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品味人生
    报 纸
    杂 志
    书摘 2011年05月01日 星期日

    说“沉默”

    舒 展 《 书摘 》( 2011年05月01日)

        嘴巴的功能主要是吃饭和说话。当然还有接吻,但毕竟属于次要功能;因为世界上只有美食家、演说家,没听说有接吻专家。人之大患一曰病,二曰祸。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嘴巴实在需要加强警卫工作。每当外出开座谈会时,夫人常会叮嘱丈夫:“多吃菜,少喝酒,多用耳朵少开口!”就是说,将说话的功能减少到最低限度。于是丈夫补充道:“听老婆的话跟党走!”

        为人处世,不懂沉默,往往吃亏。好发议论的人就是言多必失者。说一百句话,难免有几句错话。一句不说呢,没啥错误,而且还显得莫测高深,与世无争,谦谦君子,以目为语。侃侃而谈的人播种,缄默不语的人收获。所以庄子说“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意思是大智慧广博默存,小聪明精细絮叨;重要言论气势盛人,小是小非却争论不休。苏格兰有个史学家叫卡莱尔,曾引用瑞士的著名铭文“雄辩是银,沉默是金”之后说“雄辩属于短暂,沉默属于永恒”。

        懂得沉默,同时又知道打破沉默,这实在是一门关乎身家性命的大学问,是一座充满辩证法奥秘的宝库。因忠诚直谏获罪的历史人物血流成河,尸骨成山,几乎司空见惯,朝朝代代,反复搬演。

        真正把“沉默学”琢磨透了的是薛宝钗。她的处世哲学是“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幼年时,宝钗生性活泼调皮机灵爱说爱笑。经过儒家《女儿经》的陶冶,变成了一个冷美人,深藏机锋于城府,显示温厚于无言。一定要说话,也是要言不烦,含而不露,恰到好处。比如元春娘娘从宫中送来灯谜,宝钗一看就猜中了,毫无新奇之处,但她却连连称道:“难猜难猜!”娘娘不喜欢“红香绿玉”这类俗词儿,立即让宝玉改成“绿惜”并告知典出何处。这叫做善于捕捉领导意图。宝钗并非一味媚上,比如对贾环,也想到送一份礼;对大观园管理改革承包者众婆子,她主张结余归己,比探春多得了不少选票。“金钗雪里埋”,她的胜利并不比历史上的忠臣义士好多少,甚至更凄惨悲凉。

        我认为对沉默学开掘最为深广的是鲁迅。他说:“鹰的捕雀,不声不响的是鹰,吱吱叫喊的是雀;猫的捕鼠,不声不响的是猫,吱吱叫喊的是老鼠;结果,还是只会开口的被不开口的吃掉。” 

        沉默,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并不象征强盛和自由。鲁迅在1927年2月曾经到香港演讲,他说当时的埃及、安南、朝鲜和印度,都成了沉默的民族。中国要想同世界上的人民一样生活,首先是青年人要大胆地讲真话,使中国成为一个有声的中国。鲁迅一贯主张青年人要“敢说、敢笑、敢怒、敢骂、敢打”!

        真理像一个精灵昼夜奔跑,目标没有尽头;而探索真理的辩论、演说却气喘嘘嘘满头大汗地在后边追赶。他们全都跑累了,需要休息了,天也黑了,前面等待着他们的是沉默。正如骨灰盒、墓地,没有喧嚣,没有骚动。死亡是最坚强的沉默。

        地球上有五十亿大活人,每一个角落都会有生命运动。沉默,标志着人的素质、涵养,像黑夜之于白昼,活人也需要休息,需要安静。如果24小时都处在股票市场的噪声之中,这人非发疯不可。

        在这个不得安宁的世界上,沉默供不应求。比如在大家庭中,有一个成天唠唠叨叨指挥一切的老公爷爷,准会引起儿孙们的不敬和厌烦。“不痴不聋,做不了阿公”。家庭中,也是需要沉默的,宁静更和谐宜人。

        日常生活中善于沉默,需要有自知之明。在频繁的政治运动中敢于沉默,却需要有大无畏的勇气。“文革”时不讲假话,保持沉默,那是需要豁出身家性命的果敢行动。许多知识分子在那时,或者学木工、电工、瓦工和其他技艺以自娱,或者潜心阅读《资治通鉴》、《红楼梦》和《鲁迅全集》(因毛泽东很推崇这三部书)以自安。像顾准那样默默无闻下苦功研究希腊城邦制和商品生产的知识分子,恐怕是仅有的先知先觉的特例吧。大量的没进牛棚的知识分子,弃绝任何派别,不参加任何辩论,臭老九就臭老九,反正是以沉默来反抗和自保。“风流不在谈锋胜,袖手无言味最长”(宋·黄升《鹧鸪天》)!大批判?我累了!再见!

        中国的现代化靠大字报、大批判是搞不上去的,靠逍遥者的沉默也是不行的。雪莱说过“呵,沉默,你和死亡及睡眠是闻名的三兄弟”!中国没有在沉默中死去,而是在“四五”运动之中爆发了!“新的生命就会在痛苦的沉默里萌芽”(鲁迅)。

        沉默,并非无所作为,而是不事张扬喧嚣的默默苦干。“文革”时有句非常流行的口号:“八亿人民都是批判家!”都去批判别人,谁来实干?你要搞生产吗?那叫“唯生产力论”!偌大的一个中国,搞了二十多年,经济却濒于崩溃,还在高喊“到处莺歌燕舞”。

        早在上世纪30年代“左联”解散时,鲁迅就讲过:“我们这一翼里,我觉得实做的少,监督的多,个个想做工头,所以苦工就更加吃苦。”鲁迅又说:“抓到一面旗帜,就自以为出人头地,摆出奴隶总管的架子,以鸣鞭为唯一的业绩——是无药可医,于中国也不但毫无用处,而且还有害处的。”鲁迅还说:“最高的轻蔑是无言,而且连眼珠也不转过去。”

        (摘自《河畔青芜堤上柳》,湖南教育出版社2010年11月版,定价:36.00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