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封面故事
    报 纸
    杂 志
    留学 2022年10月05日 星期三

    路在脚下,抒写新时代奋斗新华章

    国际留学已经成为人本全球化的重要发展方向,也将推动中国继续在包容全球化方向更好发展。

    记者_刘煜 编辑_田江含 设计_刘仕悦 《 留学 》( 2022年10月05日)

        1872年,“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组织第一批留美幼童30人赴美留学,此后至1875?年,清政府每年继续遴选30名少年渡洋深造,4年共派出120名,是为中国最早的官派留学生。遥看150年前的首批留美幼童,虽然经历了一系列艰辛的过程,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打开了近代官派留学教育的先河,这段历史也被誉为中国留学教育的里程?碑。

     百年留学奋斗史

        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留学生是我国与各国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角色,20世纪初,出现了大批中国学生涌向日本留学的热潮。湖广总督张之洞早在1898年《劝学篇》中发出了留学日本的号召,他曾这样说道:“出洋一年,胜于读西书五年”“入外国学堂一年, 胜于中国学堂三年”“至游学之国,西洋不如东洋”。1903?年清政府正式颁发了《奖励游学毕业生章程》:“对在日本大、中学毕业者经过考试,也授以进士、举人出身。”1905年清政府决定停止科举考试,出洋留学成了知识分子重要出路。另一方面,相比于留美而言,留日的高性价比与相近文化的强适应性,是当时人们偏好留学日本的主要原因。赴日留学生学习的专业非常广泛,包括政治、文史、外语、师范、军事、理工、农医,甚至音乐、美术、体育等专业,其中以文科占多数。

        1903年留日中国学生已达1300余人。1905年至1906年,中国人留学日本达到高潮。由于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与日本在日俄战争中获胜等因素,留日学生人数猛增到8000多人。这批留日学生把向中国人介绍传播新思想、新文化作为自己的神圣责任,其中涌现了大批杰出的政治家、军队将领、教育家、文学家等人物。而在日本接受速成教育和普通教育的众多学生,毕业归国后亦在地方发挥着现代化发展向导之作用。20世纪初的留日学生中还形成了高涨的爱国热潮,许多学生还组织出版革命刊物和书籍,他们通过创办报刊、编译图书等方式,在留学生和国内知识青年间广泛传播。1900年中国留日学生创刊了《开智录》《译书汇编》《医药学报》等。据不完全统计,20世纪初(1900—1911年),中国留日学生所办刊物有七八十种之多。这些刊物反映了当时的形势和时代脉搏,表现了留日学生的思想感情,也体现了中日文化思想的交流和融合。大量翻译日文书籍也是20世纪初中国留日学生对中日文化交流的一大贡献。

        1915年,知识界发起成立“留法勤工俭学会”,中国学生开始赴法勤工俭学。在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蔡和森、赵世炎的倡导和推动下,1919年至1920年,共组织了17届、来自全国18个省的1600多名勤工俭学学生先后到达法国。周恩来、邓小平、陈毅等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元勋,以及严济慈、童第周、徐悲鸿、钱三强、冼星海等著名科学家、艺术家也都在此时期赴法学习和工作。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是一场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的事件,在这期间涌现出一批杰出的革命者,他们接触到马列主义的真谛,加速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过程,推动中国共产党成立,为党输送了一批有扎实理论基础和丰富斗争经验的中坚力量,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改革开放,作出了重大贡献。 

        1949年12月6日,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成立办理留学生回国事务委员会。海外学子响应中央号召,冲破层层阻力回国,投身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据统计,1950年身在国外(主要是美国)的中国科研人有5600余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前五年克服重重难关回国人数就达到了2000多人。其中就包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钱学森、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邓稼先、中国导弹控制系统研制创始人之一梁思礼、数学家华罗庚等。一大批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已成为我国科技、教育、经济、文化等领域的领军人物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生力军。

     来华留学是文化交流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我国高度重视来华留学教育,各大高校迅速启动对外教育交流工作。1950年至1951年,清华大学“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接受了罗马尼亚、波兰、匈牙利、捷克、保加利亚等东欧5国的33名留学生。1952年9月,清华大学的“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并入北京大学,更名为“外国留学生中国语文专修班”。这一年,还接受了两批共89名朝鲜学生到北大实习。自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来华留学教育大幕初启。

