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百科视野
    报 纸
    杂 志
    书摘 2012年11月01日 星期四

    瑜伽之爱

    江 泓 《 书摘 》( 2012年11月01日)

        经常,听人说,“跳”瑜伽。或者,“做”瑜伽。不“not to do yoga,but to yoga”。瑜伽不是做,是一种状态。不是一连串体位。不是一堂课程,60分钟。不单单是呼吸、静坐和冥想。瑜伽是——静心,内观,觉知,连接,控制,融合,平衡。瑜伽是——自在,狂喜,空无。

    瑜伽之莲

        提到瑜伽,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扭曲、伸展、放松的肢体动作,近几年又增加了减肥、排毒之类的认知,实际上,冰山一角而已。习练瑜伽五六年之后,才渐有所悟。

    什么是瑜伽?

        瑜伽本身,是各种灵修以及超脱自我与本我的一个统称。涉及肢体技巧,也涉及精神信仰。远在5000年前,源于印度的哲学思想。藏传密宗瑜伽(金刚乘佛法)、日本瑜伽(日本禅宗)、中国瑜伽(中国禅宗)都宣扬哲学道理。在神秘主义和超然神性的传统教义上,犹太教和基督教亦和瑜伽相通。

        按照产生时代,瑜伽分前古典学派和后古典学派。

        前古典学派出现在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100年间。印度经文《薄伽梵歌》最早出现

        关于瑜伽的记载。言瑜伽是“活动与技巧”,是“平静”,是“平衡”。而另一本最具权威的帕坦加利《瑜伽经》则定义,瑜伽是“集中于任何事物不受干扰”。

        后古典学派形成于公元7世纪到17世纪,其时盛行“非二元论”。“超然自我”与“超然存在”或“绝对”密不可分。瑜伽与“绝对”结合的基本理念已经被广泛接受,哈达瑜伽正是源于这一哲学思想。

        梵文瑜伽(yoga)这个词,本身确切直译是“结合”、“连接”,意思是身体与心灵连接。

        个人灵魂与“普遍意识”,或者说与“超然存在”、“绝对”连接。

        历史沿革中,瑜伽分化出很多支派。总体来说,瑜伽全然包容,不否定任何人,也不改

        变任何人的信仰。

        瑜伽不止是体位、冥想、静坐,而且考虑到个人整个生命,以及日常生活经验。将人有限的身体、心理、情绪转变为完全启发、彻底和谐、丰沛完美的生命。让个体从喜欢或不喜欢、快乐或痛苦、成功或失败的情境中,成长为一个内心永远充满和平、喜乐和爱的人。

        瑜伽有八支,恰如莲花八辦,依次向修行者展现。八支包括:禁戒,内遵行,调身,调息,摄感,止心,禅定,三摩地。八片洁净花辦,共同构成美丽的瑜伽之莲。

        “禁戒”是第一个台阶,就是五大戒律:非暴力、不妄语、不偷盗、不纵欲、不贪婪。依此培养对外部世界行为的控制力。

        第二台阶“内遵行”,遵守五步净行法:洁净、自足、苦行、自省、敬神。这些和内心世界相连接,培养自制力。

        第三台阶才是“调身”,也就是体位法。修炼体位法,可以加速身体能量的流动,塑造体形,排出毒素,平定浮躁,恢复身心健康和活力。

        第四台阶是“调息”法。通过调控呼吸,扩展生命能量。把心,从向外的欲望,转向觉知,修炼那份觉知,直至日益清晰明了。

        瑜伽第五台阶是“摄感”,也叫“制感”,顾名思义,是将感官收摄入心。整个宇宙就像一个蜂巢,每一部分都是整体,不可分。宇宙同样存在于人体内,快乐之源也深藏内心。摄感就是把感官,从外向刺激,内收到自我感受和内心满足。欲壑难填,依靠感官刺激和物质占有,欲望,永远无法满足。

        最终,“止心”令精神集中、专注。“禅定”借由静坐冥想与宇宙连接。升至开悟、独一的极乐“三摩地”。三者节节上升,最终构成喜乐的圆融状态。

        瑜伽就像音乐,身体是节奏,心体是旋律,灵体是和声,共同合奏生命交响。

        瑜伽修行,为的是探究自然和灵性的关系。通过宛若八辦莲花的八支修炼,内观自心,

        外观身体,感受自然与灵性之间的融合,找寻真正的自我,学会在天地间生活,一种自在的生活。

        轻轻撩开遮盖灵性的轻纱,赤裸相对“恒久真相”,存在宏观宇宙万物之上,也存在微观宇宙个体之内的“恒久真相”。

    觉知

        听说过一个故事。

        一个国王向一个美丽的女子求婚。女子只提出一个要求,在森林里建一间小木屋,让她每天进去一个小时,保证不被任何人打扰。

        国王当然答应,于是,他们结婚。

        每天,王后都进她的小木屋,一个小时,出来。

        一年,又一年。王后越来越美丽,好像不会老似的。

        国王很好奇,想知道她究竟在小木屋里干什么,难道是施法术?他忍不住偷看。王后施施然走进小木屋,宽衣解带,一丝不挂,微闭双目,纹丝不动……

        一小时以后,慢慢穿回衣服,步履轻盈,走出木屋。神态更加安然恬静,肌肤泛着温润 光泽。

        能把自己腾空,感知时间流逝,安安静静面对自己,极具幸福感。因为空,因为静,许多不留意的东西便被感受到、觉知到,并深谙其中美好。

        静坐也许能带来健康甚至美丽,但是对于一个瑜伽修炼者来说,这些都不是目的。

        按照瑜伽理论,能量可以称之为“昆达里尼”,贯穿身心四个层次:身(生理层次)、心(感

        知部分)、智(智慧抉择部分)、灵(生命能量),和整个宇宙相通,一体。

        昆达里尼就像太阳的光芒,有三千五百多万条分支,这些分支交错勾连,如同输电网络。 

        可以想象:电线密布的墙壁,有许多插座,连接不同电器,电脑、电视、电风扇、微波炉、电冰箱、洗衣机……电流通过电线,传递给各种电器,转化为不同功能的功力,发出热力,转动电扇等等。

