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中学是台湾最有名望、历史最悠久的高级中学之一,被誉为台湾人才的孵化器。老师是以何种理念教出一个获得十几块国际奥林匹克竞赛奖牌的班级?又是怎样将教书与育人并重,指引学生走出懵懂期的误区与迷惘?本书作者回顾了自己任教于重点班的经历。
学生最喜欢的作业——周记
5月底,许主任告诉我:“下学期重点班给你接。”
这万万不可!建中重点班的班主任,听起来很耀眼,但是实际上能让学校放心,而又有意愿接手的老师每年都要找很久才能找到。
但……主任从各个方向逼近。我屈服了……就这样,我接下了建中重点班的班主任。
大概我担任班主任的班级的学生,到头来写周记都会写上瘾。
星期五,高一第一次班会下课前。
“下星期一记得要交周记。”我说。
“喔。”没人有真正的反应。
“周记请不要写一周大事。”我继续说。
“喔?”教室骤然安静。
“我看的新闻已经够多了,也不要写流水账,几点起床吃什么面包。而写你一个星期以来的感想,任何感想都好,生活感想,学习感想,读书感想。写什么随便你,但是有一个规定。”
“什么?”
“把两面纸写满,写超过也可以。”我面无表情。
“天啊!”学生一片哀嚎。
“还有——”停顿一下,我等学生安静下来。
“我和每个同学保证,周记是你和我之间的秘密,没有第三个人看得到。包括同学、家长,还有学校教务处抽查作业的老师。你的周记只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学生看着我,无言。
我非常不喜欢无聊的例行公事——学生应付周记,老师也应付周记,只是为了教务处一年一度的检查,这么多聪明的人在一起做这样的事,这不是很荒唐吗?
愿意和我分享的,自然会写。不愿意的,写满两面的规定逼着他至少要报告生活近况和学习情况。而一旦学生习惯了用周记分享,就会欲罢不能了。
对我而言,批改周记是非常愉快的,这是和学生的私密对话。同学也可以收到我给他的独一无二的信息。第一次周记的内容有百分之九十是一样的,但是同样的内容,不同的笔下也很不一样。有义愤填膺的:“老师把我们当超人吗?作业像开水龙头一样,天啊,这才第一个星期!”也有很绝望的:“上帝啊,难道以后的三年我们都要这样过吗?”
接着是上课的意见。啼笑皆非,互相抵触的:“上课太快了,来不及吸收”和“我希望老师可以更快一点”出现在同一科目上……“看到他们努力凑满两面,真是于心不忍。但是,仍然有很迷人的句子:“仅仅一个星期,我发现居然可以天马行空乱讲,而有共鸣。这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事。我爱死这个班了。”
是啊,好好享受这个环境,好好用心过三年。它会影响你一辈子。
数学课月考
经过开学初的全校高一摸底考试,我知道让这些学生去考全校的试题是小看他们了。高一上学期的第一次数学课月考,我出了一份非常困难的试题,其中还夹杂一道数学竞赛的难题,结果平均逼近80分,是非常令人满意的成绩。这群孩子真是很有天分,吸收力非常强。接下来的数学课,你可以看到学生眼里的自负。是啊,难不倒我们。
慢慢地,我上课调整成只教课本,每个公式和定理慢慢推导出来。当然,也补充这个章节更深的理论。但可以看到几个学生眼里的失落、怀疑,甚至一丝轻蔑:居然教课本,而且只教课本?
我站在台上,一眼瞥见柏裕正在桌面下窸窸窣窣偷偷翻书。
我知道他在看什么,《数学竞赛大全集》。一整个月来他常常抱着这本书来问东问西。
的确,我应该给的更多。但是在这些令人赞叹的天分背后,我看到隐约潜伏的严重问题。
这些学生可以解很难的题目,有天马行空的想法,有快速的跳跃能力,可他们缺乏有系统的学习。如柏裕,他的知识面是散乱无章的,而且散乱到令你吃惊。他可以用微积分去解一个求极大值的问题,快速地得出正确答案,却完全说不出所以然,而原本简单的解题方法却常常忘记。他可以用爱森斯坦判别定理解题,但是不知道公因式的定义。
初中的确有不少可以用高等的手法快速解决,聪明的孩子也可以只靠着一点点知识就触类旁通——这也是为什么第一次月考成绩这么好的缘故。但是杀鸡用牛刀而不知理由,养成习惯后就是本末倒置;散乱的知识没有串起来,累积到后来迟早会分崩离析。
终于第二次月考来临了,全部是课本例题和习题,我连数字都没有改,一模一样的数据。
这不是放水吗?连数学竞赛都能做的学生,课本习题哪难得倒他们?
但是,第二次月考成绩全班平均不及格,还有同学只考了10分。
全班哗然,几个学生严重受到打击,包括柏裕在内。
我说话了:“我知道这几个星期以来不少同学上课很失望,因为我只按着课本讲。我自己也很失望,因为重点班可以教得更多。但是大家要先能走才能学飞。你们现在是会一堆招式,但是没有内功,就像这次月考,全部课本习题,而你们却是不及格,这说明了一件事,大家的学习有问题。高中的学习重点在理论,而不是孤立的题目,只有在来龙去脉弄懂之后,谈补充才有意义。”
“全班出动”的合唱比赛
每年4月初开始,高一、高二就会不时传来各班嘹亮的歌声,合唱比赛是建中一年一度的大事。它不同于球赛,打球的永远都是身手矫健的那几个,其他人只能在场外加油。合唱比赛和英文话剧是建中仅有的“全班出动”的比赛,很早学生就开始制订计划。
指挥逸杰和伴奏子威拿着两份乐谱来办公室找我。
“老师,选这两首当指定曲和自选曲好不好?”
