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难以承受的生活成本,他们内心有困惑及焦虑,他们给15位成功人士写信。这些成功人士用犀利或和蔼,或清晰或睿智的语言都一一给予回复。
大学生信
迷失在天平之前
潘石屹老师
您好!
不知道您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当您为一个目标奋斗了很多年,成功地实现了您的梦想之后,您发现有些人根本不需要付出任何的努力,只要依靠生来就有的资源,比如地缘优势,比如父辈的资本积累,就轻而易举地完成了您花费数年才能完成的事情,这让您觉得所作的努力完全没有任何的价值。
我的生活中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我是一个浙江的学生,刚到上海上大学的时候很受刺激,同样的学校,上海籍的同学可以轻轻松松地被录取,而我在浙江却要和几十万人拼得你死我活,当我最终来到这里的时候,发现我的这些努力在这个城市里根本没有那么大的价值,只是我自己把它放大了而已。
在大学里,我们看到那些每天晚上拼命苦读的人和成天游手好闲的人,但是他们最后的收获很可能与他们的努力成反比。我所在的学院不是那么好,很多人在大一时没日没夜地读书就为了获得高成绩争取转系,但大二的时候我们却发现,几个平日里痴迷电脑游戏的同学,一样也出现在了转系名单上,听说是因为他们“为学校发展做出了贡献”。
我学的是社会学和法学,所以我很了解这个社会的运作方式,我知道它存在的合理性,但是当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我身边的时候,我还是不禁想问,我们的努力真的有价值吗?我们要花一生时间去努力获得的社会地位、财富,很多人一出生就已经拥有了,当我们无比珍惜这一切的时候,他们早已经在这个基础上获得了更大的成就。
我知道不该作这样无谓的抱怨,我也知道不公平才是这个社会的本质所在,我能够容忍起点不同,人生而不平等是必然的,无论我多么努力,无论我多么上进,但是我无法接受我们这一生都处在这种不平等之中。
其实,我已经是相对幸运的一个,我出生在宁波的一个相对不错的家庭中,不算富裕但衣食无忧,可以让我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相对于很多中部和西部的同学,家境不好的同学,我已经因为自己的出身享受了很多他们享受不到的东西。
但是当我看到社会上很多的“富二代”们,他们占有着无比丰厚的资源从来没有为这个社会造福,却可以得到我们得不到的各种机会时,我不平,社会是不公平的!我读法律就是想用自己的力量去追寻这个社会中公平与正义的存在可能。但很怕有一天我会发现,有人一样可以无视法律的存在,无视社会正义的存在,以他们的力量为所欲为,而我无力改变。
我相信我的人生会一直勇毅而向上,我也不会因为这样的社会现实而放弃追求梦想,放弃上进,放弃做一个高尚的人,但或许我会一直都想不明白这个问题,或许我会动摇,或许有一天我也会理所当然地享受不公平,而忘记曾经的这些苦闷。
作为处于社会金字塔尖的前辈,您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的伟大过程,相信这样的事情您也一样遇到过,很想知道,您是怎么看待这些事情的?
如果您的朋友想把自己的子女安排在您的手下,您会接受吗?对于您的子女,您会怎样向他们解释这样的事情呢?
望赐教。
桂思聪 华东政法大学
回信
亲爱的桂思聪同学:
你好!
看完你的来信,感触颇多。首先要说我非常理解你的想法,在信中你先提出了你的观点:很多人奋斗一生获得的东西,另外一些人生来就拥有。然后你在信中还列举了一些发生在你身边的实例。我想有这样的想法和疑问的年轻人一定不只你一个。
要走出这种想法的困扰,我想应该先搞清楚我们为什么奋斗。我们奋斗的过程就是我们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得到能力的提高、解决问题的思想和办法,培养了我们勤奋、诚实、责任感、团结合作等美德,同时也会发现我们的不足,并及时改正。如果没经历这些,那可能就错失了人生最宝贵的财富——精神的成长和进步。那些表面的物质层面的成就,只是一个训练的过程。
这就像考试,考试前你是不知道题目和答案的,通过考试发现自己的不足,成为自己进步和成长的机会,而如果在考试前老师把答案告诉了你,那考试还有什么意义呢?
