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历史回眸
    报 纸
    杂 志
    书摘 2011年11月01日 星期二

    新中国篮球的历程

    赵 瑜 《 书摘 》( 2011年11月01日)

        潮起潮落,时代更迭,战争年代过去了。

        又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于东方世界。要问社会主义中国该是啥样子。谁也没见过,谁也没搞过,谁也说不好。经过政治协商,产生《共同纲领》,也载入了“提倡国民体育”这一条,而更详尽的方针大略和措施计划,仍然说不清。    

        刚刚登上历史舞台的共产党人,只能把苏联的成功当做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楷模。要问将来是啥样?苏联啥样咱啥样!另一个特点就是,国民党政府有什么,我们就有什么,例如各大部委和省市县政权的设立等,均变数不大。此乃历史惯性,也很自然,历朝历代的更迭,都无法独创国家政体,都会有延续性。

        一句“苏联啥样咱啥样”,加一句“前头有啥咱有啥”,也就构成了新中国的国体架子。但是,具体到体育战线,便有些怪异。苏联的体育管理系统庞大而又健全,咱们一时学不来,而原先的国民政府却没有设置统管全国体育的行政部委,于是我们也暂时没有。原先的国民政府也是全国体育事业的支持者和倡导者,同时重视在教育部当中推行“体育试验区计划”,但并不包办全国体育。国际国内的体育赛事,均由民间的“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主办。

        从1949年10月起,中央政府对全国体育事业,是委托共产主义青年团来实施管理的。从团中央到各级团组织设立军事体育部,到了基层团支部设立军体委员。可以说,建国之初的国家体育要由团中央书记冯文彬同志主管。而同时成立于1949年10月的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实际上就是对国民党时期“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的改组和重建。属于群众团体,由朱德出任名誉主席,并不是体育行政机构。

        这就说到篮球了。

        在我读过的各种官方体育史料中,都贬低了民国时期的体育发展状况,却唯独对篮球予以好评。如1984年出版了《中国当代体育》一书,公开承认“旧中国的篮球运动与其他项目相比,水平是比较高的。曾经获得过远东运动会的冠军。上海、北平、天津等地都具有一定水平的篮球队”,读者们已经知道,红色根据地的篮球发展,同样非同小可。篮球运动的确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共产党人打下了江山,大喜大庆,当然不会忘记篮球。此前不久,即1949年8月,曾由共青团组织了一支解放区学生篮球队,远赴匈牙利,参加了第二届世界青年节和第十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影响不大。现在建国了,搞他几场好球赛一赛,理应成为喜庆活动之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苏联老大哥同样热爱篮球运动,完全可以请来“碰一碰”嘛!当年的老八路战斗队,就是和强队“碰”出来的哟。

        老帅们只知苏联篮球很强,并不知强到什么程度。谁也没有料到,苏联男子篮球队的到来,却给建国之初的喜庆气氛蒙添了一层阴影,把人搞得老大不痛快。

        1950年12月,苏联国家队应邀来到北京。那时,红色中国的外交大业尚未拓展,体育方面的国际交流也很稀少。这次中苏交锋,已被确认为新中国接待的第一个外国体育代表团,因而成为中国当代篮球对外活动最早的揭幕战。

        当时,北京和广东等大部分地区都不具备正规篮球馆。中苏比赛姑且放在先农坛足球场上进行。另一说法是“在东长安街体育场搭了一个能容纳两千多观众的看台”,不知哪一说法更确切。中国方面对这场比赛非常重视,调集了军队和地方的篮球高手组成了京联、学联、体联三支联队,除了个头儿偏低之外,看上去阵容也还整齐。主席台上规格极高,有朱德、贺龙和陈毅等领导人隆重出席。

        比赛开始。天哪,苏联队的第一个动作就让人震惊不已。谁能想到,苏联前锋得球之后,不是进攻,而是向着我方篮筐奔来,这小子竟然先替我方轻松投入一球,让中国队首开纪录。真让人说不清楚,这一反常举动,究竟是洋派的礼貌示好呢,还是一种轻蔑示威?

        有文章说了,“在主席台上观看比赛的朱老总、贺老总和陈老总如坐针毡”。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我方投篮,这很无聊,中国人很难接受这种不明不白的奇怪礼物。

        如果这一场比赛确是当代中国最早的篮球在华对外交流活动,那就意味着,我国篮球在北京国际比赛中的第一次得分,第一颗入球,第一个“2分”,是外国人给我们投入的,这成何体统?

