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深度
    报 纸
    杂 志
    留学 2017年11月20日 星期一

    俞敏洪对话马东:

    中国家长对孩子所谓的规划 往更是一种强制

    记者_李育 编辑_李不二 设计_李阳 《 留学 》( 2017年11月20日)

        2017年11月16日是新东方教育集团成立24周年纪念日。2017年11月11日,也就是新东方教育集团24周年纪念日倒数第5天,其在北京举行了“第十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新东方创始人、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俞敏洪和北京米未传媒有限公司创始人马东就家庭教育等问题展开的一场精彩的圆桌对话,成为了本次活动的最大亮点。

        Q:孩子的未来可以被规划吗?

        俞敏洪:中国家长对孩子所谓的规划更是一种强制,就像把人塞到一个大罐子,家长创造罐子的形状。

        父母有责任给孩子创造健康成长的环境。提供优秀的成长环境,将自己本身对于生活、生命的信心和乐观带给孩子,让孩子学习,进而得以体现,这是家长要做的。但很多父母恰恰忘记了一件事情,那就是给人以自由,根据孩子自己的成长要素来发展他的空间,释放创造力、想象力和爱好。

        中国家长其实是非常残忍的把孩子塞到一个罐子里,让孩子按照罐子的形状成长。中国古代的时候,为了训练一种小丑,把孩子出生以后放到一个罐子里面,让他在罐子里成长,长成一个团,再把罐子打碎,从此以后,这个人就是一个罐子的形状,然后到处进行表演。

        这反映了中国家长的心态,因为你是我的孩子,我有资格来规划你的幸福、行动和未来,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你变得更好,用这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告诉孩子,你要听我的,这不是规划,这是强制。

        马东:所有的规划都是徒劳的。

        我通过自己的例子来讲述。父亲给我规划了好多东西,但没有一件最终实现。他规划了很多,但也没有严格禁止我不能做的事情。然而家庭环境与遗传力量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不知因为什么原因,我最终又干上这行,所以我觉得没有什么东西是可被规划的。

        人生漫长,比预期寿命要漫长很多,所以在今天,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孩子,去奢谈长远的规划,反而不如保留一些不确定性,自己去寻找和发现。

        另外,现在的小孩都够聪明,与古代人活动范围在150公里范围之内,一生能接触大概三五百人不同,今天,通过通讯和其他各种手段,能够接触到的人与事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头脑聪明加上漫长一生,有什么东西可以被规划?或者规划后不是徒劳的?我不知道,但是我只觉得不如不规划。

        Q:如何为孩子进行自由合理的规划?

        俞敏洪:父母应多关注孩子的性格、行为规范、兴趣。

        给孩子成长空间,并不意味着家长什么都不做了。我觉得家长有几件事情特别重?要: 

        第一、关注孩子的性格和脾气。

        如果家长反复无常,孩子就会产生恐惧感和逃避感。如果家长通情达理,所有的行为都是可以预料的,孩子就不会产生稀奇古怪的脾气。关注孩子的性格脾气,不仅是去告诉孩子他的脾气和性格怎么变化,更是反映家长本身性格脾气的状态,进而调整。

        第二、行为规范。

        行为规范,不是家长告诉孩子你必须天天学习,而是家长以身示范,告诉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接人待物应该怎么做。

        我曾经碰上一个妈妈带着自己两岁多的小孩,刚好快递员把东西送上来,妈妈跟孩子说谢谢叔叔,这孩子就是不说。这个妈妈就跟孩子说:“不说是不行的,因为人家给我们做了服务以后,你不谢谢人家,以后人家就不把东西给送过来。”

        孩子其实是能听懂的,重新返回去,大声喊:“谢谢叔叔!”这个就是行为规范。看上去特别小的事情,但是五件十件加起来,孩子会很懂礼貌,容易被周边的人所接纳。一旦被周边人接纳,他会产生强大的安全感,他的性格、人品就会变得更加的健全。

        第三、兴趣引导对孩子很重要。

        兴趣引导不是家长给孩子强加一个兴趣,告诉他必须做什么,而是根据孩子的天性,让它变成自己生命中的某个强项。一旦碰到这件事情的时候他就会有成就感,有存在感。

        每个人都有很多不如别人的事情,但是家长不要强化,而是帮着孩子在某些方面建立自信。这种自信一定不是说这门课要学得多好,而是让孩子深刻的相信,不管自己处在什么位置,其实都是被别人接纳的。

        马东:接受,但有边界。

        自由合理规划的核心是接受。无论他做什么,你都首先是接受。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边界。边界不是主观的,不是我想让你怎么样,边界是客观的。比如一起开会,大家不要迟到,迟到的人发微信红包,这件事情就是客观的,是规则,不是我要求你做的,既然制定了规矩,大家都要接受这种规矩。

        一个孩子因为犯了错被惩罚,家长很难受,但我一定会跟他说,没有办法,因为这是规矩,规矩是第三方的东西,咱们两个都应该接受。但是孩子的沮丧,因为被惩罚感到挫败,对此表现出愤怒,或者其他的反应,家长都要接受。

        接受,是家长与孩子,是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一个连接点。这特别考验家长,能不能够做到从心里面接受这件事。

        Q:家长最应该给予孩子的是什么?