        昆达里尼就是这样,各种各样的身心器官都和它相连,表现出不同的功用。七大脉轮就是七个能量的中心点,统摄相应部位。

        《瑜伽之道》说,“非外非内,非下非上,非实非空。”真正习练瑜伽要打破固有的相对立的二元观念,“我与他人”、“天与地”、“男与女”、“黑与白”、“好与坏”都是相对的,变化的。

        万物最终是不二的,是超越对立的。生,是死的开始,死,是生的顶点。

        爱因斯坦在生命的最后,开始思考上帝,思考生命终极的意义,奥秘中的奥秘。他说,

        我越是深入存在的奥秘,我越来越感到这个奥秘是永恒的,无止境的,无限的。我知道的越多,我对我的知识越没有把握。

        苏格拉底也说过:我年轻时候,知道很多东西,实际上我什么都知道。然后我变得成熟了一点,我开始感到我知道的不多,实际上很少。当我变得非常非常老的时候,我恍然大悟。现在我只知道一件事:我不知道。

        觉知和无是同一件事的两面:你变得越觉知,就越觉得空。

        禅宗有一个大家熟知的公案。有人问睦州禅师:“我们每天都要穿衣吃饭,并且天天重复,实在非常麻烦,如何才能免除这些麻烦?”

        睦州禅师回答:“我们穿衣吃饭。”

        “我不了解你的意思。”

        睦州禅师斩钉截铁地道:“如果你不了解,那你就穿衣吃饭!”

        平常人要穿衣吃饭,成佛悟道以后,仍然要穿衣吃饭。所不同的只是穿衣吃饭的感受和意义有区别罢了,所谓“平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瑜伽大师斯瓦米韦达·帕若堤对他的弟子说,“所有人类经验的生理和心理层面,乃至宇宙中所有的一切,所有的言语、人际关系、事件等等,都脱不出‘数论'学所讲的三要素:和谐、躁动、昏暗,都是这三种要素混合而来。”

        选择其中的和谐要素,会带来喜悦;选择躁动要素,会带来不安;选择昏暗要素,会带来忧郁。

        选择跟我们的习性相关,跟事件本身无关,跟那个“骚扰”我们的人无关。如果内在没有骚扰的种子,就没有人可以骚扰到我们。

        “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宗教是走出房子,不要窗子,完全置身于风景中,没有任何限制。这很困难,因为我们一直接受训练,认同头脑,很难把头脑放在一边。瑜伽,还有其他一些静心、技巧,都是帮助我们打破对头脑的认同,全然接纳完全的真实。

        最初跟印度老师习练瑜伽时,他问我,瑜伽是什么?我说是沉浸,是享受。他说不,瑜伽是合一,是控制。当时不明白。瑜伽最讲究顺其自然,不勉强,怎么会是控制呢,控制不是勉强吗?

        当我第一次成功做出头肘倒立的体位,腹部收紧,头和肘形成稳定的三角,双脚轻松地悬空向上,就那样静静地保持平衡,并没有感觉到太多压力,而是一种说不出的轻松与空灵。

        突然明白,控制,与顺其自然、与不勉强并不矛盾,就像责任与义务相伴,自由与限制相 随,控制才能带来真正的收放自如,进入自由自在的境界。平静是通往控制的途径。那种控制是平静的,自然的,不勉强的。

        瑜伽正是要通过调控身体和呼吸,来调控心智和情感,让我们更有定力和能力,穿越现实的层层包裹,直抵生命本质,寻找到真正的自我——灵性,也就是爱,和平与喜悦。

        瑜伽要讲究形式,又不需要也不可拘泥于形式。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方式,寻找自己的灵性之路。

        其实静坐也只是一种形式,为的是帮助我们宁静与觉知。坦白说,还从没有感受到过“昆达里尼”,但能感觉到瑜伽和静坐带来的平和、宁静与从容。带着这样的情绪和气场投入生活,保持一份清明的觉知。不刻意疏离生活,只是提醒自己,“菩萨在心中”、“神在心中”,于是感受到祥和与慈爱,令我和周遭的人感到舒适。

        当然还是有冲动发火、智商为零的时候,但这样的频次越来越少。瑜伽修行不是单单那一个小时的课程,或者打坐冥想,瑜伽是相会、合一,是在作为中保持合一,在合一中仍然保持作为。

        有瑜伽师说,可以时时进行和检验你的修行。“活在世间,尽你的职责,做好份内的事

        情,照顾好你的家人,处理好你的人际关系。锻炼自己的心性和情绪,要做到别人不会拒绝你。能做到这样,才是真正的修行,才是真正的禅定功夫。”

        不一定是瑜伽。

        但要寻找自己的方式,生命一场,“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只不过是借用肉身完成 灵性的上升,从痛苦到快乐,从束缚到解脱,从烦恼到欢喜,从此岸到彼岸。

        人生之旅。

        (摘自《步步莲花》,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年6月版,定价:36.00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