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历史与内幕
    报 纸
    杂 志
    书摘 2012年12月01日 星期六

    西湖十景的历史构成

    李路珂编著 《 书摘 》( 2012年12月01日)

        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

        苏东坡的这句诗,道出了西湖对杭州的意义。隋唐以来,西湖不但是杭州城的饮水、灌溉和生产用水的重要来源,也是杭州兼有山水之美和水陆之便的重要条件。西湖三面环山,最高峰天竺山耸峙西南,高450米,又有龙井山、南高峰、玉皇山、凤凰山、吴山等与之相连,总称南山。天竺山以北有灵隐山、北高峰、葛岭、宝石山诸峰,总称北山。北宋末年著名的皇家园林艮岳,即是仿杭州南部的凤凰山而成,可见杭州的山水在南宋建都之前就已经深入人心。自唐宋以来,人们为西湖写下千万诗篇,乃至近代人们阅遍世界湖山之后,仍以西湖为“天下绝景”。

        自东晋以来,佛寺、道观陆续沿西湖建制,隋唐、五代、北宋、南宋各朝官府,尤其是五代和南宋时期国家政府,又对杭州城及曲湖进行了大规模的经营整治,在历代疏浚西湖的同时,又在西湖沿岸和群山之中建造大量楼阁苑囿、寺庙精舍。

        按照竺可桢先生1920年的考证及1975年陈吉余的钻孔资料,西湖原是由钱塘江侧的小型海湾壅塞形成的“泻湖”:  “一切沉积土尚未沉淀下来之时,现在杭州所在的地方还是一片汪洋,西湖也不过是钱塘江左边的一个小湾儿,后来钱塘江沉淀,慢慢的把湾口塞住,变成一个泻湖。”文中还推测,西湖西、南、北三面的岩石人约形成于二亿年前,但封闭的西湖,及其东岸的整个杭州大陆,大致生成于一万二千年前。  “西湖若没有人工的浚掘,一定要受天然的淘汰,现在我们尚能泛舟湖中,领略胜景,亦是人定胜天的一个证据了。

        西湖为山不高,为境小广,而山环水抱,相得益彰,丘壑岩泉,曲折回环,晦明风雨,变幻无穷。从西湖现状来看,湖面占地5.6平方公里,水面纵深不超过3公里,周围群山高均不超过400米,泛舟湖上或散步湖边时的视线仰角大约为0.13 ,整体空间疏朗开阔。湖上蜿蜒的苏、白堤,和海拔仅35米的孤山,将湖水划分为5个大小各异的水面:南湖、西里湖、岳湖、北罩湖和面积最大的外西湖。而外西湖上则又分布着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三座小岛,这,山、两堤、三岛既呼应了“蓬莱三岛”的理想,又有丰富的空间层次,组成了西湖疏密得宜的景观结构。

        成书于南宋中期的《方舆胜览》已有“西湖十题”之说,分别为:平湖秋月、苏堤春晓、断桥残雪、雷峰落照、南屏晚钟、曲院风荷、花港观鱼、柳浪闻莺、三潭印月、两峰插云。  南宋末年王洧有《湖山十景畴》,分别题咏此十景。此后,在清乾隆年间的《函湖志纂》中,除了南宋西湖十景之外,还记有“行宫八景”、“乾隆增修十八景”  等,并各有图。后人又有新西湖十景等说,但仍以南宋西湖十景为主。

        平湖秋月  为十景之首,  “湖至秋而益澄,月至秋而逾洁,合水月以观,而全湖之精神始出”。平湖秋月本无确切地址,但宋时在苏堤三桥之南有水仙王庙(或称龙王祠),明末移建孤山路口,称望湖亭,清康烘年间重建,在此立“平湖秋月”御碑。王洧《湖山十景·平湖秋月》云:

        万顷寒光一席铺,冰轮行处片云无。

        鹫峰遥度西风冷,桂子纷纷点玉壶。

        苏堤春晓   指元祜年间苏轼疏浚西湖后,用湖中淤泥往湖上筑长堤蓄水,向南山至北山,夹道植柳,间有六桥,桥上有亭。每当阳春二月,柳绿花繁,晨雾之中尤为美妙。王洧《湖山十景·苏堤春晓》云:

        孤山落月趁疏钟,画舫参差柳岸风。

        莺梦初醒人未起,金鸦飞上五云东。

        断桥残雪  在白堤第一桥。游人去孤山赏梅经过这里时,备雪未消,积于桥背,故称“断桥”。在此环视葛岭一带,  “楼台高下,悉琼林瑶树,晶莹朗澈,不啻玉山上行”  。王洧《湖山十景·断桥残雪》云:

        望湖亭外半青山,跨水修梁影亦寒。

        待伴痕边分草色,鹤惊碎玉啄阑干。

        雷峰落照  后称雷峰夕照或雷峰西照。南屏山一支脉名为雷峰,五代时钱(左边一个立人,右边一个叔字)为其宠妃在此建塔,俗称雷峰塔,用以供奉佛螺髻发,又在塔身刻《华严经》,因此是一座佛塔。每当夕阳西下时则“亭台金碧,与山光互映,如金镜初开,火珠将坠”。王洧《湖山十景·雷峰夕照》云:

        塔影初收日色昏,隔墙人语近甘园。

        南山游遍分归路,半入钱唐半暗门。

        南屏晚钟  在南屏山。山中多岩穴,山上有净慈寺,寺中钟声一响,山谷回应。每当暮色苍茫,万籁初寂之时,晚钟尤显悠远。王洧《湖山十景·南屏晚钟>云:

        涑水崖碑半绿苔,春游谁向此山来。

        晚烟深处蒲牢响,僧自城中应供回。

        曲院风荷  在灵隐寺东侧九里松的曲院内,因取金沙涧水造曲酿酒,院内又多种荷花,故名。夏日傍晚,风吹荷动,酒香与荷香令人署气顿消。王洧《湖山十景·曲院风荷》云:

        避暑人归自冷泉,步头云锦晚凉天。

        爱渠香阵随人远,行过高桥旋买船。

        元明时期曲院渐废,康熙年间在虹桥西面临湖建“曲院”,叠石盘曲,引湖水入内,立“曲院风荷”碑。

        花港观鱼  位于苏堤第三桥,望山桥下,其水源于花家山,因名花港。南宋时内侍卢允升在此建别墅,凿池引水,在其中养珍异鱼类数十种,称花港观鱼。宋以后湮废,康熙年间在原址南面重建。王洧《湖山十景·花港观鱼》云:

        断汉帷余旧姓甘,倚栏投饵说当年。

        沙鸥曾见园兴废,近日游人又玉泉。

        柳浪闻莺  在清波门外聚景园内,宋时遍植垂柳,称柳洲,上有柳浪桥。王浦《湖山十景·柳浪闻莺》云:

        如簧巧啭最高枝,苑树青归万缕丝。

        玉辇不来春又老,声声许与落花知。

        三潭印月  在湖心岛南侧苏堤附近,苏东坡治理西湖时,在湖中市小塔为界,塔内不许种菱荷,以保护水体。明代毁后重建。每当皓月当空时,有“月光映潭,影分为三”  的奇景。王洧《湖山十景.三潭印月》云:

        塔边分占宿湖船,宝鉴开奁水接天。

        横玉叫云何处起,波心惊觉老龙眠。

        两峰插云  指雄峙于西湖南北的南高峰与北高峰,相去约十里,其间层峦叠嶂,蜿蜒蟠结,每逢风云际会时,  “山峰高出云表,时露双尖,望之如插”。王洧《湖山十景·两峰插云》云:

        浮图对立晓崔巍,积翠浮空霁霭迷。

        试向凤凰山上望,南高天近北烟低。

        西湖的景致绝非上述十个片断可以概括,但以南宋西湖十景为例,可以看出两湖风景的大致构成。其中每一个景观都融合了空间与时间的因素,如“平湖秋月”,其中“湖”是空间,而“平”、“秋月”则因时而生。如果只论空间的因素,则可以发现,在“西湖十景”中,“纯天然”形成的景观只有两峰插云一处,而真正的人工园林亦只有花港观鱼、柳浪闻莺二处;平湖秋月、苏堤春晓、断桥残雪、三潭印月四景皆是湖上水利工程的产物,曲院风荷本是利用湖水酿酒的生产场所;雷峰落照、南屏晚钟则是宗教景观。由此可见,西湖之美并非产生于“鱼乌之薮,游览之娱”  ,而是具有种种物质上和精神上的目的,是水利工程、园林建设、寺观建设与山水风景开发相得益彰的卓越典范。或许正因为此,这样的“美”又有了更深层的“合理”的内涵。  

        (摘自《古都开封与杭州》,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7月版,定价50.00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