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书里书外
    报 纸
    杂 志
    书摘 2012年08月01日 星期三

    藏 漂

    穆戈 《 书摘 》( 2012年08月01日)

        穆戈,本名李登贵,别署九华山人,金陵人氏,有《永远的乡愁》等著作。不惑之年远赴拉萨研修藏学,得暇浪迹荒原,访竖牧野老,寻僧俗逸闻,悟梵音天籁,勘生死玄机,奄忽四载,积图文数箧,增删廿稿,辑成《藏漂》一册,本文为该书前言。

        这是年过半百之人留在人世的第一个孩子,四年援藏生活的阅历尽在其中。

        写作缘起于对西藏文化的感念以及对岁月的凭吊,后来敷衍成对人性的检讨和对文明的反思。如果说有所抱负的话,确曾有过一点奢望——设使有一本书侥幸逃脱化浆池的归宿,百年之后可以凭借此书还原一片高原边城世纪末的边缘文化生态。

        四年的援藏生活之所以成为笔者敝帚自珍的阅历,多少与一种高原生态文化的际遇有关。山川阻隔成为限制资本文明恶性扩张的天然马勒,也为充满灵性的生活方式保留了几许生隙。当反社会的“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成为内地都市的生存法则时,高原旷古的沉寂却把陌生人之间的邂逅变成难得的节日,因此有了本书灰调文字背后的温馨故事。

        作为笔者对理解人性的寓言,二十七篇小说的主角在边缘地方的边缘视角中凸显了绝无仅有的个性。这些人出于不同的原因,主动或被动地漂泊高原,逃避资本的压迫,寻找精神家园,在不同文化的交织中演绎出异于全球化主流文明的生活轨迹,以跌宕的人生之旅诠释了主流之外的另类可能。

        鉴于现实的传奇早已超出了作家的想象力,传统的大众流行文学叙述方式因而被笔者小心悬置——与戏剧化的传奇情节相比,笔者更看重对一种在全球化浪潮中迅速消失的原生态乡情的追寻,以及对高原原生态背景下人性展演的悲悯,因而依附于此的审美情境往往是一缕隐修士羞怯的憨笑,一声由远而近的鹰羽搅起的晴光下的唿哨,一抹晨曦中的淡紫色的桑烟,一道徜徉在白色沙洲中的钢蓝色河流,一牙衔起东山的黄铜色上弦月,一阵初秋的青稞麦穗摩挲的飕飕声,一瞥荒原夜路上同情的关注——离开西藏后,尝作清夜扪心之问:假如滤掉这些雪泥鸿爪的记忆,人还剩下多少生活的意义?

        那就是我的家园——一种带有审美体验的环境意识,与籍贯无关。

        至于是否公开个人的私语,笔者不是没有犹豫过——想到自己的文字难免经受书商牲口贩子式的挑剔,与大众畅销的成功秘笈、性爱宝典、发财捷径以及神秘传奇等同台竞技,费尽心机的写作至多换取庸人饱足之余的片刻轻松,这对我无异于自招其辱。踟蹰数年,遍询友好,这才悄悄地在2005年4月23日写下了一份简短的提纲。

        为了使小说的虚拟形式更接近生活的真实内涵,笔者个人的生活阅历难免隐约其间。如果有些不得不说的话让人为难,但愿不至于让人诟病写小说是出卖朋友的职业。鉴此,我只能说,在当时的情况下,我可能不会比别人做得更好。

        本书的写作也带有某种与时间相对的坚韧和孤寂的意味。谋生于人欲沸腾的都市,难免有身在异乡为异客的羁旅之惑,加之附庸哲学数十年,对现代人无家可归的忧患萦绕于怀,于是时间成了伤感之源——生活的磨难催促人用时间的相对性消解尘世人欲的迷执,用大化之道抚慰世事酬酢带来的创伤,但直面大化除了成就一份使头上的星空与内心的法则相应的神圣性之外,又要背负无垠的虚无,去寻找永恒的荫庇。这使每一位志在时间逝川上设置航标的人,都宿命般被时间之矢卷走世俗的幸福,骨子里像苏格拉底那样把哲学看做死亡的预演,头枕着西西弗斯式的荒谬咀嚼生活。

        尽管难以排遣“不知贻阿谁”的惶惑,了解真相的代价却在文学的审美中成了一种犒赏——痛而愉悦。那些渺若尘埃的个体偶在的命运被铺陈于寂寥荒原,成就了一份温馨的沧桑,一种有如回归故国般的澄净与空明。

        (摘自《藏漂》,东方出版社2012年2月版,定价:68.00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