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有观点
    报 纸
    杂 志
    留学 2014年09月05日 星期五

    黄西:死跑龙套才能成为喜剧之王

    不谈励志,只讲技巧

    记者_王众 编辑_王泓滢 摄影_董德 《 留学 》( 2014年09月05日)

        导语:都说成功是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剩下九十分凭长相,这一点在黄西身上得到了反证。也有人强调成功需要百分之一的灵感和运气,这次黄西和《留学》聊的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技巧和努力。

        从2010年登上美国白宫的记者年会起,黄西火了。如今,可能一些人对黄西这个名字依旧陌生,但提到“那个在白宫说脱口秀的中国人”,一定会听到恍然大悟的一声“哦”。搜一搜“黄西”和“白宫”,除了那场引起诸多中国人听英语脱口秀的兴趣的视频外,还有一个热门话题就是围绕“黄西”、“华人”、“脱口秀”和“白宫”的分?析。

        和所有关于成功故事的八卦一样,分析者们猜测着一些巧合、幸运、心灵鸡汤、励志成功学,甚至加入了诸如一些浪漫色彩。比如有个传闻,说黄西当年是因为留学生活太苦,决定每天给老婆讲一段笑话,“我不能给她衣食无忧的生活,起码可以给她开心一笑的时光。”慢慢地,积累的笑料多了,就走上了职业讲笑话的道?路。

        这个故事给实力派的黄西带上了偶像派的光环,成了一个浪漫到心底里的大情圣。不过,他向《留学》记者证实,这个给他形象大加分的故事实属杜撰。

        “喜剧之王”那段“死跑龙套”的日子

        当然,杜撰也是有影子的,比如,当时的日子确实很苦。差不多二十年前,黄西拿着博士录取和奖学金,带着“连26个字母都没认全”的新婚妻子来到了美国,刚开始,两个人只能靠着黄西的奖学金过日子。“我那时候喜欢摇滚,记得有一次一支著名的摇滚乐队来我们学校开演唱会,学生票20美元,对于那个级别的演出已经很便宜了,我们还是舍不得买,就在阳台上站着,听远处随风飘来的声音。风向一变,就听不到了。”

        如果日后黄西的经历拍成了电影,一定颇有周星驰《喜剧之王》的感觉,这一段可以作为电影开头。事实上,黄西的脱口秀经历,尤其是在留学期间的那一段,俨然就是现实版、高知版的“喜剧之王”。在称王之前,他也经历过漫长的、坚忍不拔的“死跑龙套”的日子。

        就像《喜剧之王》里那个在街坊邻居中搞笑出色的周星驰,黄西在到美国前一直是有名的开心果。他在中国上学时是班长,很善于活跃气氛,也经常组织一些活动。在大学和研究生期间,黄西的宿舍经常热闹非凡,楼里的同学有空时都喜欢来他们屋子里聊天,因为他搞笑。长得一副内向理科男样子的黄西本身很有语言和社交天赋,这也让留学后的他比身边的同学们更快地融入了当地文化。

        但这只是个相对论。他相对于其他在美国做博士的中国同学发音更好、更善于交流、更积极地参加社交活动。但是,当参照物变成了美国同学,黄西也难免憋屈和吃亏。有一次在课堂上进行小组讨论,黄西对当时的话题有个很独到的想法,但他怕自己的想法不够成熟、也怕自己表达不好,于是讲给了旁边的美国同学。没想到讨论一结束,邻座老美立刻举手,把idea据为己有,理直气壮地侃侃而谈,侃完了还得到了老师的一顿褒扬。

        “这种感觉就好像自己的孩子被别人领养了一样。”这让本来就有心提高自己语言能力的黄西更坚定了自我开发的信念,他在意的不是一次课堂表扬,而是日后可能因为语言不自信而失去的更多的机会。

        练习即兴演讲好比唱歌开嗓

        在美国有这么个好处,就是学习机会俯拾皆是,只有不想学,没有没得学。对于如何训练中国学生最头疼也是最吃亏的口语能力,黄西强力推荐了一个免费的活动Toast Master。Toast在英文中有祝酒辞的意思,在中外文化中,无论是休闲聚餐还是正式的宴席,总有一两个人会在开吃前站起来说两句,这就是Toast,多数时候都是即兴的。所以,我们可以将这个活动理解成“即兴演讲大师训练”。