        空前绝后,匪夷所思。

        那场球,我们是输定了。此后,苏联队前往中国各地,与我方多支球队总共进行了33场比赛。可叹人家一场也没让咱,一律以高比分、大分差夺得全胜。

        看了这个小故事,你可能就会想:组织起来,提高水平再和他们干!是的,当我们今日呼唤体育体制改革的时候,不能否认“举国体育体制”的形成,在当年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竞技体育如果不搞官办,仅仅依靠共青团的倡导,实难尽快崛起。

        再讲一个关于女子篮球的小故事。法国与红色中国建交比较早。为了彰显我国妇女解放运动,中国女篮首次前往法国访问。读者会想,中国女篮在国际上没啥名气,水平也不算高,可能备受冷落吧?错了,谁也没有想到,中国女篮在法国各大城市预设的比赛,所有预售球票一抢而空,悉数卖光,居然创造了当时法国的一项票房纪录,舆论哗然,媒体踊跃,这就怪了。起初我们还很高兴,仔细一问才明白,原来法国观众的超常热情,并非前来观赏我们比赛的技艺,而是要看一看,裹着小脚的中国女子是怎样打篮球并进行比赛的!于是我们从高兴跌入忧伤,痛心疾首。

        是啊,一个大国,一国政府,再不主抓体育怎么得了?

        苏联男子篮球队一走,中国方面马上采取了一系列提高篮球水平的措施,推动地方和军队普遍开展篮球活动。1951年,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解放军总政治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动员参加1951年全国篮排球比赛大会的通知》,要求在分区预赛和决赛过程中,迅速建立经常性的篮排球基层组织,声势浩大。北京、广东等省市首先积极响应,东莞华青男篮也是在这样一个时期登上了省城篮球赛坛,名声大噪,创造了自身历史的辉煌。一支县级篮球队,居然敢在广州大摆擂台,赢取全部强队,全广东几乎无人能敌。于是,华青主力队员纷纷被部队抢征入伍,承诺一穿军装就给你一个排长当当……

        苏联队回国仅仅数月,即1951年5月,我们的第一次全国篮排球大会就拉开了战幕。篮球,成为全国第一个体育单项比赛项目,并与国民政府时期的篮球运动对接起来。篮球场上,又一次消解了尖锐对立中的阶级矛盾,只要你篮球打得好,即可成为革命阵营中的一员,而且待遇极高。篮球,就有这个功能。

        这次全国篮球比赛,有华北、华南、华东、华中、西南、西北六大行政区各派男女两队,解放军和火车头体协各派男女两队,8男8女共有16支强队出席大会。意在广招贤才,选拔组建真正的国家代表队。大赛开幕,风雷滚滚,各路豪雄,竞显身手,谁敢说我中华无人?最终,由华东区双双取得男女冠军。

        中国国家队和全军“八一队”就这样成立起来。身在清华大学的篮坛宿将牟作云教授,曾代表中国男篮征战过柏林奥运会,此刻精神大振,也不教书了,应邀担任了国家队首任主教练,曾经威震津门的“华南五虎”之一唐宝堃参军入伍,出任“八一队”首任主教练。唐先生一穿军装,其待遇何止是个排级。

        百战百胜的解放军高级将领们,而今下了决心,非把中国篮球搞上去不可。故有贺龙元帅名言传世:三大球不翻身,我死不瞑目!

        1952年冬,毛泽东再次发表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细比十年前为延安《解放日报》的题词,“开展”改为“发展”,气势上来了,因为“开展”只能指“活动”而言,“发展”则指“事业”而言,活动乃区域性,事业乃国家性,能一样吗?“提高”改为“增强”,针对性更鲜明,也更精准,其余不动。只改动了三个字,感召力大增。要说毛泽东的文字功夫,真是厉害。此后,有荣高棠、马叙伦等人明确向中央建议,由贺龙出山主抓全国体育,效法苏联“体育运动事务委员会”模式,由共青团、教育部、解放军,配合政务院共同筹建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在筹建过程中,贺龙元帅又明确提出,“为了保证体育运动的开展,必须迅速建立和健全各级体委”,并形成了一份《关于加强人民体育运动工作的报告》。可以说,由贺龙主抓的这份报告,全面拉开了举国体育体制的序幕,是一部极端重要的历史文献。毛泽东亲自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充分讨论了这份报告并作出较长批示。1954年2月,由周恩来总理主持的政务院第205次政务会议,正式批准了这一报告。

