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人物春秋
    报 纸
    杂 志
    书摘 2012年04月01日 星期日

    在香港巧逢四朵金花

    叶永烈 《 书摘 》( 2012年04月01日)

        2010年11月12日,我是应香港《华夏纪实》主编王彤先生之邀前往香港,出席《华夏纪实》杂志创刊5周年暨首届国际华文报告文学论坛,在论坛上我巧逢四朵金花。

        一朵飘动的云——陈若曦

        陈若曦原名陈秀美,1938年出生于台北附近的下溪州。当她在台湾上初中的时候,看到报纸头版头条发表报道,标题是《最美丽的难民》,写的是香港某著名明星怀孕,从香港到美国分娩,因为根据美国法律,孩子在美国出生,就是美国公民。在孩子长大之后,父母可以“依亲”移民美国,也成为美国公民。陈若曦看了那篇报道之后,不屑于那些在美国做二等公民的人,就说:“第一,我将来不去美国;第二,我即使去美国,也不在美国生孩子。”

        可是命运常常会捉弄人。陈若曦在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之后,居然也到美国留学。她在约翰·霍布金斯大学学习时,结识了来自台湾的留学生段世尧。段世尧在机械系流体力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陈若曦在美国与段世尧恋爱、结婚,面临着在美国生孩子的命运。可是,陈若曦一直记得那篇《最美丽的难民》,记得那个特地跑到美国生孩子的香港大明星。陈若曦说,她婚后一直避孕,为的是不在美国生孩子。她说,她不论在台湾或者中国大陆生下孩子都可以,只要孩子一睁开眼睛,看见的是祖国的蓝天。

        陈若曦就是这样性格鲜明的人。

        陈若曦又说了一个故事:

        1965年6月,她在约翰·霍布金斯大学获得写作系硕士学位,她的丈夫段世尧获得流体力学博士学位,他们作出在当时难以令人置信的决定:离开美国到中国大陆工作。

        须知,陈若曦和段世尧都是台湾的留学生,那时候是海峡两岸严重对立的岁月,怎么不回资本主义的台湾,反而去投奔社会主义的中国大陆呢?

        其中的原因是段世尧非常向往回到社会主义的中国大陆。陈若曦出生于日本统治台湾时期,成长于蒋介石统治时期,从小受到的是反共教育,对中国大陆一无所知。到了美国之后,由于受段世尧的影响,陈若曦看了不少宣传大陆的书刊,当段世尧决定要从美国去中国大陆,作为妻子的陈若曦毅然决定追随他去中国大陆。

        当时不仅台湾海峡两岸隔着坚冰,而且中美两国也无外交关系。段世尧和陈若曦从美国途经欧洲,经中国驻法国大使馆联络,终于在1966年来到北京。一到北京,他们被如火如荼的“文革”狂潮惊呆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等待,段世尧和陈若曦被分配到专业并不对口的南京华东水利学院。他们将就着在南京度过了“文革”的艰难岁月。陈若曦在那一时期的最大成就,便是生下两个孩子。陈若曦说,她的第一个孩子是在1967年生的,孩子还没有生下来,还不知道是男是女,名字已经取好了。因为当时满街都是大标语“锻炼身体,保卫祖国”,丈夫姓段,就给孩子取名“段炼”。

        陈若曦讲述了她在“文革”中的故事:

        两个孩子逐渐长大,陈若曦把孩子送进幼儿园。陈若曦要上班,下午下班晚了,就托对面的邻居替她领回孩子,因为邻居的孩子也在这个幼儿园。有一回,邻居告诉她出事了,段炼喊“反标”(反动标语)。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孩子在回家的路上玩起骂人的游戏,互相骂对方是坏蛋,然后说“爸爸是坏蛋”、“妈妈是坏蛋”、“阿姨是坏蛋”,段炼忽然说了一句“???是坏蛋”。在那样的岁月,说“???是坏蛋”当然成了“反标”!所幸邻居关系很好,没有“揭发”段炼。邻居还再三叮嘱自己的孩子,千万别说出去。

        第二天,陈若曦忽然听见对面邻居的孩子在哭,就问他为什么哭?那孩子说,他也喊了“反标”。原来,段炼的“反标”事件使他也很紧张,尤其是他的父母再三关照他不能说这样的话,过度紧张的他竟然在梦里喊起“???是坏蛋”……在那些日子里,她和邻居两家都绷紧了神经,生怕再出什么事。