        这是美国极为常见的公益培训项目,参加者有黄西这样的异国学生,也有决心改变自己不善言辞个性的人,还有离婚了来这里充实生活的,以及那些从技术岗转向管理岗因而需要经常“说两句”的新晋领导……这些人围坐一圈,被随时点名做一分钟即兴演讲。“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无主题即兴说一分钟话,很难。所以无论说成什么样儿,说够了一分钟,都会收到全体的热烈掌声。”

        这感觉很像在K房练歌,越是五音不全、鬼哭狼嚎者,一曲唱毕总是能得到热情的鼓励、叫好和掌声。然后就有勇气再唱第二首。这样几次下来,对唱歌没有了恐惧或扭捏,开嗓的效果就达到了。

        先敢唱,才能唱好。这和演讲是一个道理。刚开始的时候,就如同五音不全地唱歌一样,哪里称得上演讲,就是大脑一片空白地“扯淡”。总要度过第一关,到了镇定自如“扯淡”的阶段,才能追求言之有物。到了这一阶段,便可以尝试去报个演讲培训班。这些培训班价格也非常便宜,班里的同学都来自各行各业。这也促成了黄西五花八门的朋友圈。

        “聊天用学术词汇,我被绝交了”

        大多数留洋博士的社交圈比较单一,不外乎实验室里或住所附近的几个人,这些人来自不同国家,操着各式口音,说着统一的科研话题。这一类人可能到了美国几十年还是乡音无改,因为实验室里语言简单、专业,无论你口音多重,都能很快被理解、接受。

        相反,黄西自从到了美国,就对纠正自己的口音格外上心。而且喜欢社交的他也非常活跃地参加和组织各种活动,从而结识了拥有各种文化背景和社会背景的人。黄西清楚地认识到:要适应这样的丰富生活,口音不能太重,语言则要有多样性,甚至需要看人下菜碟。

        “有些美国人的反智情节还是挺严重的,有一次一个人因为我说话的时候使用了学术词汇,跟别人说他再也不想和我说话了。”黄西提起这次“被绝交”的经历很是无奈,也从此明白了,GRE红宝书和论文中的高端词汇不能信手拈来,如果遇上用语朴实的劳动人民,可能就会有“装B被雷劈”的下场。

        但是如果跟学霸、学究们交流,竟然一个拉丁词、专业术语都没用上,也可能被归入“不学无术、不入流”之类。黄西还同《留学》分享了一个小窍门,“和知识分子聊天的时候,适时加入几个法语词,会让人耳目一新,高看一眼。”

        参加老美PARTY的一招鲜

        除了参加培训班,黄西尽量多参加各种各样的party。这是众所周知的提升语言能力、融入当地文化、结交各路朋友的好办法。但参加过西式party的同学多半都有一个感受,就是没人看顾、没人理会的无所适从感。

        在中国,如果有人邀请你参加聚会,邀请者通常会提供对你负责到底的一条龙服务:聚会开始时介绍新朋友、冷场时陪聊、吃东西时相互照顾,等等。如果你是个不善party的慢热者,那两个人可能从头到尾都在一起。这种常见情况如果出现在美式party中,可就是巨大的失败了。

        黄西参加的美式party简直有点儿像速配,三五个人围成一圈聊上五分钟、十分钟,然后各自散开,去组成新的组合聊天,一场party下来,几乎和每个人都聊过一遍。这时候Toast Master上的扯闲篇儿训练就派上用场了。

        扯闲篇儿是有技巧的。比如黄西在白宫脱口秀中提及最多的两类话题,“政治”和“移民”,就要区别对待。在美国,与不熟悉的人交谈要慎聊与政治、宗教相关的话题。所以,尽管白宫脱口秀称得上是黄西脱口秀事业的一个里程碑,却不是他最受欢迎的表演。

