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怕痒、发烧还出汗;树会走动,二百多年走了七十多米。大千世界,真是无奇不有——
植物竟然也怕痒
人怕痒,这是很正常的现象。然而,奇怪的是有的植物竟然也怕痒。
紫薇,属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3~7米,紫薇树是我国珍贵的环境保护植物。由于花期时间从6月到9月,所以人们又称之为“百日红”;只要轻轻一动树皮,紫薇树树枝就会颤抖不止,所以又叫“痒痒树”。
紫薇主要分布在亚洲南部及澳洲北部,我国的华东、华中、华南及西南地区也有大量的分布。北方人叫紫薇树为“猴刺脱”,是说树身太滑,猴子都爬不上去。年轻的紫薇树干,年年生表皮,可又年年自行脱落,表皮脱落以后,树干就显得新鲜而光滑。而老年的紫薇树,树身就不再生表皮了,莹滑光洁。等紫薇树长大以后,树干外皮都已经脱落了,光滑无皮。如果人们轻轻抚摸一下,立即会枝摇叶动,浑身颤抖,树的顶端枝梢马上会左右摆动甚至摇动起来,并且还可能会发出微弱的“咯咯”响动声。这是它“怕痒”的一种全身反应,实在是令人称奇。
例如,在我国云南的西双版纳的密林中就有这样的树,人们称它为“痒痒树”。它高约3~6米,直径最大的也不过碗口粗,树皮褐色光滑,花呈淡红紫色或白色,花瓣边缘皱缩,果实为隐果。这种树看上去与普通树没什么区别,但却有一个奇异之处,当人们用手抚摸或抓挠树皮时,树的顶端枝梢就会左右摆动起来,就好像怕痒难忍似的。再比如,在湖南省石门县的焦山村也长有两棵怕痒的树,树高约7米,树围约两尺,树皮很薄呈淡白色,树干光滑而且坚硬,枝繁叶茂,好像一把撑开的伞。就算在没有风的情况下,用手指在树干上轻轻抓挠几下,树枝就会摆动起来,就像是被大风吹动了似的。
可紫薇或者说痒痒树为什么会怕“痒”呢,又为什么浑身颤抖呢,而这种反应是如何传导的呢?这些有趣的问题都引起了许多植物学家的兴趣,人们正在探索它的秘密。
有人认为,这是因为这种树能对外来的刺激产生反应,并能将这种反应迅速地传递到树梢而引起枝条的摆动。也有人认为这是由于植物本身生物电的作用;也有人认为是紫薇树身光滑,枝条很柔软,所以稍一接触就会全身摇晃;也有人认为是紫薇树的木质比较坚硬,最大的特点是枝干的根部和梢部差不多粗细,也就是说,紫薇树的上部比一般的树要重些,也就决定它容易摇晃,当我们用手指挠它的枝干时,摩擦引起的震动很容易通过坚硬的木质传导到枝干的更多部位,于是就容易引起摆动。
会“走”路的树
河北省隆化县发现了一株会“走”路的树,据考证至今已“行走”了二百余年,移动了77.2米。
据新华社消息,这株被当地人称为“双龙神树”的古树,是在该县山湾乡小扎扒沟村发现的。据这个村72岁高龄的刘宝发老人讲,他很小的时候,他的爷爷就告诉他,这棵树原来生长在南山窑沟门坎边上。有一年村里发大水,山崩地裂。洪水冲走了好多的房屋:这棵树也被洪水冲到了沟膛。非常巧合的是,这棵树正好挂在了沟边一堆万年蒿上。而由于淤泥埋住了根须,这棵树又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从那以后,便沟南沟北地爬着长,后边的根烂了,前面又长出了新根,这样一年一年移动地生长至少已有二百余年。村里的一些人比较好奇,他们动手丈量了一下,200年来这棵树爬行了约77.2米。现在,这棵树一树双身,表面看起来像似两棵树,实际上是一棵树。
