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菁英小记者
    报 纸
    杂 志
    留学 2015年03月20日 星期五

    《留学》菁英记者跨国采访实战营

    《 留学 》( 2015年03月20日)

      >>在哥大教授的新闻课上

      他们都学到了什么?

      —14天中美跨年菁英小记者团实战营游学回顾

      记者_赵冰燃   供图_菁英小记者

      2015年3月9日,《留学》菁英记者跨国采访实战营的首批小记者们来到《留学》杂志社,分享回顾了他们在美国游学采访14天的学习感受。《留学》杂志社社长孙献涛,为他们颁发了《留学》记者证及记者培训证书。

      这些目前正在国内读新闻本科,或对新闻专业抱有极大热情将来准备申请国外院校的同学,通过此次游学活动,切实地感受到了中美新闻专业授课的不同。在哥伦比亚大学学院教授Pavlik的课堂上,他们测试了自己的真实英语水平与学术能力,北京外国语大学大三新闻专业的史通说:“在生活中能做到英语流利和在学术上英语流利是两回事,此次在课堂上和教授的互动,让我们发现还有太多的语言水平及学术能力需要提升。”

      本次跨国采访实战营游学活动,让同学们痛痛快快地过了一把记者瘾,他们在总结会上共同表达到:“此次的游学经历十分美好,真正去到美国,听了哥大教授的课后,才清晰了日后自己想努力的方向”。

      走访6所世界名校(耶鲁、哥大、西点军校、普林斯顿、斯坦福、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耶鲁、普林斯顿、哥大都是美国东北部老牌名校“常青藤联盟”的成员,斯坦福是世界顶级私立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是世界上最富盛名的公立大学,西点军校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军事学院之一。

      走进8家博物馆(如大都会博物馆、新闻博物馆、西点博物馆、INTEL博物馆等)

      大都会博物馆是美国最大的艺术博物馆,与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自然史博物馆的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遥遥相对。美国新闻博物馆是世界上互动能力最强、耗资最昂贵的博物馆之一。

      走进3所图书馆(耶鲁大学图书馆、哥大图书馆、伯克利图书馆)

      耶鲁的图书馆是美国第一,世界上规模第二的大学图书馆,藏书1100万册。加大伯克利分校图书馆藏书超过1000万册,哥大图书馆总藏书量870万册。

      玩转2处科技馆(加州科技中心、洛杉矶葛瑞菲斯天文台)

      加州科技中心是美国西岸最大的科学中心。葛瑞菲斯天文台作为洛杉矶的标志性建筑,是世界著名的天文台之一。

      >>游历海外 经历cultural shock才有收获 

      特约撰稿_丁学锋   编辑_赵冰燃  

      在不同的氛围中自我成长,让孩子真正深入当地的社会,与当地的孩子在一起生活、游戏,得到在国内所得不到的,这样的游学才真正有收获和价?值。

      其实,道理家长都明白,但还是有许多明白家长继续把孩子往类似于托管班的游学营里送,也是有苦衷的—怕孩子不适应。不适应饮食,不适应没有家长的照顾,更怕孩子不适应和外国人打交道,说错话、办错事,遭人家白眼,更伤孩子的自尊心,还不如由带队老师管着,白天上课,晚上汇报,不惹事不生非,能学多少是多少,出去总比不出去好不是?

      cultural shock全世界普遍存在

      其实,不光是中国人是这样,笔者在加拿大的时候,曾经上过几个月“英文扫盲班”,当地的志愿者义务教外国人学英语,不收钱,还自己出钱印教材。这些志愿者也并非业余人士,而是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如果他们的经验不丰富,主办机构也不会邀请他们来当志愿者。

      每次上课,老师们从来也不让我们背单词,而是主要讲一些几天以来的社会趣闻,找出一些开心的事和别人分享,看似随意,其实都在引导着大家更加了解加拿大的社会习惯和多元文化,最后老师们引导着大家用正确而精准的语言去进行描述。

      有一次,在课堂上我们专门讨论了cultural shock这个问题,这个词在中文里还没有非常确切的译意,但在我看来,就可以理解成个人层面的“文化冲突”感。直到现在,那次课的印象还很深,因为那时才发现,不仅是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泰国人、俄罗斯人,甚至是离加拿大不远的墨西哥人,都对加拿大社会有不少不适应的地?方。

      有日本人为了图方便休息,想买辆能把坐椅全部放倒的汽车而被认为性情风流。也有想借机恭维对方能干,而问人家赚多少钱而被认为不礼貌的。有老板(老板不是男的,真没别的意思)纯粹是希望打算招个颜值高的店员,为了防止被其他店员告上法庭,怎么都不敢将这条招聘启示写进广告的,还有在商店买东西时问店员问题时很严肃地被告知“我正在和别的顾客说话”,都属于常见的 cultural ?shock。

      重交流 冲突会自然消失

      有一次我在骑自行车时,前面突然有辆车停下来,司机冲我喊,“你逆行了”,可我正在他对面的便道上,此时便道上一个人也没有,我心想“这你也管啊”,虽然心里多有不快,但此时我还是按别人教的,大声地说了句“谢谢”。按照此地的规则,如果是邻居举报你违反法规,或警察罚了你,你至少需要去向邻居说声谢谢表达诚恳,最好送个小礼物什么的,因为邻居这是在帮你。我们这一节课上下来,甚是欢乐,大家都像说笑话一样,说着自己的亲身经历。

