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留学观察
    报 纸
    杂 志
    留学 2023年01月20日 星期五

    思考从“产品专家”到“科研小白”的这半年

    读者投稿_Hwang 编辑_刘煜 供图_Hwang 设计_刘仕悦 《 留学 》( 2023年01月20日)

        细数,来丹麦已半年余。直至最近,我似乎才真正地从心理上完成角色的转变——从做产品到搞科研——准确点说,是接纳了新的自己是个科研小白。

        或许因为年岁的增长、过去的种种经历,带来某种阅历上的惯性,使得从心理“自我”的层面,接受自己的无知,并非易事;起码,我度过了一个相对漫长的痛苦周期,矛盾质疑时常不经意袭来,带给我很强的撕裂感。从心理上接纳自己的脆弱面意味着谅解,学会给予足够久的耐心,去习得、去积累、去琢磨。

        我工作近6年,可以滔滔不绝地讲与AI互联网行业相关的任何话题,然而,我迈入科研的第0个年头,专业壁垒犹如一堵墙,死死地把我挡在门外,密不透风,仿佛告诉我:等你学会了XXX,再让你进来。回顾这半年,很多次因为这堵“墙”,我产生过放弃的念头,也因为这堵“墙”,我给自己找了很多退路……因为过去与现在的落差,我无法静下心来给自己时间,去等待,去充分验证。我乱了阵脚,烦闷时就一头扎进过去,沉浸在过去的职业成就感中,躲在这个自己搭建的安全屋里,找回短暂的自信。但总归要回到现实,我不断问自己,究竟想成为怎样的人,拥有一个怎样的人生?这就是我过去一年的状态。

        2023年,我不再问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科研小白的第0年,我每天几乎都是在公交地铁、学校、实验室、家这几个地方度过,或许偶尔出去旅旅游,单调重复但快乐。现在的我,是一个不知道怎么写出好的论文,没有真正懂得什么才叫研究,还未清晰找到自己的方向上决定细分并深入的研究领域,甚至能否够格申上博士都是未知的科研小白,仅仅半年的学习,我连入门都不算,距离理想更是相差十万八千里,需要补充积累的专业知识,多到堆满整间屋子……尽管如此,我仍然充满期待。

        前段时间,Joanna教授给我们分享了一段她关于时间分配的思考。在我看来,她的科研成就已经很高了,但她仍觉得,自己投入的效率还是不够高。她经常反思自己的时间分配:投入科研上的时间是否有预期产出?投入生活的时间是否被工作牵绊?通过这样的思考,她阐述了时间分配与焦虑之间的关系:我们有责任引领自己的工作,使工作时间尽可能适合我们的生活,工作时间并非投入越多越好,有效分配工作与生活的时间,而不是被迫投入,过分透支,让焦虑肆意侵袭。

        受她的启发,我下意识地分析了这半年来,我的时间与精力的分配。自从留学,我除了上课吃饭睡觉练瑜伽外,大多数时间都是在办公桌前度过的,至少我的感受如此,这让我疲惫不堪。我不甘于,为什么我都这么努力了,结果仍不达预期。我仍然啥也不懂,至少产出没有和自认为的投入时间成正比。

        而事实是,我一面学习,一面害怕失败,进而畏惧困难,寻找退路。我会坐在办公桌上,用一些零碎时间分心思考一些相对无关紧要的事情。比如,专业英语该怎么提升需要定个目标,怎么挤出更多时间来阅读,2023年要打卡完丹麦的免费图书馆(free library)的计划,要不要通过拍视频的方式提升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下个假期去哪儿旅游,是否要去集训精进一下瑜伽水平,琴好久不练了是不是可以定期练练,等等,还会刷一些平台比如Twitter、Youtube……

        而我在学术上的实际投入,却少得可怜——尽管我花了很多时间去学习,但实际有效并用心的投入却很少,每当沉浸其中,中途遇到一些困难时我就想退缩,杂念涌现,想要的太多太多,恨不得把自己变成无所不能的人。但一个人一天的时间总是有限的,做学术也好,投入爱好也好,完全取决于我怎么分配,取决于我认为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取决于下个人生阶段,我期待的“我”是什么样子,在我身上没有其他人的重影,并从内心去接受“我”的所得与所失。

        来丹麦后,认识了一些拥有有趣灵魂的人,我很庆幸。比如,选了ITU的课程,因此认识洒脱的Francisca,每次小组讨论时,她总能给出让我眼前一亮的想法,那种天马行空的反程式化思维,我好像不曾拥有过,也许是因为从小接受的教育过于条条框框,也许是因为一直浸淫在理工科的思维里出不来。总之,我对头脑风暴本身有了些新的认识,尽管我好像很难跳出一些局限。

        再比如,偶然跟“学姐”妹妹聊到“目的性强”的话题,会被她的一些人生观触动到,而我在她的那个年纪,似乎不这么豁达:曾经,我总觉得,我必须要更加努力才不会被淘汰,才能具有更强的竞争力——但这个命题本身就是错的,我不该担心被淘汰,不必活在别人的世界里,被那些焦虑的外壳所左右。

        总之,我很欣赏她们,但我不再像以前一样渴望“复制”别人的专长,一味地默默定下目标,默默实现。

        新的一年我开始自学内观流。偶然机会接触内观流,我发现这种随瑜伽体式、呼吸、音乐合为一体的流式练习,让我更能轻松地进入忘我的冥想状态,也让喜欢音乐的我找到某种归属感和乐趣。我发觉,自从加上内观流的练习之后,我更容易从根处让意识聚焦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也让我更容易找到自己的弱点,解剖自己,吸纳并化解负面情绪,而不是只停留在浅层的理解。

        我知道,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也知道,我要接受未来可能在学术上一成不变没有产出的苦恼,哪怕“一万小时理论”不会在我身上发生,但万事抵不过我喜欢,我想我现在,从心底里做到了。

        丹麦的春天,在慢慢苏醒;我们的人生,也才刚刚开始。

        行文最后,想感谢一些人:

        与一位“00后”小妹妹闲聊后,有所感悟,写下此文,以公开并坦诚面对自己的不?足。

        也因受 Joanna教授和Kasper教授的启发,让我学着系统地认清自己。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