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人文频道
    报 纸
    杂 志
    书摘 2012年10月01日 星期一

    吴康民论时政二则

    吴康民 《 书摘 》( 2012年10月01日)

        2009年8月,温家宝总理致信吴康民,“在香港报刊上有时看到您的一些短文和评论,那些鞭辟入里的分析和见解,给人以启示。您已愈八秩高龄,仍笔耕不辍,令人感佩。”我们今天编辑出版吴康民的政论文集,也正是和读者一起分享这位年高八秩的爱国左派老人的思想盛宴。    

        ——本书特约编辑 高林

        之一:天才、人才、庸才、媚才

        曾被林彪誉为千古天才的毛泽东,都曾慨叹“人才难得”。可见天才、人才都是宝贝。    

        港人高锟获得诺贝尔奖,《人民日报》的评论认为:“高锟是幸运的,他自幼在宽松的环境下成长”,说到点子上了。宽松的环境,也就是自由思想的环境,是培养人才的第一要素。    

        《人民日报》也谈到,“有敢于表达意见的文化”,有“自由的心灵”,“才能轻装跋涉,找到这自由的王国”。这些言论完全正确,虽然官报大胆地说出人们心里头的话,可是现实生活上并不都是如此。    

        港人崔琦同样得诺贝尔奖,当年我曾在报纸上撰文评论:崔琦出身河南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据说他的父母都是文盲。只是一个机缘,他来港就读中学,后来负笈美国,终于成为大科学家。如果他长期在家乡务农,没有得到良好教育,他会得到诺贝尔奖吗?  

        天才也要靠后天培养  

        人类是有天才的,这由基因决定。但天才也要后天的培养,才能成为人才。有天生聪敏的资质,后天得不到培养,可能默默无名度过一生,天生不算聪明,但后天得到培养,勤奋好学,终于成为人才,这种例子多得很。中国广大农村的众多少年儿童,由于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埋没了多少天才?有说教育是社会阶层向上流动的阶梯,这话一点不假。没有教育,既会埋没天才,也出不了人才。    

        但教育制度的好坏,社会环境的宽松与否,也决定了培养成才的几率。    

        历史上有8位华人获得诺贝尔化学和物理奖,但一律是美国籍,都是在美国接受教育和进行尖端科学研究的,为什么?    

        于是,每每在内地出现了如此这般的议论:什么时候中国内地的学人才能获得诺贝尔奖?“诺贝尔奖离我们多远”?  

        中国大学缺乏创造性思维  

        美国斯坦福大学校长汉尼斯表示,中国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主要在质量建设上,如果要迎头赶上,快则20年,慢则需要50年!    

        英国牛津大学校长汉密尔顿说,中国学生往往不敢挑战学术权威,发表不同看法,没有自主地进行创造性思维。美国耶鲁大学校长莱文指出,美国教育模式是强调互动式讨论,主动式去立论,我们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是要解决问题。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刘遵义也说,尊师重道是中国悠久的历史传统。学生尊重权威,百分之百相信老师,因而未能创新。  

        天才不能脱颖而出  

        以上都是比较含蓄的话。应该说,现代中国已经长期形成一种唯上的风气,崇拜领导,执行指示,对领导的“重要讲话”,理解不理解都要执行,否则被认为是离经叛道,异端邪说。在这种气氛下的大学,如何能培养出挑战权威、有创造性的思维?加上社会上在意识形态中的条条框框太多,束缚人们的思想,于是天才不能脱颖而出,人才也就是如“倒模”一般。独立不群的早就被扼杀在萌芽状态,敢于抗争的更受到罪刑伺候!    

        于是众多的庸才出现了。庸才也并不是天生不聪颖,而是在这个大气候下,被塑造成一个循规蹈矩、萧规曹随、上行下效、四平八稳、面面俱圆、“孺子可教”的“乖学生”。这种人容易脱颖而出,各方面都能接受,不少便平步青云,能够占据要位。  

        庸才比奴才、媚才要好  

        庸才还是好的。更坏的是吹牛拍马、阿谀奉承、寡廉鲜耻、贪污腐化之辈。再由他们组成一幅升官图,这才是最可怕的。这些奴才实际上是“媚才”。在现实生活上我们见得还少吗?虽然有个别这样的奴才因东窗事发而下马,但在台上的仍然不少。现已叛逃美国的前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社长郑华,自称最善于和领导相处,于是受到先后两位社长重用,这便是媚才的典型例子。    