        1950年至1965年,中国共接收来自68个国家的7239名来华留学生,分布在全国17个城市的94所学校。其中,来自社会主义国家的留学生有6571人,约占全部来华留学生的90.8%;来自其他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国家的留学生有533人,约占7.3%;来自西欧、北美及日本的留学生有135人,约占1.9%。

        进入20世纪60年代,国际国内形势风云突变,中国的外交和来华留学教育环境也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1966年,中国高等教育部(当时该部主管有关高等教育、中等专业教育、留学生管理等方面工作)向中国驻外使馆发通知,推迟接受来华留学生。9月19?日,对当时已在华留学生,教育部(1966年7月23日,中共中央同意中宣部的建议,将高等教育部、教育部合并为教育部)在给外国驻华大使馆的备忘录中正式通知:“从现在起,在华外国留学生(包括大学生、研究生、进修生)回国休学一年,这些留学生返华继续学习的时间,将另行通知。至此,我国接受外国留学生工作中断。

        1973年,中国开始恢复接收留学生,但来华留学生的规模很小。据统计,1973年至1977年,中国累计接收留学生仅2063人。1950年至1978年的28年间,中国累计接收培养了12800名来华留学生,几乎全部由中国政府提供奖学金。虽然当时我国接收留学生的规模、国别和数量十分有限,但是这些留学生毕业后,很多人日后成了驻华大使、汉语言专家、历史学教授、新闻机构驻华首席记者等,为推动各国与中国开展友好交流与合作做了大量努力。

        20世纪70至80年代,这一时期的留学生与中国同学“同吃同住,共同学习、共同劳动”,在中国农村、车间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1978年,教育部、外交部发布《关于做好今年接受外国留学生工作的通知》,这标志着中国高校留学生招生工作的规范化、扩大化。6月,邓小平就扩大派遣留学生与来华留学教育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教育部要有一个专管留学生的班子”“要千方百计加快步伐,路子要越走越宽”。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历史阶段,为来华留学教育事业注入澎湃动力。1980年,中国发布《关于在高等学校开办外国人中文短训问题的通知》,为国内高校接收自费短训留学生创造了条件。1984年,在中国高校学习的留学生总数增至6144人,其中自费来华留学生的数量增至3551人。

        1989年,国家教委发布了《关于招收自费外国来华留学生的有关规定》,赋予高校更大的自主招生权力,使我国高校可以直接面对国际学生市场,这是来华留学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举措,为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提供了政策基础。1989年12?月18日,高等院校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学会在同济大学成立,由专门从事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的留管干部、教师及专家学者组成。

        1993年,中国发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教育体制。此后,高校开始真正成为来华留学教育的主体,来华留学生特别是自费来华留学生人数迅速增长。

        2000年,教育部、外交部、公安部以9号令的形式公布了《高等学校接受外国留学生管理规定》,为高校的留学生招生和管理工作提供了参考坐标。

        在此阶段,众多高校成立了专门对留学生进行语言教学和管理的机构,国际教育学院或汉语文化学院等应运而生,在以教学为中心的思想指导下,深入开展对外汉语本体和教学法的研究,对外汉语正式成为一门学科,建立了一支专门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师资队伍,来华留学教育得以稳步发展。进入21世纪后,来华留学步入了迅猛发展时期。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政府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中国与多个国家人文交流机制的建立,来华留学成为新时期国家对外开放的亮点,是我国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的重要内容,是国家整体外交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2011年11月22日,由教育部、外交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安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部委共同组成的来华留学工作部际协调机制正式成立。2017?年6月,教育部、外交部、公安部联合制定了《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管理办法》,着重强调高等学校改进管理,提升质量,增强来华教育的吸引力。对教学质量、生源质量和教学环节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规范管理和优化服务等方面也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这份文件对全面提升来华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8年10月,教育部印发《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首个针对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制定和实施的全国统一的基本规范,这是来华留学生教育转型发展过程中的一项关键性、基础性工作,为来华留学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奠定了基石。教育部将持续督促地方和学校严格按照相关文件精神和政策要求,落实主体责任,进一步完善招生、教学和考试考核标准,保障生源和培养质量,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现如今,来华留学教育走过了近70年的历程。历史表明,来华留学教育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环节,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是国际外交的重要途径,是人文交流的重要抓手,是“一带一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有助于树立良好的中国国际形象、传播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来华留学教育正在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日益提高,未来我国将迎来更多的国际学生,他们在中国留学,同时也感受着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