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百科视野
    报 纸
    杂 志
    书摘 2011年03月01日 星期二

    茶马古道

    张海翔 《 书摘 》( 2011年03月01日)

        随着驮马的铃声,普洱茶在茶马古道已经走了一千多年,是普洱茶促成了茶马古道,同时又是茶马古道成就了普洱茶。那么,何谓茶马古道?茶马古道在普洱茶的传播及其文化交流、民族融合上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

        茶马古道是在中国西南地区形成的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它由中国大西南横断山脉东侧的云南和四川的茶叶产地出发,以人背马驮这种最原始的运载方式,穿越横断山脉以及金沙江、澜沧江、怒江、雅砻江等大江大河向西延伸,蛛网般覆盖了中国最大的两个高原,最后通向喜马拉雅山以南的南亚次大陆。一千多年来,茶马古道将云南、四川的茶叶输送到藏区,又将雪域高原的山货特产运到内地。在民间运输的同时,这条遥远而无比艰险的道路更成为宗教文化以及沿途二十多个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交流的走廊和推动世界上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因而被称为“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文明文化传播古道之一”。

        茶马古道是怎样形成的呢?

        主要是藏民对茶的需求及茶马互市造成的。藏民生活在高寒地区,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糌粑、奶类、酥油、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但没有蔬菜,糌粑又燥热,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易分解,而茶叶既能分解脂肪,又可防止燥热,故藏民生活离不开茶叶,创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习惯。藏族古谚中云“加察热!加霞热!加梭热!”,汉语就是“茶是血!茶是肉!茶是生命!”藏族人民“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自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入藏之后,茶叶便成了藏族人必不可少的饮品。而在内地,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都需要大量的骡马,而藏区和川、滇边地盛产良马,于是,茶和马的互补性交易即“茶马互市”便应运而生。公元678年松赞干布的孙子芒松芒赞派禄东赞之弟大论尊业多布率兵南下攻打洱海地区时,于公元680年与丽江纳西族结成军事联盟,并在金沙江边的塔城设立了“神川都督府”,负责“向白蛮征税”,所谓“税”就是通过“神川都督府”大量从云南输出茶叶,由此而形成了“茶马古道”。

        茶马古道促进了西藏与祖国的统一和藏汉等民族间唇齿相依、不可分离的亲密关系。通过它,藏区人民获得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茶和其他内地出产的物品,藏区的各种土特产又传输给内地人民。在茶马古道上的许多城镇中,藏族与汉、回等民族亲密和睦,藏文化与汉文化、伊斯兰文化、纳西文化等不同文化并行不悖,互相吸收,形成了一种互补互利的经济文化关系。汉族与西南少数民族之间在经济文化上的互利互补和相互依存,是使其共同成为今天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茶马古道的意义显然并不仅止于历史上的茶、马交换,它是历史上汉族与西南少数民族文明交流融合的一个重要渠道,是促成汉族与西南少数民族进行沟通联系并在情感、心理上彼此亲近的主要纽带。

        今天,随着滇藏、川藏公路修通,茶马古道逐渐湮灭于岁月和丛林之中,不见了成群结队的马帮,不闻了清脆悠扬的铃声,但是留下的茶香却飘得更远,沿途各民族的交流更加紧密。如今从普洱到昆明的高速公路只要数小时,从成都可以坐火车到拉萨,而留在茶马古道上的马蹄烙印,将永远留在中华儿女的心中。

        正如鲁迅所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茶马古道是人走出来的,是马帮从一个山谷到另一个山谷,从一个村寨到另一个村寨,从一块石板到另一块石板用脚丈量出来的。沿途是人烟稀少的高山深谷、原始森林、险绝的雪山,是缺氧的高原、炎热的澜沧江、元江、金沙江河谷,是逾越艰难的哀牢山、无量山、梅里雪山。高低起伏的山水,惊心动魄的苍茫和旷世的沉寂,夏季汪洋恣肆的雨水,冬季清碧如玉的冰雪,是横断山的特点,它能将云南各民族的交往和中外文化交流隔绝开吗?我看到的这些青石板、马蹄印,十分清晰地证明再多险阻的横断山也挡不住各民族的交流,也隔绝不了云南与西藏、巴蜀、中原乃至缅甸、泰国、印度等世界许多国家的联系。这千年古道,作为云南农耕文化传播的历史见证,是中华民族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摘自《横断山不横断——追寻云南千年农耕的足迹》,云南出版集团公司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11月版,定价:26.00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