        俞敏洪:父母最重要的是给孩子一个平和安定的成长环境。

        家长最重要的责任是给孩子创造一个平和、安定的成长环境,这涉及到父母的脾气,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父母有没有时间陪伴孩子成长,父母有没有能力用自己的品格去影响孩子等方面。

        表面上看,家庭教育好像也不是什么大话题,不就是带着孩子一起成长吗?

        但是现在,至少我个人感觉到,大部分出问题的孩子,百分之七八十的根源都在父母身上。我一直有一个简单的观点,家长做好了父母,孩子一定会好的。所以我希望家长先把自己打造成合格的父母,至少我们应该付出努力。

        马东:父母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日子过?好。

        中国人有孝道,有对老人的、对孩子的各种各样的约定俗成的传统,但是把自己过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

        在你孩子成长到一定年龄之后,你会多大程度上给他添麻烦?今天你寄予在孩子身上的希望会多大程度上希望他回报给你?你今天是不是跟孩子说你要好好努力学习,我全部身家都捆在你身上,我今后就指着你了?这些对孩子的影响可能是终其一生的,这种压力是潜移默化的,这些东西都值得我们反思。

        Q:如何缓解焦虑?

        俞敏洪:脱离全民焦虑,缓解孩子压?力。

        美国孩子的压力也很大,但更多的体现在精英阶层中间。美国80%以上的孩子们都过得比较轻松愉快,因为他们的家庭对孩子的成绩没有太多的要求,上公立小学、公立中学,最后找一份简单的工作。

        但是美国有10%左右的家庭比中国竞争还要厉害,他们竞争的目标就是哈佛、耶鲁、斯坦福等美国强校。美国大学压力也很大,也有很多事故出现,但是与中国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中国是全民压力和焦虑,最普通的老百姓都给孩子施加要考北大清华的梦想。

        中国人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心重的民族,让孩子们成绩好,其实是父母想要面子的一个表现,跟他想要一辆好车开着感觉是一样的。但这样就影响到了孩子。孩子们也互相进行比较,比较之后压力很大。甚至延伸到比较家庭背景吃穿用度。

        孩子也有很大的压力,但如果父母能告诉孩子,不管是家庭背景,还是成绩,都不能决定未来终生的命运和幸福,是可以缓解他们的压力的。

        父母能做到的,是尽最大努力去缓解孩子的压力和情绪,并且还能保持孩子对于生命和未来的热情,这件事情其实大部分人是做不到的,也不容易做到。

        马东:财富教育和生命教育要趁早。

        孩子有几个教育,是尽早要去干涉的。

        第一、财富教育。财富教育不是钱的教育,而是责任划分的教育。应尽早让孩子明白,在他的成长过程当中,父母应尽的义务是什么,义务之外的的需求是需要自己去获得的。  

        第二、生命教育。可极端称为死亡教育。对于生老病死这些事情,让孩子更早的接触和理解,对他是有好处的。

        “比较”心理很难被克服,但整个社会进步的速度比我们想象得快。以前会以表、车、房为炫耀方式,但是今天更多的炫耀方式是我在读什么书、上什么班、接受什么教?育。

        今天的教育本身也是很昂贵的,读书也是在自己身上做投资。虽然这也是一种比较,但至少是有进步的,是很好的比较。

        Q:怎样界定成功?

        俞敏洪:成功,是有一份喜欢的工作,一个喜欢的人。

        成功在我心目中比较简单。成功首先是让自己生存下去的方式。不是说变成大富翁,变成大官,而是有自己能够接受的,最好是自己喜欢的生存方式。

        中国的父母焦虑在希望孩子的生存条件好一点,但他忘了孩子生存条件的好与不好,其实跟孩子自己的爱好是结合在一起的。一个人哪怕赚了很多钱,但是天天做的是像被奴役一样的工作,他也不一定愿意干。如果说钱少一点,但是自己很喜欢这件事情,我觉得也很好,钱的多少跟个人的工作好坏没有关系。

        所以我常常说人一辈子做到了两个喜欢就好,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工作,找一个自己喜欢的人,特别重要。

        第二个标准是有能感受到快乐、幸福的能力。

        或者说积极阳光的心态,哪怕天天扫垃圾也开心的不得了,我在加拿大马路上看到的垃圾工人,就一边开着垃圾车过去,一边哼着歌,拖着垃圾筒走的时候,还跳着欢乐的舞蹈那种感觉,这个生活状态是我想要的。我觉得人的生存并不那么复杂,我们中国人就是一天到晚想要出人头地,所以把生存搞得复杂了很多。 

        马东:我父亲希望我是一个普通人。

        我对成功没有界定,因为我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是成功。我们平时会谈论很多成功的条件,大众媒体会说各种成功学,我觉得大家需要这种东西去衡量自己在社会上相对位置和价值。但是这些在我心里不重要。

        我父亲不像俞老师所说的希望我上名牌大学或者很成功,我父亲很早的时候就跟我说,希望我是一个普通人。其实,孩子的未来会怎么样跟我们的愿望不相干。所以与其给孩子设定那么多自己心里的成功标准,不如潜移默化地去影响他。

        如果一个家长、一个成年人在家、公司里面,永远散发出不论大事小事,不给别人添麻烦,我觉得你的孩子在你身边就一定会变成这样的人,他变成这样的人,他今后的生活,人际关系、工作关系就会是成功?的。

        我觉得成功是一个很广义的东西,孩子内心的平和,他最终的愉悦,他找到了他自己的兴趣,他很松驰,这些才是成功。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