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奈良持有一种淡淡的乡愁式的牵挂。雨后初晴的午后,流连于它平实而幽僻的旧巷子里,每每觉得仿佛回到童年的浙东小城。青石路,杂乱交错的电线杆,墙角边的秋菊花盆。整个深秋午后,清凉空气里几乎什么声音都没有。如此相似。现今,记忆中的童年小城早已被改造成商业气息沸腾的新城,奈良却似持久地停滞在一种旧日的意兴阑珊和波澜不惊之中。
在狭小悠长的巷子里,不经意走进一个陶器作坊,主人不在,也许在里面的工作间。素色木架上摆出作品,各式杯子、杯托、盘碟,调色和质地看起来显得细密而温润,简洁天真之中隐藏着细节中的讲究,是极为稳敛的风格。
一个白色陶土大盆,描着清雅拙朴的菊花一朵,线条洒落的枝叶。边上一枚小小标价签,价格极昂贵。显然,手工作业的主人,知道它的分量所在。这样的大盆若搬回家里,是该供起来,还是用起来/按照一贯作风,我也许会把它尽可能融入日常生活之中。日夜相对,时时碰触交会,这样才不辜负美意。也许会用它来盛米或盛水。
在我衡量过它的重量和体积决定放弃之后,它至今还在我的心里时时浮起,从未忘记。以此,我认识到,一个人若碰到心中喜爱的物品,不妨随缘,尽可能与它互相归属,这样彼此才是完整。
如果有尽可能多的人,平素生活俭朴简单,但也能够无所拘束地使用手工精美的器物,这也应算是一种推进时代品质的作为。毕竟,我们生活中所遭遇到的器物,总是或者极尽奢华,或者粗制滥造。大多数人无法得到一种平衡的、适中的\有审美的日常生活。物品的环境都已发生变化。
柳宗悦在他书里写道:近年来都市人使用的物品变得很粗劣,商品的格调普遍低下,人类的智慧并没有用在好的方面,有时也会去学着做一些狡诈的表面文章。热心于赚钱就会不知不觉地远离踏实的工作,一般销售的商品,多数会因此而变得粗糙。如今,要想找到真正的好东西是很困难的……不如看一下依然按照传统制作的稳重的作品,反而比新生事物更能令人接受……
《日本手工艺》,读过多遍。它娓娓道来,深入浅出,搜集和讨论了种种物品,隐藏其后的,却是对社会现状美感缺失的冷峻思考。这是最终令人起敬之处。寻常人家使用的一只普通漆器,它的质地形状色调图纹,都足够反映所置身的格局环境以及当下的社会面貌和大众心境。这是严肃的论题。
曾去景德镇一游。没有看到所谓大师级的作品,只是随意在街上和市场闲逛。店铺繁多,密密麻麻,市场也阔大。满目所及,大部分则是柳宗悦言论里热心于赚钱而销售的东西。各色大尊佛像,混血了当代西方艺术概念却显得不伦不类的设计,轻佻的,粗糙的,麻木不仁的……其间令人觉得这真是材料和时间的浪费。制作的人全然失去用心和寻思,只是用手机械复制,急不可待使之成形推入销售的行列。
如此不用心,物品尽是恶形恶状。美感和劳动尊严的堕落真是如同潮水洪流,势不可当。
间或也看到一些风格清新的私人作坊,门面虽狭小,驻店主人在柜台后面操作间默不作声劳作某个环节,不擅言谈,却有手工业者特有的敏感专注的气质。售卖的作品,工艺技法上虽显蜕变和磨炼之中的迟疑单薄,却有努力向传统致敬的心意。这般诚惶诚恐,作品也颇有古风,显得端庄持重。
景德镇可爱的部分,在于稍有些讲究的餐厅,其使用的餐具都各有风格。在北京或上海的餐厅里,很少能看到流露出手工细节的餐具,大多是单调的无可挑剔的白盘白碗。而这般有了心意和设计感的物品,如何让它们通行流动,却是问题。从社会整体普及程度来看,被大量消费和使用的日常用品,大多来自廉价超市,集市,家用物品店里的流水线工业产品。批量生产的商品,材质低廉,设计中庸,制作规整。没有瑕疵没有缺漏,却也绝无个性和情意可言。
所以,寻常人家需要去尝试领会和体验美好物品的价值。不使用美好的日用品,人的生活氛围缺少优雅丰富的能量,缺少心与物之间的惺惺相惜。惜物,惜缘,这本是一种温柔真切的情分。让心中相悦的优美物品包围身边,以此观照到内心,本身也是一种熏染。如果人们不需要这些,即使美的物品出现,它们存在也不长久。一般境地是,要么被定义成昂贵稀少,只被一小部分人得到,要么就逐渐陷入惨淡经营消失破落的境地。
记得一次旅途中,在僻远乡村的农家吃饭,看到主人用来盛汤的青花大碗很有古风。线条疏朗,落笔洒脱,说不出来的潇洒秀丽。而她用来盛饭盛菜的小碗也都一律好看,使用长久,有些略有缺口,摆放全然不经意。这样的有年份的碗,现在城市中人早已无福享用。山里人生性节俭,不愿也无力喜新厌旧时时替换,所以保留这些老碗至今。
心有感慨,那真是不复返的时代。曾经普通山野人家的一个汤碗,都这般风景。
我喜爱的物品,美,可以寻常使用,与人的生活贴近,实际而厚实,并不美得超凡脱俗,却美得丰衣足食,心平气和。平日习惯四处搜集瓷器,简单的杯碟盏碗。一只一只包扎妥当,用手拎着大袋,小心翼翼带上飞机,带回家里。它们都是被再三精挑细选的,旅途中人的时间精力有限,行李重量也有规定。厨房里有一个玻璃橱柜,专门盛放这些物品。
有旧朋好友,或远方客人来,挑选若干取出来,清洗拭干,在上面放置坚果、水果、点心、花枝,泡上一壶清茶,桌边小叙。这般,对着如此优美而耐人寻味的小杯小盘,眼目也是清明喜悦的。它们因此组成一段一段美好时光的回忆。
日本的朋友来北京做客,捎带的礼物时常是家人手工制作的。用古布或丝绸缝制的玩偶、布袋、袖套、被垫,一针一线,密密实实。这般充满心意的礼物,可以在其中感受到来自他人的情感、热量和内心专注。有时想象做这些东西的主人是在如何的场景和心境里手工劳作:午后金色阳光穿透窗帘,洒落在陈列针线和碎布料的木桌上,一杯茶水幽幽冒出热气,猫咪在旁边打盹,小庭院里花草正开得昌盛,但那会是紫藤还是鸢尾……因此觉得这些独此一件的小物,是如此心意幽雅,并且端正和充盈他人的心。
柳宗悦在他的书的结尾总结部分中写道:日常生活才是所有的美之中心,蕴含着文化的根源。人类的真正价值,就在日常生活中最为直接地得以表现……一国之文化在其国民的日常生活中最能得到体现。要想使生活有深度,无论如何都应该与美相结合。
这着实是中肯的朴素的道理。
(摘自《大方No.1》,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1年3月版,定价:2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