      说起来,这种志愿者给人免费上课的事儿本身,放在中国,也很有文化冲突感。大部分人都会认为,其背后肯定有不可告人的目的,至少要兜售个光盘什么的。说实话,我一开始也是这么想的,在上第二节课的时候,老师就说你应该去买本英文小说回家阅读,还主动帮着去二手书店挑,我心中就暗想,老师开始露马脚了,反正如果贵我就不买。结果,老师递过来的书,很厚,打开一看标价才两块加币。对于对学英语的外国人,这本书还可以打八折,基本上等同于白送,我顿觉汗颜。后来在讨论cultural shock的案例时,我实在没好意思提起当时的这些典型想法。

      其实中国的家长担心孩子在国外不适应,不无道理,因为文化冲突几乎是无处不在的。别说中国人,其它的亚洲人,就算是加拿大人和美国人之间,也有许多互相瞧不上的地方,一个加拿大阿尔伯塔人想搬到旁边的BC省住,也会有人告诉他,那边的人不好相处。这些都是文化冲突使然。

      但是,文化冲突虽然看着吓人,但大部分造成的只是暂时尴尬,日后实则能变成聊天的谈资。到了国外,即使你和一老外谈不来,也不至于和所有的老外都谈不来。如果和所有的老外都谈不来,那就要看是不是自己出问题?了。

      游学就为汲取各国文化之长

      有些家长到了国外,总习惯于盯着国情不一样的地方看,这也不一样,那也不一样,可不得了,容易左右都不是。实际上,好好想一想,再不相同的文化圈,都能找出相同的点来。人与人的交流,并非得以十成的认同为前提,有五成的认同,另外五成畅所欲言即可,一对一的真诚交流,才重要。家长和老师需要做的是,带领孩子寻找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不同点,找出不同文化间的联系与互动,以之为入口汲取对方文化的长处,这才是孩子们游学的深刻意义之所在。

      加拿大人自称教育水准高,也是有依据的,我所见过的中国孩子来加拿大上小学中学的,一般没过多久就信心高涨起来,为什么呢?老师首先会努力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长处,一个劲地夸,不了解加拿大没关系,班里有了中国学生,就让全班的孩子一起学有关中国的知识,这样大家之间就能交流起来了,老师还鼓励甚至要求当地孩子主动去和中国孩子交朋友,交流多了,初来乍到不适应产生的心理问题、情绪问题就逐渐化解了。于是,冲突自然就没有了。

      >>《留学》首届美国实战营一分队团员来信

      哥大教授的课让我受益匪浅

      Pavlik以其丰富的授课经验、旺盛的教学热情,感染着我们。面对面和美国顶尖大学教授进行课堂交流对我来说实属首次。风趣的Pavlik尝试通过玩笑轶事来解释一些复杂的传媒理论,虽然语言沟通上存在一些障碍,但Pavlik教授依然为我们带来了一堂内容丰富、精彩纷呈的课,让我们直呼过瘾。

      —史通  北京外国语大学  大三

      耶鲁老校长的脚真那么神?

      我问耶鲁医学院高富帅Derrick,摸老校长的鞋子真有这么灵吗,他说当年奶奶开车带他来耶鲁玩儿,回去路上想起没摸老校长的脚,奶奶一脚刹车漂移掉头开回耶鲁,让他摸完鞋子再回去。多年以后,他果然夙愿成真。

      —赵忻悦  北京化工大学  大二

      普林斯顿的学霸如何过周末?

      一到周末,普林斯顿的学霸们会借助便利的交通去纽约或费城逛街购物、享用美食。另外,学霸们还可以在周末参加球赛,出演话剧,参加公益活动或兴趣小组,担任所在学校拳击爱好者协会会长的Clayton告诉我:“在大学里发现几个甚至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真的能够让自己的生活充实起来!”

      —王琢磊  中国政法大学  大二

      如何转学去伯克利?

      到达美国的第二天,我迎来了自己15岁的生日,没有party,和游学团里的大哥哥大姐姐们围坐在酒店里聊天。我得知,在美国可以先读两年社区大学,然后有机会转入伯克利,这样转学比直接申请要容易,且能省一部分学费。

      —赵洁  天津杨村四中  高一

      耶鲁大学的图书馆好在哪?

      漫步在耶鲁的图书馆,都如漫步在《哈利·波特》的“霍格沃兹”一样神奇。耶鲁大学的图书馆是美国最大的研究图书馆,古代的羊皮卷和早期的印刷书籍都能在这里找到。我第一次看到如此大规模的图书馆中书籍全部被“精装”在一个巨大的玻璃橱窗内的场景,我好喜欢这里的学习氛围。

      —何延萍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大三

      英美大学都很棒 重在自己要什么 

      美国部分大学,尤其是古老大学的建筑甚至格局都是仿照牛津剑桥的。英美两国的大学并无好坏之分,只是地域文化、风土人情不同而已。大体来看,学习氛围都很棒,只要你能考上自己喜欢的大学,其实就是最好的大学。

      —王源  私立汇佳  初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