        陈若曦说,这样的“文革”故事,就发生在她的身边,就发生在她的家中。

        在中国大陆疯狂的“文革”岁月,陈若曦和她的丈夫实在无法待下去。回国7年之后,也就是1973年,陈若曦一家终于决定离开中国大陆。

        陈若曦成了一朵飘动的云。她从台湾飘到美国飘到中国大陆,又从中国大陆飘到香港飘到加拿大飘到美国。    

        在中国大陆的7年“文革”生活,对于陈若曦来说是刻骨铭心的。从中国大陆来到香港之后,已经停笔11年的陈若曦,1974年应《明报月刊》主编胡菊人之约,写了一篇反映中国大陆“文革”岁月的小说《尹县长》,发表在《明报月刊》上,立即在海外引起广泛的注意和高度的评价。《尹县长》成为陈若曦的成名作。从此陈若曦一发而不可收,写下了一系列反映“文革”的小说,总共有15个短篇、1部长篇,开伤痕文学之先河。

        1985年4月30日,胡耀邦在中南海会见陈若曦。胡耀邦在交谈中称赞陈若曦是一位有才华的作家,欢迎她回来参观、访问。胡耀邦说,祖国要统一,这是历史潮流,谁也阻挡不了。他邀请陈若曦女士经常回来,也欢迎台湾和海外的各界同胞回来,多走走,多看看,加深相互了解。陈若曦回忆说:“胡耀邦是个很热情、很真诚的人,讲起话来滔滔不绝。原本安排会见半个小时,但最后说了一个多钟头。”

        陈若曦这朵“飘动的云”,飘泊了半辈子,在57岁的时候决定从美国回到家乡台湾。丈夫段世尧则希望在美国养老,多年的夫妻因此分手。陈若曦说:  “我要回到台湾,理由很简单,台湾是我的家乡,我没有理由不关心。”        

        “恒远不累的旅人”——尤今

        尤今是成都首位“驻城作家”。所谓“驻城作家”,就是应成都的邀请,分别于冬夏两季,两度在成都各逗留5个星期,体验成都生活,向世界介绍成都。

        中国的作家众多,海外的作家也不胜其数,为什么成都会选择尤今作为首位“驻城作家”呢?

        尤今本名谭幼今,1950年出生于马来西亚北部的怡保镇,1958年随父母迁往新加坡。

        尤今的父亲在新加坡做建筑工程承包商,家境殷实,而父母又喜爱文学,所以尤今自幼就受到文学熏陶。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尤今向当地报纸的“学生园地”投出了平生第一篇作品《我想做个小小童话家》,一投即中。此文的发表给了她极大的鼓励,她也从此与文学创作结下深缘。

        尤今于1972年考取了新加坡南洋大学中文系,毕业时获第一名金牌奖。她在大学期间创作的短篇小说《飘》,获得新加坡“全国五大短篇小说创作比赛”第二名(第一名空缺)。

        尤今的婚姻之路一帆风顺。她的大胡子丈夫林日胜先生是一位高级工程师。夫君曾经对她许诺:“地球上,任何国家,不论在天涯、在海角,只要你想去,我都可以偕你同去。”夫君一诺千金,果真偕同尤今走遍地球上八十多个国家。尤今以清丽的笔调,描述她的旅行见闻,异国风情,尤其是世界各国的各色人等。

        正因为这样,成都看中了尤今,聘请她为首位“驻城作家”。尤今这位“旅游达人”,果然不负成都人的期望,以一个新加坡人的视角,写出了她心目中的成都。

        除了大量的游记之外,尤今还写了许多小品、小说、散文。迄今已经出版139部著作。  

        “坐云看世景”的林湄

        林湄出生于1945年,比陈若曦小7岁,比尤今大5岁。她既有像尤今那样有着雍容华贵、举止大方的风度,也有着陈若曦那样起伏跌宕、艰难曲折的人生。

        林湄原籍福建福清,出生于泉州的书香门第、华侨世家。就在她高中毕业、准备报考大学时,一位领导看中她华侨世家的背景,力劝她到农村插队当农民,以树为“典型”。天真烂漫的林湄听从了,来到福清音西公社插队落户,果真成了红色的“标兵”,人称“南方的邢燕子”(邢燕子是当时中国北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标兵)。19岁的她,在几千人的大会上谈自己下乡的体会,可谓大红大紫。林湄回忆说:“在我面前的都是鲜花,都是国家对我的期望和祝愿,好像被一条红锦带包裹着。”她也因此在1966年被保送到北京一所名牌大学。

        1966年是中国那场疯狂的“文革”风起云涌的年代。就在这一年,陈若曦从大洋彼岸的美国来到北京,而林湄也在此时此刻来到北京,虽说她们当时并不相识,但是“文革”给她们上了同样永生难忘的一课。林湄在“文革”风浪中几乎沉没,因为她被诬指为“黑标兵”,从天上重重地摔到地下,从大红大紫跌为大难大悲。这是林湄人生道路上第一次劫难。

        林湄不得不离开北京,颠沛流离于福建、广州、上海。幸好林湄有着家族的华侨背景,她得以跳出“文革”火坑。已经结婚的她,在1973年与丈夫一起从上海前往当时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下的香港,从社会主义社会“跳”入殖民地社会。