如果我们只从物质层面,从名和利的角度去看,世界是不公平的。有人天生就拥有比别人多的优势和资源,比如美貌、家世、地位等,这是客观存在的,但如果局限在这个层面看待自己的人生,那就会给自己带来负面的压力。俗话说的“人比人气死人”,就是指仅从物质层面去看问题,只能让我们产生嫉妒、仇恨,消耗我们的快乐、智慧和奋斗的力量,最终让自己毫无收获。
你的问题也让我想到了我的童年。我出生在西北贫困地区一个最贫困的村子里,我们家是这个村子里最贫困的一户,而且成分不好,妈妈因病瘫痪,我曾经因为没有铅笔而被老师“请”出课堂。那时村子里小孩子打闹起来,总会有调皮的孩子指着我骂:你是“反革命”!我在山坡上放牛时看到远处有火车穿过山洞就不见了,就想山洞那边是什么样呢?这样的童年按照物质标准来看,一定会被认为是不幸的,但恰恰相反,我觉得童年是愉快的,因为我的家庭非常团结,爸爸很乐观,妈妈很善良。在最困难的情况下家里仍坚持让我们读书,当时村里的人都不理解,这样穷的一家人还让孩子读什么书呢?时至今日,我一直坚信,正是童年的艰苦给了我巨大的财富,让我在内心里有敬畏、有力量。
要相信,所有的困难都是考验,而历经考验的人才能真正收获人生的果实。从来不用接受任何考验的人生,其价值远没有历经考验的人生更有分量,更有意义。
如今你们这一代的年轻人,掌握的知识是我们年轻时候的几倍、几十倍,如果只关心一些表面的、物质的东西,这就像精神的翅膀上缀满了看上去很美的装饰品,有金银,有钻石,这些装饰品沉重得让本该高飞的你们不能高飞,只能落到尘世的土地上到处觅食。
相信命运给我们安排的每一个困难和考验的背后都有着独特的智慧,愿你能明察!
礼!
潘石屹
大学生信
面对中国产业链的“非常6+1”,当代大学生何去何从?
尊敬的金志国先生:
您好!
我是上海交通大学一名大二的学生。从2008年入学以来到现在,感觉真是时光飞逝,好像刚刚报到完,转眼就快大三了,最近看着校园内一群群穿着学士服的学长学姐,感到自己离这一天也不会太遥远了。于是我开始思考自己大四毕业了以后将何去何从,是考研、读博?还是出国深造?但想来想去我觉得无论选择哪一条路,将来都要面对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是就业。
如今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了一个很严峻的社会问题,很多大学生毕业即失业,有的人甚至把考研当做了找不到工作之后的被迫选择。而即使是找到了工作的毕业生,也有很大一部分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干着与专业无关的工作,拿着微薄的薪水,过着入不敷出的生活,境况极其窘迫。每每看到这些内容的新闻,我总是感到很迷茫,为自己的前途感到担忧。
我曾经拜读过经济学家郎咸平教授的一篇文章,他指出,当今的国际竞争已经不是企业的竞争抑或是产品的竞争,而是进入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新的产业链竞争市场,而中国在这个没有硝烟的产业链竞争市场上处于极大的劣势。打个比方来说,我们制造一个芭比娃娃,污染了中国的环境、利用了中国的资源以及劳动力,最后制造出的价值1美元的芭比娃娃,在美国的售价是9.99美元。这中间多出来的9美元为产业链的其他六大环节即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所创造。而不幸的是,整条产业链里面最有价值、最能够创造出盈余的这六个环节,几乎都不是为我们中国企业所控制的。少数中国企业意识到了,继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可悲的是,大多数中国企业和中国企业家还没有觉醒,还在附加值最低的制造环节中苦苦挣扎。
可以说,正是中国的产业结构本身,构成了大学生失业问题的源头,而并不是大家所认为的学生不用功或者是专业不对口。今天中国的产业结构,是一个以“一”为主而不是一个以“六”为主的产业结构,而大学生恰恰是在这六大“软环节”当中才能学有所用,才能替国家创造出更多的财富。因此如今的中国产业结构不足以支持中国这些毕业的大学生,这或许就是大学生找工作难的主要原因。于是,很多大学生毕业之后不得不考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又失业了,再考博士生,但是博士生毕业后要做本科生的事,确确实实是极大的人才浪费。
但话说回来,虽然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根源不在于学生不用功或者是专业不对口,但并不是与他们就毫无关系。就算中国现在产业结构改变了,一个不学无术、荒废青春,在大学里混日子的学生也必然无法在六大“软环节”中发挥作用。
我相信,我要做的,就是在那六大“软环节”中体现我的价值;我渴望抓住一切去探寻生命的意义,找到属于自己的未来!