        此后,县以上各级体育运动委员会在全国相继成立,成为各级政府主管体育的职能部门,构成了“思想一盘棋,组织一条龙,训练一贯制”的举国体育体制,与计划经济成龙配套。

        这是一次历史性的大转折。

        贺龙元帅身为副总理,直接担任国家体委主任,由蔡廷锴、蔡树藩、卢汉、黄琪翔、荣高棠担任副主任。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荣高棠、军体部长黄中,担任正、副秘书长;原八路军120师“战斗篮球队”和边区篮球冠军“东北干部队”的张非垢、张之槐、栗树彬、张联华、黄烈、韩复东、朱德宝、王廷弼等主将,调入国家体委重要岗位工作;贺龙老部下钟师统筹建北京体育学院并担任主要领导。还有从西南和中南局调来的优秀体育干部李梦华、陈先等人,他们在告别战争之后,转向体育战线,共同构建了国家体委系统半军事化的独有特色。

        在这个革命化大家庭组建之初,阶级斗争色彩尚不浓烈,人才尚能迅速集中。当时,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主席马叙伦先生有一个讲话说得好,他说:“我们务必清除门户之见、宗派思想,不分地区、不分信仰、不分性别,完全团结在一起,新干部要和老干部团结,本地干部要和外来干部团结,学校干部要和社教干部团结,大家都要取长补短,自助助人,把团结问题提高到政治高度来认识。在方向上、作风上,大家要团结得像一个人一样,才能把体育工作做得更好。”你看,许多优秀运动员和教练员原先并不一定都是革命队伍中的成员,家庭出身亦很复杂。如中国第一个世界冠军容国团来自香港,举重名将黄强辉来自印尼,还有著名乒乓球教练傅其芳、梁焯辉,民国时代的著名体育家马约翰、吴蕴瑞、张汇兰、徐英超、马启伟、袁敦礼,田径夏翔,体操宋子玉,武术郑怀贤,运动医学曲绵域等前辈,都能受到应有尊重,成为中国某一体育学科带头人,运气好些还能在中华体育总会出任副主席等职。

        集体项目篮球,群众欢迎,事关重大,共产党人更是有才必用,不拘一格。中国篮球先驱董守义先生,曾是民国时代的国际奥委会委员,“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总干事,而在1949年以后,仍可当选为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副主席,并任国家体委运动司副司长,于1952年领衔中国体育代表团总教练,参加在芬兰举行的第十五届奥运会。尤为引入瞩目的是,第一任中国篮球协会主席,也由董守义先生担任,颇受社会各界好评。而中国篮协也是各个运动项目中第一个全国性的协会,其他协会的成立均比篮协晚两三年。当时,国际体坛上曾经传闻说,“国民党时代的奥委会委员董守义,早就死在共产党的集中营里了”,董先生笑而回应:“我这不是好好的吗?”

        这一切,使所有热爱中国体育的同胞们,看到了无限希望。阶级斗争熄灭论,实在是个好东西。

        组织起来,集中团结,人财两旺,时局立变。接下来,国家体委在1953年、1954年和1955年,连续三年举办了大规模的全国篮球联赛,赛场面貌焕然一新。1956年改为举办全国篮球锦标赛,战况升级,同年开创了甲级联赛和乙级联赛,并于次年增加了丙级联赛和少年篮球锦标赛。到了1958年,全国正式确立了甲、乙、丙三级联赛制,篮球在中国遍地开花,技战术水平明显提高。史载1958年,全国顶级篮球队男女各12支,角逐甲级联赛,代表着我国篮球一流水平;乙级联赛有男队12支、女队11支,代表着我国篮球后备军团;丙级联赛代表着我国篮球的基础力量,方阵无比浩大,竟有男队102支、女队90支,同时交锋于大江南北。

        与此同时,各省市、自治区每年都组织省、地、县三级篮球地方联赛,各大产业及行业系统如火车头、煤炭、石油、电力、钢铁、化工、商贸、轻工等,也无不踊跃,每年都要自行举办业内篮球比赛,逐渐在全国形成了大搞篮球活动的风气与传统,以致篮球人才层出不穷。许多民间高手入选省市专业队,名噪一时。榜样的力量,影响深远,其中突出一例,就是上海码头工人刘二柱,他一级一级打上来,一直打进了国家队,成为著名国手,令人惊羡。

