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何时开始,人工智能作为手段和技术,已经出现在了中小学教育中。比如“一起作业”App2016年开始已经有部分学校教师主动要求家长们下载,而最近大热的“爱作业”,目前主要是针对小学一至三年级学生家长和老师,可以轻松批改数学口算题的App,也在非常广泛的影响着学校教?育。
有调查报道称,直到2017年8月,我国在线教育App市场规模达到2.76亿,行业整体渗透率为29.3%。
因为“爱作业”App的出现以及最近关于某小学提出“解放家长,不用再给孩子作业签名”的新闻,教育圈再次掀起了关于人工智能在教育方面的作用的讨论。
一些家长认为,终于不用每天耗费大量的时间在检查作业上了,只需拿出手机扫一扫,即可完成此项工作,很方便;也有家长认为,如果孩子也利用这款软件来完成作业,会让作业失去其本身的功能。
很多老师表示,这款软件的确可将他们从大批量的作业批改中解放出来,去做更多有利于教育方面的事,但批改作业本身也是对每一个孩子作业特征的了解过程,这些软件不利于教学。
做作业四大共能不可或缺
要追溯这些做作业的软件到底适不适合推广,我们首先应该从作业本身的意义来?讨?论。
据教育专家阐释,孩子做作业的目的可分为四种:首先是为了及时检查学习的效果,其次则可以加深孩子对知识理解和记忆,再者可以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最后可以为今后的复习积累资料。
从表面看来,似乎这四点都能够通过人工智能的方式实现。人工智能可以测验孩子经过预习、上课、课后复习之后所完成的作业,有没有达到预定的效果,甚至可以追加一份相应难度的考卷,检验孩子的最终领悟成果。通过测试,同时也完成了加深孩子对知识理解记忆的效果。同时通过考试,也锻炼了孩子的思维能力,同时通过数据已经计算机技术,更全面的进行资料积累。
然而,有专家称,这种技术完成的也许只能停留在表面。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布卢姆曾经说过:“任何没有温度的教学技术,都无法真正的感染孩子,因此也难以为其带来成长。”而App也许能够带来便利甚至人类难以做到的准确的技术性教学,但其终究是无法带来温度的。
也有专家称,中国的很多现代化教学方法都曾借鉴了西方的教育模式,但唯独App的运用,并非“西天的经”。其指出,某种程度上说,App的运用正中了中国应试教育的下怀。
中国的学校普遍以学生多、课业重著称,较为难以管理。而且,单从作业方面来说,无论对于学生、家长和老师,其都算得上是繁重的任务,很多老师和家长仅在作业层面就已经疲于应付,确实影响了更优教育的输出。
因此,作业对于学生来说,其重要程度其实是这次讨论的重心。换言之,不是App帮助作业重不重要,也不是作业本身重不重要,而是我们对于作业的评价方式到底有多重要。
曾经在作业的评价方式改革上,国内推行过借鉴西方教育模式的改革,也称人本主义改革,这次改革倡导“学生中心教学”。
人本教育理念与弹性作业的设计
人本主义也称人文主义,以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等人为代表的人文主义教育流派。倡导“学生中心教学”的观点。
人文主义者否定传统的教学方法,主张非指导性教学的新方法。人本主义者认为,人是一个自主的和对自己行为负责的自由人,每个人有选择自由。因此,在学校里,教学就是要教会学生进行自我学习。
人本主义认为新教学法的目标有三:一是培养造就完整的人,学校应该为学生实现“自我”的先天智力潜能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二是倡导学生自主自发学习,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独立性和创造性;三是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教师对学生应有真诚、接受和理解三种情感。
这种人本主义教育理念反映在学生作业上,具体表现为两点:
第一,尊重学生。在日本,小学教师批改学生作业,采用圆圈和“/”两种符号。圆圈表示学生做对了,大圆圈表示不仅做对了,而且还代表学生做法上有创新点。“/”则是代表作业中有错误。而在我国,教师用“ √”代表对,用“×”表示错。两种不同的批改作业的符号,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对学生产生的效果也不同,日本老师没有用“×”,代表他们对学生的一种尊重和人文的关怀。我国教师面对正确的作业,有时会担心“√”打大了,给多了,学生会产生骄傲情绪。而对作业中的错误,毫不留情打上“×”。红色的×”无情地写下了学生错误的经历。在求知的路上,教师为什么不可以尊重学生,对他们的错误份爱心呢?多一份宽容,多一份爱心呢?
第二,实行弹性作业制。在美国,教师除了布置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外,还要求学生完成一个“项目”(Project),就是在学完一个单元或一门课程后,学生要交一个学习成果汇报,目的是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例如,“美国的对外政策”“二战中美国扮演的角色”等大题目,也会出现在小学生的作业中,学生对此类作业乐此不疲,通过查找资料、电脑编辑和文献检索的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动脑、动手的实际能力。
如果此种作业评价方式能够推行,本质上就可以规避“要不要把App引入作业中来”的问题了。因为做作业本身没有什么任务成分,而更多的是老师通过作业来引导孩子的思维方式,如此看来,作业及其评价成为了老师不可或缺的教育方法,自然是App代替不了的。
但环境毕竟一时难以改变,App的方式也许将成为改善“中国特色教育”的一剂良药也并未可知。从中国的在线教育发展状况来看,在教育过程中使用人工智能软件显然已经成为了大势所趋,我们当然不能完全依赖这些人工智能软件,但对这个大趋势却是“早入者先知”为好。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王健认为,未来教育一定是教师与人工智能相辅相成的,未来也需要“人机共生”的教育—用“机器的效率”和“人类的情感”共同去达成个体生命的丰盈与成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