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百科视野
    报 纸
    杂 志
    书摘 2011年03月01日 星期二

    英国人的幽默潜规则

    [英]凯特·福克斯 著 姚芸竹 译 《 书摘 》( 2011年03月01日)

        别太认真规则的重要性

        在最基本的层面上,一项所有英式谈话的潜在规则,就是避免“过分认真”。尽管我们不一定最幽默、最会讽刺,但是英国人确实要比其他民族更在意“严肃”与“肃穆”、“真诚”与“过分认真”的区别。

        要想理解英国人的性格,这种区别就相当重要,我觉得再怎么强调也不过分。如果你不能抓住这些微妙而重要的区别,你就永远没法理解英国人。即使你能说流利的英语,你在与英国人的谈话中也永远不会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你的英语也许毫无瑕疵,但你的行为的“要点”明显存在重大缺陷。

        举一个较为极端的例子,那种将手放在心上,激情四溢,炫耀性地敲击着《圣经》庄严发誓的场面,会被大多数美国政客所青睐并且使用,但在英国,这一招恐怕连一张选票都拉不来。我们在新闻栏目中看到此类演讲时,都会不由地抿嘴偷笑,带着一种隔岸观火的感觉,心里想着,那些受众多么容易轻信啊,怎么能被这种虚伪的胡言乱语所左右呢!我们若对此不是一笑了之的话,恐怕就会退而产生一种不堪忍受的痛苦情绪,这些政客怎么能够用这样一种荒唐可笑的肃穆语气,说出这样一种令人羞愧的急不可待的陈腔滥调呢?我们当然知道,政客们大部分时间都在讲着陈词滥调,我们的政治家也毫不例外,只不过,正是这种急切之意使得我们心生反感。同样的反感也会在观看奥斯卡颁奖典礼和其他的颁奖晚会时出现,那些个美国演员怎么能够在接受奖项时激情喷涌、泪流满面呢?全英国的电视观众全都会用一种手势,拇指向下,意思是“恶心死了!我都快吐了”。你很少看到英国的奥斯卡大奖得主做这种把心掏出来的激情表演,他们的演说大多比较短,比较庄重,或者带点儿自嘲式的幽默,即便如此,他们也总要表现得非常不自在或是非常尴尬的样子。任何英国演员,若敢于打破这些不成文的规则,那他一定会被讥笑,并被斥为“装腔作势”。   

        “得了,别胡扯了!”规则

        英国人限制过分认真,特别不喜欢高估自己的人,这就是说,我们自己的政治家和其他公众人物,他们的日子可不怎么好过。英国公众眼尖,国内政治家们若是对这些规则有丝毫违背,他们可不干。哪怕只有一丝迹象,表明某位演讲者可能夸大了力度,并且逾越了真诚这道坎,弄得过分认真了,英国公众一定在第一时间发现它并以“得了,别胡扯了!”(Oh,come off it!)的嘲弄方式立即指出来。

        我们在每天的日常对话中,对其他人也同样苛刻,就像我们对待公众人物一样。事实上,如果一个国家或文化可以用一句短语来评价的话,我一定会推荐“得了,别胡扯了!”这句,它真是英国国家短语的强有力的代表。

        年轻人和其他易于受潮流影响的人,可能不会用“得了,别胡扯了!”这样的表述,而是用他们特定的“嘿,又来啰!”但其中包含的规则并无二致。同样,传统的说法,会形容那些违背了“别太认真”规则的人“自以为是”(full of themselves),而最新潮的人则讥之为“大吹”(up themselves),意思也都一样。也许你读到这段文字的时候,新潮的表达可能又在更新换代了,但其中包含的规则和价值观念是深深植根于英国人灵魂之中,永远不会改变的。

        讽刺规则

        英国人通常并不喜欢爱国式的吹嘘,事实上,爱国主义与自我吹嘘都被认为是不当的,所以两者的结合犹如双重罪恶般令人鄙弃。但这项规则有一项例外,那就是存在于我们幽默感,特别是我们极为擅长的讽刺文学之中的爱国骄傲。我们普遍认为,相比其他民族,我们的幽默感更好、更微妙、更发达,而且其他民族大多不擅长夸张的思维方式,难以理解或赞赏讽刺文学,而这两方面都是我们的长处。几乎所有我采访的英国人都钟情于这一观念,而且令人惊讶的是,很多外国人居然也谦虚地表示赞同。

        对于那些试图适应这种文化气候的人而言,最重要的“规则”,是要记住,讽刺是无处不在的。就像幽默一样,讽刺也是如影随形,是一种日常生活中的固定常态。英国人可能并不总是在开玩笑,但他们却总是处在一种随时可领会幽默的准备状态中。我们并不总是在说反话,但我们总是对于潜在的讽刺可能性保持高度敏感。当我们询问某个直接的问题,比如“你的孩子怎么样?”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两种方式来回答,一种是同样直接的方式,比如“很好,谢谢你。”另一种则是讽刺的方式,“哦,他们真是让人高兴啊——又迷人,又懂事,又干净,又勤奋……”对于后一种回答的反馈方式,一定是“哦,亲爱的。最近有一天是这样的,对不?”