        要解决这个人才问题的关键是制度。还是邓小平说得好:“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    

        俗语说:“枪打出头鸟”,又有人说,中国是“精英淘汰制”,有才能的往往在“枪打出头鸟”底下被淘汰掉了,剩下的只有四平八稳,循规蹈矩的。但也不完全这样,过去邓小平由于他一言九鼎的威信,便提拔过胡耀邦、赵紫阳、朱镕基、胡锦涛、王兆国等人才。如果不是他,这些人也许不能成为重要的领袖人物。  

        总之,提拔和培养人才,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民主制度,宽松的社会环境,思想自由的气氛。只有打破旧框框,才能“不拘一格降人才”!

        之二:中国社会的矛盾和平衡

        对内地有成见的人会说,现在中国社会贫富悬殊、贪腐遍地、民怨甚深。   

        他们所说的部分现象是事实,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现实矛盾。但他们没有看到另外一面,中国经济腾飞,国际声誉日隆,农民的负担减轻,两亿多农民工进城工作,人民生活有一定的改善。    

        负面的东西和正面的东西相持不下,但仍取得适度的平衡。也许正面的东西大一些,因此出大事情的可能性不大。  

        领导人的确“以民为本” 

        中国领导人的确是“以民为本”,“情为民所系”。看胡、温经常走遍全国,特别是哪里有灾情,哪里便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这并不是做“骚”,而是真真实实关心民情。温家宝总理在四川灾区,在云南灾区那么动情,而且是第一时间到达,令人感动。以中国地幅的广阔,灾情的多发性,总理日理万机,要经常到处跑,的确不容易。难怪不少老百姓关心总理的健康。    

        温家宝总理在“两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了社会矛盾的存在和复杂性。他说:“各种积极变化和不利影响此长彼消,短期问题和长期矛盾相互交织,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相互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两难’问题增多。”这也就是说,中国社会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    

        早在30年前,邓小平就已经指出,“历史上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6年后,他又指出:“我们越来越感到进行政治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同年,他更指出:“现在经济体制改革每前进一步,都深深感到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不改革政治体制,就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不能使经济体制改革继续前进……”

        邓小平一语中的  

        到了晚年,邓小平以他的锐敏的眼光,仍然看到影响今天社会矛盾的重要问题。他指出:“少部分人获得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出来。”   

        邓小平不幸而言中,分配不公,贫富悬殊。许多大小富豪一掷万金,在香港购买豪宅、金银珠宝,已使“港灿”们为之侧目。就是家人移民或旅游到了外国,那种豪奢作风,也令老外摇头。这不是好现象,这破坏了中国人民传统上勤劳节俭的好风格。    

        至于权贵勾结,形成“特殊利益集团”,更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社会现象。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国中小型民营企业陷入困境,国营大企业乘人之危,既投资于有厚利可图的房地产,又并吞或入股颇具规模的民营企业,出现“国进民退”的现象。

        创造条件让人民监督政府  

        国营经济的日趋垄断,挤压民营企业的生存空间,明显违反市场经济的竞争规则,有损于改革开放事业的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国有企业已经由特殊利益集团主导,在企业内的分配出现“贫富悬殊”。管理阶层在定薪、分红、配股等方面获得特殊利益,分配不公正在国营企业内出现。    

        许多基层官员对人民实行“专政”,加上分配不公、司法不公,这就是激化社会矛盾的根源。    

        中央政府在发展经济、保障和改善民生、反腐倡廉建设等方面,做了不懈的努力,因而在缓和社会矛盾上起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要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推进政务公开,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和行政复议制度,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关键仍在于制度性建设。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就要对一些明目张胆妨碍舆论监督的事例进行公开处理,表示政府支持舆论监督的决心。只有在阳光下的支持舆论监督,才能使其作用充分发挥!  

        社会矛盾和经济发展暂时能取得平衡,终非长治久安之计。要真正达至一个和谐社会,一定要使社会更加公正、平等。民主和法治,是达至公正、平等的不二法门!

        (摘自《吴康民论时政》,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5月版,定价:49.00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