记者因此采访了一位林业农艺师。农艺师说:“这株奇树名叫旱柳,生命力非常的强。由于树身在生长过程中前端在重力的作用下下垂,着地后生根,其背部又生长出枝条,继续往前生长,原树干则逐渐腐烂消失。因不断得到更新,出现了腐生现象,在植物趋光趋水性的作用下,始终围绕水和光照充足的河沟转来转去。正因为如此,这棵树才能不断地向前‘走’。”
这真是一个奇迹。
植物也会发高烧和出汗
植物与人一样,也会发烧,而且也是一种病症的表现。
科学家发现,植物也会“发烧”的。1999年,有位比利时科学家发现,植物在受到病毒感染时,叶子等部位的温度就会升高,出现和人类发烧相似的症状。更有趣的是,植物的发烧和人类一样,通常也表明它得了某种病。据测量,一般农作物的温度只是比周围的气温高2℃~3℃,要是高于这个数字,就表明植物已经不正常了。不过,美国植物学家的研究发现,人与植物发烧的情况有所不同:病树往往早上发烧的温度较高,而人则常常是晚间发烧厉害,清晨的热度比较低些。
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植物发烧的呢?经过科学家的仔细观察后发现,大体说来,植物发烧的原因由以下两方面造成的:一个原因是病虫害引起的,植物的病虫害往往先损害根部,这就影响根对营养的吸收,而营养不足可以导致发烧。检测表明,有病虫害的植物叶子比正常的植物叶子的温度要高3℃~5℃;另一个原因是干旱,假如植物因长时间缺水而“渴”得厉害的话,它也会发起烧来。
研究人员还发现,有些植物还会根据生存需要而自动发烧。例如,有一种叫“巫百合”的热带作物,它的皮层在某个特定时间就会升高热度,目的是为了让本身可以发出恶臭以招引来食腐肉的昆虫帮助自己传宗接代。另外,在欧洲的阿尔卑斯山,还有一种会发热的植物。每当种子成熟快要散落的时候,它就会不断地放出热量,使得周围的积雪融化,以便能让种子直接落到地面上,可以为种子的萌发和生长创造有利的条件。
然而,让人更加好奇的是,植物不仅会发烧,还会“出汗”。
在夏日的早晨,我们会在许多植物的叶子上看到流出的滴滴水珠,如光芒四射的珍珠一般。很多人都以为这些水滴是露水,其实,这不仅仅是露水,还有植物的“汗水”。
原来,在植物叶片的尖端或边缘有一种叫做水孔的小孔。水孔和植物体内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导管相连通,植物体内的水分就可以通过水孔不断地排出体外。平时,当气温比较高、气候比较干燥的时候,从水孔排出的水分,一下子便蒸发消失了,所以我们看不到积聚在叶尖的水珠。然而,一旦气温很高而湿度又很大的时候,高温就会使根的吸收作用变得十分旺盛,而湿度大又抑制了水分从气孔中的蒸发。这样,水分进去的多而出来的少,植物体内的水分就会过多,于是,水分就直接从水孔中流了出来。在植物生理学上,这种现象被称为“吐水”。除此之外,植物还有一种排水腺,叫它“汗腺”也可以,这里也是排放植物体内多余水分的渠道。
吐水现象在夏天的清晨最容易看到。因为白天的高温,使植物根部的吸水作用变得非常旺盛,而夜间蒸腾作用减弱,湿度又比较大。这种现象常常发生在稻、麦、玉米等禾谷类植物上,柳树、榆树上也有这类现象发生。芋艿(俗称芋头)、金莲花、马铃薯和番茄等植物的吐水现象也很显著。比如,芋艿在吐水最旺盛的时候,每分钟可以掉下一百九十多滴水珠,一个晚上可以流出10毫升至100毫升的水。
如果说植物的发烧通常是一种病理现象的话,那植物出汗却是一种生理现象,是为了保持植物体内的水分平衡,使植物能正常生长。植物的这些现象引起了植物学家的极大兴趣,目前还在进一步的研究中。
(摘自《可怕的现象》,金城出版社2011年8月版,定价:32.8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