        轻描淡写规则

        大量轻描淡写的存在理由并不难发现。我们对于过分热情、激情迸发、感情流露和自吹自擂等种种情绪的严格限制,其直接的结果就导致了轻描淡写的日常态度。与其冒险去展示任何被限制的肃穆、不可能的感情或是过度的热情,我们还不如走向另一个极端,干脆假装单调、漠然、面无表情、不动声色。轻描淡写规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一种长期折磨人的痛苦的慢性疾病,应被形容为“小恙而已”,一种确实非常恐怖的经历,应被诠释为“哦,不完全如我所愿”,看见一种令人震撼的美,就是“挺漂亮”而已,一项杰出的成就或是表现,不过是“不坏”,一种令人发指的残酷,只是“不那么友好”,还有,一桩因错判而造成的不可原谅的蠢行,被称为“不太聪明”,北冰洋是“挺冷的”,撒哈拉是“对我个人而言有点热”。任何非常令人愉快的人、事件或物品,在其他文化中一定会给予大量的赞誉,在英国文化中,只是被冠以一个“好”字了之,或者,如果我们真想表达出更加热情的赞誉,我们会用“很好”一语概之。

        不用说,英式轻描淡写只是众多游客眼中莫名其妙令人生气的英国性格之一,或者,用我们英国人的方式来说,叫做“犯点小糊涂”。有一位大惑不解的受访者就说:“我真的不懂,他们是想开玩笑吗?如果真是这样,他们干吗不笑,或者至少挤出点儿微笑,或者嘴角翘一翘?说到底,我怎么知道,他们讲的‘不坏’就是‘绝对棒极了’?如果真是这样,那用什么词来表达‘一般’呢?他们有没有使用什么秘密手势或者其他什么东西?为什么他们就不能老实说出来呢?”

        这确实是英式幽默的问题。大多数英式幽默,这也包括也许特别是轻描淡写的幽默,实质上并不非常好笑,或者至少不是那种明显好笑、令人捧腹的段子,也绝对不是那种能够跨越文化差异的搞笑段子。即使能够理解这种幽默的英国人,也未必每次都会被这类轻描淡写之举所逗笑。最多是用一个恰到好处的轻描淡写之词换来一些唇角边的微笑。但是,这也正是该规则的核心意义所在。它确实逗笑,但它的逗笑方式是轻描淡写的。它确实是一种幽默,但它是一种有限的、经过提炼加工的、微妙的程度上非常轻描淡写的幽默。

        英国人多少要比其他国家的人更加谦虚一点,也更加偏爱自我抹杀,不过,我们对于谦虚的表现形式却有着自己严格的标准。这包括一些“否定性”规则,比如禁止吹嘘和任何形式的自高自大,一些“肯定性”规则,比如积极地赞同自贬和自嘲。大量此类潜规则的存在表明,英国人其实骨子里并非天生谦虚,最多只能说,英国人对谦虚的品质给予高度的评价,我们渴望谦虚。我们日常展示的那种谦虚大多只是一种假象,或者,宽容点儿说、大多只是一种讽刺。

        瞧,这里又有幽默了。我们再一次谈论明显的令人拍案叫绝的幽默。那种英国式的自我贬低的幽默,就像英国式的轻描淡写一样,也是被往小里说的,通常到达一种几乎不为人知的地步。对于那些不了解英式谦虚规则的人而言,真可以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

        那么,他真的很谦虚吗?不是的,但他那种幽默的自我贬低式的回应亦绝不能被归入精心设置、苦心经营的伪谦虚一类。他只是根据规则行事而已,他通过一个自我否定和贬低的笑话,来化解成功和地位带来的尴尬,这正是我们的传统。

        在英国人当中,这套做法运转得很好。每个人都理解这种传统的自我贬低很可能正蕴含着与表面意义相反的意思,而且会对谈话人留下双重好印象,因为他既有傲人的成就,又不愿意去吹嘘。

        (摘自《英国人的言行潜规则》,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10月版,定价:37.00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