        林湄在香港的命运是不幸的。花花绿绿的香港虽然没有红卫兵的狂嚣,却充满尔虞我诈的陷阱。丈夫的离去使她蒙受了一记重锤,她遭受了人生道路上的第二次劫难。如她所言:“我是想做贤妻良母而不得,因为我丈夫不领情。他原来和我一样,也是很有理想的,到了香港这个花花世界,一下就滑到另一个极端去了。”不得已,林湄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在香港艰难度日。为了谋生,她当过金表厂工人、珠宝售货员、广告营业员,后来开始做生意。这时,她遭受了人生道路上的第三次劫难——奸商把她仅有的一点积蓄全部骗走,使她欲哭无泪。

        人生三劫,使林湄饱尝生活的辛酸。她是坚强的。每一回被命运击倒在地,她都勇敢地爬起来,又一次从零开始。这一回在百般无奈之下,一无所有的林湄拿起了手中的笔。她从小就喜爱文学,读小学时在两次作文比赛中夺魁,13岁时发表诗文。她先是到香港《经济导报》广告部工作,开始进入报界。翌年出任香港中国新闻社海外部记者,从此她在香港站稳了脚跟。

        林湄送给我一本她的人物特写选集《精神王国的求索者——文化名人采访录》,2006年由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出版。这本书,是林湄的成名作。翻开这本书,诸多文学大家的名字引起我极大的兴趣:巴金、丁玲、冰心、梁漱溟、冯友兰、俞平伯、钱鍾书、夏衍、萧乾、冯牧、杨沫、王蒙、范曾、刘海粟、陈景润……林湄能够接连采访这么多文学大家,足见她作为记者的采访功力。

        林湄说及当时的采访经历:“最难采访到的是钱鍾书先生,听说他连英国电视台记者的采访都断然拒绝了,可想而知,难度有多大。可是,他愈高贵独特,我愈想谒见。适巧遇到与他有交往、时任《文艺报》副总的吴泰昌先生,经他帮忙,我们做了不速之客。没想到,一切顺利,事后才知道,这是钱鍾书平生唯一一次接受记者的采访。”

        钱鍾书笑称林湄的采访是“瓮中捉鳖”,林湄就以《“瓮中捉鳖”记》作为钱鍾书专访的标题。在采访中,林湄问钱鍾书如何看待诺贝尔文学奖,钱鍾书反问她是否知道萧伯纳的话。钱鍾书依然保持幽默调侃的语调:“萧氏说‘诺贝尔设立奖金比他发明炸药对人类的危害更大’。当然,萧伯纳自己后来也领取这个奖的……”

        一系列文化名人专访的成功,使林湄终于走出逆境。她不仅从此成为名记者,而且坚定了自己走文学之路的想法。她开始写散文,写小说,出版了散文与小说选集《诱惑》、短篇小说集《罗经理的笑声》、长篇小说《泪洒苦行路》。

        林湄终于再婚了,丈夫是荷兰籍人。1989年林湄随丈夫移居比利时。1990年,她跟丈夫定居荷兰。这样,林湄开始了她人生的第三阶段,即从殖民地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

        丰富的经历,成为她创作上取之不尽的源泉。在荷兰,林湄专注于小说创作。她写了长篇小说《漂泊》、  《浮生外记》、  《艾琴湖》,中篇小说《不动的风车》、《逝去的秋风》,杂文集《我歌我泣》以及散文诗集《生命·爱·希望》,散文集《如果这是情》。 

        百善“笑”为先的吴玲瑶

        吴玲瑶在美国华人之中,拥有很高的知名度,因为她在美国发行量最大的华文报纸《世界日报》副刊开设个人专栏长达二十多年。她还是美国KTSF电视台“文化麻辣烫”节目的主持人,常在荧屏上露脸。

        吴玲瑶是北美作家协会创作会副会长、美国加州华文作家协会会长。然而她又常常被称作台湾作家,因为她是台湾人。

        吴玲瑶毕业于高雄师范学院英语系,在台湾文化大学西洋文学研究所获得了硕士学位,之后又到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获得语言硕士学位。如今定居在旧金山硅谷。

        吴玲瑶研究幽默,用文学的方式表达幽默,她称之为“幽默文学”。

        吴玲瑶认为,美国是一个泛幽默的国家,美国人在生活中非常重视幽默。相比较而言,中国人由于背负着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往往表现为不敢太快乐,即使有幽默,也是比较委婉含蓄的。

        吴玲瑶以为,幽默是一种人生境界,是人生智慧的闪光。她强调说,人生苦短,需要更多的欢笑来为世界添色彩,我们不要“笑里藏刀”,期待的是有启发性的“笑里藏‘道’”。

        吴玲瑶勤奋而多产,她已经出版49本著作,其中有18本在中国大陆出版了简体字版。

        (摘自《文坛风云录》,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9月版,定价:28.00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