        在全国农村广阔的土地上,普遍建起了简易的篮球场,篮球运动在全中国得到了一次巨大的普及。举例安徽省巢县,一个炯黄区就成立了39支男女篮球队。据1956年统计,在11个省54个县当中,计有篮球队1423个,仅辽宁金县就有男女篮球队212个。各式各样的篮球比赛此起彼伏,风起云涌,蔚为壮观。这对于积贫积弱的中华民族来说,真是一桩大好事。有正式报告表明,“50年代,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参加篮球运动人数最多的国家”,真是不得了。

        国、省两级专业训练体制也确立起来了。待到1959年,国家一队、二队男女齐全,各省市专业队加上各行业半专业队,男女篮队伍少说各在百支以上。再看全国省、地、县三级少年体校,那就更多了。

        篮球普及以后,为国争光成为国家体委系统当务之急。仅1957年一年当中,国、省两级男女篮就投身于国际比赛13次,总共打到127场比赛,这可不是个小数字。中国篮球的整体水平有了明显提升。一开始,我们主要是向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学习先进技术。中国最早的篮球外援教练就是上世纪50年代中期引进而来的。1955年和1956年,国家体委聘请了两名苏联篮球教练,全面指导国家队的训练和比赛。中国篮球也果然提快了速度,增升了高度,加强了防守,确立了“积极、主动、快速”的作战思想。国家体委相继于1956年和1957年召开篮球教练员座谈会,在“积极、主动、快速”基础上,又增加了“灵活、准确”两个词组,总共10个字5个词,高度概括了中国体坛对竞技篮球运动的目标追求,逐步形成了我国自己的特长与风格。

        此事放在今天,就改称“中国篮球技战术高峰论坛”了。

        而在当时,篮球技战术论坛却渐渐浸淫了政治色彩,渐渐弥漫了阶级斗争的火药味。但不管怎样,中国篮球水平总算有了一个历史性的突破。从1953年到1957年,5年之间,中国篮球总共进行了283场国际比赛,其中勇夺胜利163场,打平7场,输掉113场,战绩不俗。此后,贺龙老总的脸上又添笑意,中国男篮开始战胜一些强队,苏联的俄罗斯队输了,强大的南斯拉夫队也输了。女篮则在1957年国际青年友谊运动会上,打赢了不少社会主义国家队,名列民主德国、朝鲜和罗马尼亚之前,获得第四名。在1958年“大跃进运动”的滚滚热浪中,篮球健儿更加拼命。这一年,中国派出国家一队、二队和八一队,分别访问了阿联酋、瑞士、法国和苏联等国家。回来一统计,3支队伍共战38场,取得了胜30场、平3场的好成绩,只输掉5场比赛。

        1959年再接再厉,中国篮球出现高峰期。国家男篮以73︰70战胜了世界强队匈牙利,以86︰77战胜了世界锦标赛第四名保加利亚,又以82︰64战胜了欧洲冠军捷克斯洛伐克。这时,中国篮球的三大特长日渐突出:快攻、中远投篮和紧逼防守发挥充分,全队配合默契,对付强壮的高大中锋已非难题;女队表现亦极出色,她们两次与欧洲冠军保加利亚打成平局而轻取匈牙利,青年打青年还赢了苏联。更可喜的是,继民国篮球之后,又一个诞生明星的时代已经到来。男篮钱澄海、杨伯镛,女篮杨洁、周懿娴、李少芬、李世华、王霞飞,杰出教练陈文彬、张子沛、余邦基,他们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开创了一代新风。当时,在中国影响最大的一部体育电影,就是由谢晋导演的故事片《女篮五号》。

        时间进入1960年后,中国篮球受到“困难时期”摧残。篮球队员人数大减,伤病情况也很严重。

        苦熬三载,情景好转。中国男女篮于1963年出征第一届新兴力量运动会,双双做到了一场不败,平均每场达到107分,投篮命中率接近57%,男女共同夺得冠军。当地媒体盛赞“积极+速度+灵巧:中国人”。同年,女篮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总结一下,中国竞技运动成绩的超前发展迅速提高,得益于组织形式的高度政治化和军事化,得益于经济力量的高度集中使用。上世纪60年代中期出现一个高峰,又得益于全国纠正大跃进的“左倾”冒进错误,得益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在普及群众体育方面,也实事求是地提出了“业余、自愿、小型、多样、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新原则,反对贪大求洋,反对盲目冒进和行政命令的做法。从而摆正了体育与经济的关系,摆正了普及与提高的关系,也摆正了体育制度与那个时代的关系。

        (摘自《篮球的秘密:从东莞到全国》,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年4月版,定价:29.00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