如今的我,已不再是大一刚进校时的毛头小孩,经过了一年多的成长,我已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以及世界观,遇到事情不会再随波逐流,而是更喜欢独立思考,力争透过现象去看事情的本质。我认为,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要想在六大“软环节”中发光发热,必须具备各种各样的能力,而不仅仅是从小到大都被强调的学习能力。在经过了大一上半学期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之后,我尝试去参与各种各样的学生工作,参加志愿者活动并在其中成长了不少,成熟了许多。但我仍然很迷茫,总觉得自己为以后就业作的准备还是不够。在此,借这个宝贵的机会,我想请教一下金志国先生,您认为在当今中国产业结构下,一个优秀的、可以在“软环节”中体现价值的大学生,应该具备哪些能力和素质?我应该如何在大学中有意识地对这些能力和素质进行培养和锻炼?或者您认为,对于我这样一个即将大三,学习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并且有一定社会实践与学生工作经验的学生来说,还需要为以后进入社会就业作些什么准备?期待您于百忙之中赐教,不胜感激!
此致
敬礼
杨膳丞 上海交通大学
回信
膳丞同学:
你好!
读到来信,深深地感觉到你是一个眼界宽广、善于思考的同学。身为一名大二学生,就能够对世界产业链竞争提出自己的看法,能够对中国制造业的现状和问题有清晰的把握,这是非常难得的。
在2008年品牌中国论坛上,对于中国制造在世界经济产业链的位置和未来,我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应该说,改革开放30年的成果之一,就是中国进入了全球价值链,但目前的位置是在“微笑曲线”的最低端——制造环节。没有网络、没有品牌、没有超前的研发团队,中国企业就只能担任一个“搬运工”的角色。更多的价值被其他环节,尤其是被两个高端的“技术”和“品牌”夺去了。我们要想走上价值链的顶端,就必须坚定不移地发展自主品牌,不然的话,中国和中国企业就永远没有话语权。
但是不是在中国的产业结构背景下,以“一”为主而不是以“六”为主的产业结构,导致大学生专业不对口从而导致失业和人才浪费?也不尽然。我始终认为,大学教育是素质教育,是一个人能力和素质的塑造阶段,而不单单是教授技术或者某项专业能力本身,它是更深层次的、更宽泛意义上的一种学习和提高。
很高兴看到在大学生活中,你能去尝试各种学生工作和志愿者活动。我想通过这些活动本身,你一定有自己的收获和体会。这些体会和感悟是在自己亲身实践的基础上感知到的,是书本上学不到的,但却又是将来踏入社会时非常重要的甚至是竞争中决定胜负的重要因素。
在当今产业结构下,哪些能力和素质是应该具备的?又如何有意识地去培养这些方面的能力?这是你在来信中特别苦闷的问题。相比具体的专业能力,我认为基本能力或者是思维方式更重要一些。一个年轻人要想脱颖而出,有几个方面是要特别留意加强的,这些特质短期内一旦形成,别人很难超越。这也就是打造自己的“软实力”,不仅是在专业上,更重要的是在自身基本的能力和素质上。
思考。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善于思考,并敢于付诸行动,是成就自我的基础之一。一个敢于思考、勤于思考的人,对接触到的每一样事物,都有自己的思考和解读,长此以往,也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软实力”。
创新。对个人而言,创新是成功的捷径,创新能让一个人不断地突破自己;对企业而言,创新就是核心竞争力,能帮助企业找到竞争蓝海;对国家而言,创新就是生产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一个有远见的企业家会把具有创新精神的青年人拒之门外,相反,企业家们非常珍惜、呵护这些创新的火花。青岛啤酒科研团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以后,我就为他们颁发了100万元的奖金。
专业。专业是你走向社会的“敲门砖”,只有具备过硬的专业能力,才能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你所学习的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专业在当今社会大有所为。无论是国家、地方还是企业,都非常需要这样的专业人才。拿青岛啤酒来说,通过引入ERP管理系统,已经在原料采购、物流运输、订单处理等方面实现了信息化管理,信息化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快捷、及时、高效,更重要的是带来了整个管理模式的变革。
责任感。人只有有了责任感,才能具有驱动自己一生都勇往直前的不竭动力,才能认识到许许多多有意义的事需要自己去做,才能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才能真正得到人们的信赖和尊重。对父母、对家庭、对整个社会,你先不要问他们给予了你什么,先问自己能为他们承担什么。在勇于承担、勇于付出的过程中,你会不断成熟、不断成功。
这是我对你的一些小小建议,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我一直非常喜欢和年轻人交流,你们身上流露出来的朝气和勇气是我非常欣赏的,从你们那里,我也有机会得以自我更新。希望我们还能有机会再次沟通。
真诚地祝福你,年轻人!
金志国
(摘自《我们聊一聊——15位名人给大学生的34封私人信件》,中信出版社2011年3月版,定价:29.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