我看了看乐谱。“这个比赛你们是想要唱唱就算了,还是想要得冠军?”我问。
逸杰和子威对看了一眼。“当然想得冠军。”
“可以试试《山海欢唱》。”我从抽屉中拉出一份乐谱递给他们。
“无伴奏八部合唱!”逸杰和子威呆了一下,不知所措。
我是过分了。这曲子非常困难,它是台湾音乐比赛的冠军常胜曲,但是我知道他们可以的。如要体会合唱的“合作”和“乐趣”,这曲子非常适合。只要练起来,他们会学到非常多的东西。
真的练起来了,整整两个月的假日。中间发生许多争执,学乐器的人一堆,懂音乐的人一堆,每个人都有一点意见。我视而不见。
生涩的声音掩盖不了真挚的表情。他们非常顺利地杀进决赛。
决赛12个班取6名。我气定神闲,学生如坐针毡,紧张得半死。
最后报第一名,司仪缓缓读出我们班的名字,全班欣喜若狂。
那个星期的周记里有许多感人的句子。
“所有的吵架都是值得的!”
“这个曲子打破了我对音乐的了解。当各个声部一起进来时,我眼前仿佛浮现了丰年祭的画面……”
“我终于知道为什么音乐家愿意把终身奉献给音乐,因为这太神奇了。我唱到起鸡皮疙瘩,好想掉眼泪。”
“我相信不管多久以后,只要有人开始唱起酋长的呼告,我们就会慢慢加入,这是我们永远的歌曲——《山海欢唱》。”
合唱这玩意儿是非常神奇的,只要有人不合作,听起来就不对。音乐更是奇妙,一旦和声出现,就出现相乘的效果。一个班的班风良莠,一个班的努力与否,一个班的团结心和认同感,一站在台上就一览无遗。一个好的活动对人格无形的陶冶和深远的影响,绝对是死读书或读死书学不到的。
全班一起读小说
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给同学的震撼太大,这个星期的周记有将近十个同学在写这本书的感想。
《百年孤独》是我们全班一起阅读的第5本书。
初开学时我浏览了学生各自填的个人资料,资料卡中有一栏,“印象最深的一本书”。大部分的答案是数理方面的科普书目。
家长会时,我说出了我的想法。“我打算进行一个长期的计划,每一个月我们全班一起读一本小说。每个人都买一本,每一个人都读。我希望学生也爱上阅读,养成一辈子阅读的习惯。”
我当然知道,并不是每个同学都会读,但是我也知道,一定会缓慢增加。这需要时间。买好书是好习惯,即使不读,留作传家宝也无妨。
阅读计划是成功的。周记里不时有一些回馈,这是共同的阅读经验。每个月我和许多同学分享心得和乐趣。周记里也不时出现呼告:“下个月的小说是什么?”
幽默对联
聪明的学生都很有幽默感,而我总是被建中学生们的幽默逗得摇头苦笑。这是身在其中才能享受的乐趣。
“马上要教室布置了,这里有一些话要说,请负责的同学特别注意一下。”
学生仰头看我。
“要怎么布置我都随便,我鼓励创意,但是不要‘太夸张了’。”
“什么是太夸张?”亦德问。
“我举了个学长的例子。两边的柱子不是都会有个什么东西贴成对联吗?”
“嗯?”
“‘学海无涯,唯勤是岸’ 就很中规中矩。”
“嗯。”
“去年有一个班写‘学海无涯,回头是岸。”
大家都笑了。
放学了,校队选手下星期一就要参加比赛,按往例我安排数学教室开放给他们讨论。这间数学课专用的教室有空调,双层的黑板,比赛前一个星期全天候开放给选手自习。
推开门,教室里几个学生在很专心地想题目,另外两位正交头接耳讨论。但是黑板是干净的。早上我上几何特训课,画得乱七八糟的黑板现在已经擦得干干净净。不对,这些学生在还没离开之前就主动擦黑板,是令人惊奇的。
我走过去拉开黑板。
“老师不要打开!”他们都笑了。
拉开黑板,露出这些学生显然是下午在这里画的、密密麻麻的流程图方块和上下分类表。每一个方块里写着一个几何,复数几何、综合几何、三角几何、双曲几何,一个方块用箭头连上另几个方块,织成密密麻麻的一张网。
旁边还有小字说明,解析几何可以解决综合几何,综合几何有时候可以用三角几何,解析几何也连到复数几何,复数几何再连到向量几何,射影几何可以用解析几何,综合几何有时可以处理射影几何。
然后,所有的方块都连到一个至高无上的方块,“人生几何”。
我大笑,这种幽默实在太高级了。
(摘自《我的重点班》,群言出版社2010年4月版,定价:2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