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历史回眸
    报 纸
    杂 志
    书摘 2012年02月01日 星期三

    八十年代校园中的男生和女生

    任曙林 《 书摘 》( 2012年02月01日)

        寂静的校园

        北京171中学的校园视野很好,西向没有很高的楼,无论春夏秋冬基本可以看到落日余晖。东向虽然有树,但更东边的楼房较远,也就显得比较矮了,清晨不阴的时刻,太阳从树后升起,会在操场留下很长的树影。特别是夏天,太阳靠北,角度很大,树影会横扫整个校园。我经常为看这光影,早早来到学校,心里暖洋洋的。那时早晨开校门是有钟点的,总是会有早到的学生在学校门口等着,我就算半个老师吧,可以有特权提前进校园。校园的地面,在我的印象中是不断变化的,1979年刚进学校时,感觉操场上还有土和零星小草,后来用一种三合土的东西代替,草就不见了,但还是有柔软的感觉。再后来用一种类似沥青柏油的东西,看上去平整光滑,踩在上面不打滑,很硬,我是不喜欢。那次换地面,还弄走了几棵树,这是我最愤愤不平的。这种地面在我1987年离开学校时还在使用,2007年,我又去了一次学校,天哪!满校园都是一种橡胶状的东西,踩在上面,软软的,但那不是土地,没有了丰厚地气的滋养,人会是什么样子?

        这所学校有一座十分漂亮的教学楼。1979年我头几次到学校,曾用120相机拍过几张校园全景,多少年后放大它们,居然在楼正面的墙上发现了“红卫兵万岁”几个大白字,我分析这是座50年代的建筑。它的楼顶双坡面,有瓦,这是冬暖夏凉的保证。窗户很高,纯木质,室内一侧是淡黄色,室外侧是铁锈红,造型秀气典雅,功能到位准确,阳光透过窗帘洒满教室,人坐在里面,读书的心情油然而生。

        白天也有安静的去处,那就是自行车棚。到80年代中期,学生骑车上学已成风尚,几乎一人一辆,颇为壮观。上课后,成片的自行车一辆挤靠着一辆,简直就没有下脚的地方,我真佩服他们是怎么取车回家的。有寂静就有喧闹,下午的街头,学生的车流把活力与朝气洒向所到之处。学校的天地确实狭小单调,正如此,在拥挤与碰撞中才会有无限的活力。

        男生和女生

        在学校摄影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少年长大了,男女在一起,怎会风平浪静呢?我上初中那会儿,男女生不怎么来往,学校居然号召打破男女界限,很有一段时间这成了学校的一件工作,到现在我也不清楚动机何在。文革前实行男女分校,不清楚上学是个什么感觉,“文化大革命”破除了它,现在老师又动员男女生在一起做事情。我拍中学生,开始还可以感到这种遗风的存在,不过很微弱了,学校不用再号召打破什么,社会的发展似乎已经打破了观念上的屏障。那时男女生的接触比较坦然,有事就办事,完后都有自己的小天地,家长也不用总是担心。

        有一次在放学的路上,下雨了,男生用手挡在女生的头顶上,雨自然还是会落在女孩儿身上,可男孩儿依然一路就这样用手为那个女生遮着。那时已开始有所谓某男生与某女生好,但这个好,是名副其实的好,一起做作业,有事情互相帮助,到对方家里做客是个极限,多数不背着家长。放学回家的路上单独两人的情况不常见,好,就算可以,但拋弃哥们儿是不行的。有一次在教室就俩人,自然是男女生各一人,他们都在教室的最后一排做作业,两人之间隔着两排桌椅。我进屋后,只能听见夕阳移动的声响,他们是那么专注地在看书写字,似乎别的什么都不存在。但我可以强烈感到波与场的存在,对方的每一次心思念头都是可以互相感觉到的。我觉得我是个不应该出现的第三者,拍下他们后,我悄悄地走了。

        有个很有意思的情况。你学习成绩好,你和女生好就没人说你,甚至还维护你们,如果学习不怎么样,似乎就是交朋友影响学习了。我认识一对学习尖子,两人不错,好像家长也有所默许,他们可以在学校公开往来,一切天经地义,就连老师也不好说什么。记不清是八几年了,学校开始号召“五讲四美”。其实开始是“五讲五美”,还有一条“仪表美”,这五美写在大标语上,横挂在学校门口,没多久标语还在,五美剩四美了。我问过校长,为什么取消“仪表美”,校长说上级领导怕学生讲究穿戴,影响学习。我明白了,说白了不就是女生穿得漂亮了,怕“搞对象”的多起来,这是什么逻辑呀!后来的推广校服,证实了这一点,怎么难看怎么做,不分男女,特别是女生的,宽松肥大,生怕什么魔鬼显露出来。

        那几年,许多中学还是社会上最后一块净土,还可以保持相对的独立性。特别是80年代初期,学校还可以组织不少课外活动,在寒暑假里,一定有不少兴趣小组在活动,而不是什么学习。补课有,那一定是期末考试不及格,老师花一小段时间,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争取补考及格。而那些兴趣小组,课外活动恰恰给学生们自由接触创造了良好且真实的土壤。相互吸引有什么不好,探求未知的世界,本来就是人生的一大使命。既然是一条必走的路,何不让它健康成长。那时有些老师就主动组织男女生在一起做事情,鼓励他们互相帮助,这期间生发出那许多小情意,细细品尝是一种文明的进步。当然也有裁判过严的事情,一个高一的女生在一次集体春游时,总跟一个男生在一起,后来被学校团支部评为不合格团员。我认为太过分了,团支部书记我很熟,找到她,义正言辞了一番。她最后说找个机会给她摘掉这个帽子。这是我几年学校生涯,唯一的一次干涉了他们的内政。

        我总认为,男女相悦是基本人权,重要的是要享受细膩的过程,而中学恰恰提供了这样的时间与空间,是十分难得的宝贵时光。妙峰山顶提示我的就是这种过程,事物达到高潮就要结束,谁愿意生命早旱完结呢,现在不少中学生一步到位,基本省略了过程,自诩为现代时尚,其实是一种生命的透支,是退化的表现。那时的中学生喜欢写诗,现在社会上的诗人都难寻了。80年代的中学生不能复制,他们只能是那个时代的产物。曾经有人让我再拍一下现在的中学生,说是对比才有意思,我认为毫无意义。不同时代的对比,既无可能,也无价值。我们只能解决当下的问题,艺术重要的是独特的感受,而非寻找共同的规律。

        有不少人说我专拍好看的女孩,还真不是这样。如果我把注意力放在这上面,《中学生》一定是另外的样子。那时的中学生好看,是因为她们脸上真有纯真烂漫,她们内心总还相信着什么,那时的恋爱是真恋爱啊。说句糙话,男不像男女不像女,加在一起肯定不好看。罗丹说真正的女性美很短,就是告诉我们过程的重要,并非真只有几个月。换一个角度看,如果没有男生们的状态,缺失了另一半的呵护与辉映,那时的女生也不会如此美丽。

        (摘自《八十年代中学生》,新星出版社2011年10月版,定价:38.00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