是一场临时组织起来的“表演”,但只要能找到一个依然沿袭着传统弹棉手艺的老艺人便是成功一大半了,至少老弹匠和他的手艺是货真价实的。

        进了秀里影视村,经四处打听,终于找到了展示弹棉花的门面。正值中午,老弹匠陈师傅正在里屋吃饭,跟他说明来意,他很爽快地答应了我们的采访,让我们等他吃完饭就展示给我们看。

        弹棉花的工具是一张棉花弓和一个木槌,弓弦用牛皮绳或牛筋做成,具有很强的弹力。陈师傅将木棍插在腰带内,左手持弓,右手持槌,用木槌有节奏地敲打弓弦,发出“嘡——”“嘡——”“嘡——”的声音,弹奏出震慑人心的铮铮琴音。陈师傅微微弯曲的身影在一张大床的四周从容地游移着,不停重复着敲击的动作,洁白的棉絮在琴声里欢腾着,不一会儿便如风卷白云般堆积如山了。在弹槌的一起一落间,原本又黑又硬的棉花瞬间变得蓬松柔软,洁白如新,飞扬的棉絮把陈师傅的眉毛、头发也染成了白色。我们仿佛在观看一场魔术表演,对陈师傅化腐朽为神奇的手艺充满了好奇与崇敬。

        陈师傅今年73岁,23岁开始跟着师傅走街串巷地弹棉花,到现在已经弹了整整50年了。他告诉我们:“现在没人愿意学这个了。”他指着地上散落的棉絮说,“靠这手艺吃饭太苦,又脏又累,还赚不到钱。”蓬头垢面的弹花匠如今很少有人愿意做,那深情又喜庆的棉花弹奏曲被岁月的急流冲走,剩下的也许只是某个特定场合的“表演”和某个特定时刻掠过的缅怀。

        黟县百工之——白铁匠

        以白铁皮为材料,利用剪刀、铁锤、卷尺等工具,根据特定的尺寸,通过裁剪、捶打、勾缝而成的铁皮器件,常见的有铁皮打成的桶、箱子、柜子、水枧、花洒等,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家用容器多为白铁皮制成。

        2012.4.23  晴  碧山

        在这个阳光温暖的春日午后,我们找到了碧山村远近闻名的老铁皮匠汪师傅家。

        汪师傅的家里摆放着备式各样的铁皮器具,桌底下是敦实的铁箱子,桌子上是精致的糕饼盒,门口的大水缸里漂着一个长柄圆口的铁皮水勺,洗脸台上插着几把花洒的壶嘴,各个朝天,小喇叭一样。主人这样摆设,似乎在不经意中讲述着这些老古董一般的器物在平常的日子里从容走过的岁月。这些曾经司空见惯的铁皮箱子、铁皮桶在以前几乎是家家必备,放在今天却是再稀奇不过的了,很多城里的孩子也许只认识塑料或者不锈钢,却从来没见过这些。而对于我们这些由“洋铁皮”伴随走过童年的“80后”来说,却有一种遇见故人的兴奋与惊喜。

        看到这些古朴传统,散发着迷人的岁月柔光的铁箱子,我一个一个地问了价格,汪师傅也是一个一个耐心地报价并且解疑。桌上那只简洁的糕点盒是汪师傅“自主创新”的产品,材料和做工加一起价格在25块钱左右,桌底下的大铁箱子是汪师傅在40年前打起来的,一样的箱子,现在重打一个大概五十块钱。他告诉我们,小器件虽然材料用得不多,但是很费工夫,这些用了少则三五年,多则四五十年的老铁皮箱子,都是他一锤一锤地手工打出来的,精细且牢固,饱经沧桑却坚固如旧,时光和风雨也没有将它们打败。比起现在人们用的那些还需要保养的娇气产品,这些经由古老而传统的技法手工打造的铁皮器件真是太强大了。

        临走的时候,我们跟汪师傅要了电话,因为我们肯定还会再来,来向汪师傅订做几只这样的铁皮箱子,为了实用与坚固,更为了那些封存在记忆中的美好与纯真。

        黟县百工之——晒笋干

        徽州人喜食竹笋,一年四季皆以笋入菜佐味,新鲜竹笋不易保存,于是当地人便通过各种腌制、晾晒手法将其制成笋干,以备全年享用。

        2012.4.16  晴,有风  碧山

        来碧山的这几天,每天都早出晚归,从来没有在碧山村里好好逛过,差点忽略了近在眼前的风景。走在村里窄窄的小路上,随处可见家家户户的门口都摆着大大的竹匾,上面齐齐地密密地晒着被切成薄片儿状的笋子。

        听村里的老人说,阳春三月是挖春笋的好时节,挖回来的春笋洗净剥皮之后,直接放入盐水中煮,基本上是家家煮笋,户户飘香,整个村子都是清新的笋香。虽然错过了挖笋和煮笋的时令,但庆幸的是,我们赶上了晒笋和吃笋的好时候。

        在路过黄阿姨家的时候,她正站在二楼的阳台上给晒在竹匾里的笋子翻个儿。只见三只大小不同的竹匾上面都铺满了薄薄的笋子,有的颜色深,有的颜色浅,有的被晒得有点卷曲,有的则是直挺挺硬邦邦的,一副倔强不服气的样子。

        黄阿姨坚持让我们尝尝她的手艺,实在盛情难却,我便从其中拣了一片,咬了一口放进嘴里,原本以为这黑乎乎、干巴巴的笋干很难入口,没想到味道好得很,有点咸又有点甜,还有一点辣味,回味无穷。有些笋子要是晒得很硬了咬不动,就可以就着酱油汤吃,而且还可以调味,若是咸了就放点糖,要是淡了就放点盐。

        黄阿姨说,她家的笋都是他丈夫从屋后的竹林里挖回来的,一起将笋剥壳之后,她便负责切笋,然后洗净下锅去煮。煮笋的时候,除了放盐之后,她还会放一些糖、辣椒和茴香等调料,另外还有和毛豆、腌菜一起煮的。一次性晒干的笋看上去较为白嫩,但吃起来有点“硬呛呛”。如果把第一次晒成的笋干再“回锅”,即用原汤再煮上几个小时,然后晒干,这样的笋干看上去虽有点“黑乎乎”,但吃起来真有点“原汁原味”了。

        这些天天气晴好,不出两日,这些笋子就能晒成笋干了。黄阿姨今年一共晒了五十多斤的笋干,除了自己吃,还要寄一些给城里打工的儿子儿媳,剩下的用来走亲戚串门的时候送礼,黄阿姨说如今村里农家自制的土货可比城里的其他食物珍贵多了。(摘自《碧山01:东亚的书馆》,金城出版社2012年12月版,定价:49.00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