        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移民”是个很好的话题。初来乍到,总会遇到很多意外、烦恼、不明白的事情,那就不妨把这些问题拿出来聊聊,请大家帮忙出出主意,实在是一举两得。同时,“美国是个同情弱者的社会,你告诉别人自己正在遭遇的问题,不会招来嘲笑,反而会得到周围人的建议和安慰。”黄西又拿出了一个有理有据的tip(窍门)。

        除了讲讲烦恼,还可以幽他一默。当然这种幽默不是黄西在白宫拿《移民法案》开玩笑的类型,而是他在《莱特曼秀》、《艾伦秀》等著名脱口秀节目上表演时的开场白——“大家好,我是爱尔兰人。”

        这种显而易见的反差正应了英语中的“elephant in the room(屋子里的大象,指所有人都假装对某个明显的事实视而不见)”,就是专门强调一些显而易见的话题作为笑料。拿自己的少数族裔开涮没什么忌讳,至于为何要说自己是爱尔兰人,并无过多深意,只是要提出一个“非中国人”的包袱。

        黄种人不在历史书里

        但是如果只把自己的移民身份当作一个调侃笑料,那就要检讨一下对自己的尊重度了。黄西很早就对此有自己的审视。最早的时候,他觉得拿自己的身份调侃比较容易,出于对脱口秀技术攻坚的目的,他会特意避开这个话题,讲一些让各文化都有共鸣的东西,“所以我的一些段子,白人拿去讲也能把大家逗笑。”

        后来,儿子的一次童言感慨让黄西开始尝试用移民话题的脱口秀段子提高美国人对亚洲人认识度。有一天,黄西的儿子放学后对他说:“爸爸,黑人在美国太悲惨了,我真高兴我是白人。”黄西立刻下意识地纠正:“儿子,你不是白人。你是黄种人。”

        这下换儿子受到了剧烈冲击:“我的皮肤不黄啊,我觉得黄颜色根本不是皮肤的颜色。”黄西只好耐心解释:“在美国,每个人都有颜色,你就是黄颜色,你要接受这个事实。”儿子想了一会儿,说更惨了:“因为我们都不在历史书里。历史书里面讲黑人的故事、讲白人的故事,却没有提过黄种人的故事和历史。”

        这次的对话给黄西带来了倍感心酸的震撼,他开始在脱口秀中增加关于黄种人的故事,甚至已经在做一些中文专场脱口秀,提高中文节目在美的影响力。

        用中文防盗,教麻将破功

        除了积极参加别人举办的活动,黄西在美国也充分发挥了中国班长的组织能力,时不时地组织美国同学学习羽毛球、麻将之类的运动,而且是自己当老师。

        尽管不少美国人小时候都在自家后院玩过羽毛球,但他们并不把这当作真正的运动,看奥运会时,也没几个人会去关注羽毛球比赛。所以当黄西把他们带到场馆中,告诉他们竞技规则、如何算比分,这些人打完以后都感叹打羽毛球运动量还真大。

        打麻将的运动量倒是不大,不过影响力可不小。作为生物科学的博士,黄西在读博期间常常要呆在实验室里,而且实验需要制作很多试剂。这些试剂配起来很麻烦,为了省事儿,做完一批以后就会冻在冰箱里保存。一些偷懒的学生、或者临时库存短缺的学生,则会顺手拿别人配好的试剂。

        由于这些试剂和地理位置挂得上关系,比如南杂交,北杂交,西杂交之类,为了尽可能保护自己的劳动成果,黄西都是用中文做标记的,所以从来没丢过。结果教会了同学们麻将之后,东南西北四个字就不再是秘密了,黄西的试剂也开始玩起了失踪。

        这个东西慢慢讲出来是个起承转合俱全的段子,不过它并没有出现在黄西的任何一场演出中,因为有科研背景,铺垫也太长了,“当故事讲讲还行,作为段子效果不太好。”那么脱口秀的段子在长度上有什么讲究?

        这个故事如果前前后后说利索了,要差不多五分钟,而在脱口秀表演中,五分钟内要有十几个段子。“一般十几秒就得有一个段子,最多二十秒完成铺垫,包袱的密度非常大。如果铺垫的时间越长,那么包袱的笑果就要越强。”

        我花了八年才站上莱特曼的舞台

        黄西专门报过脱口秀写作班,但每天写至少五个段子的习惯并不是因为上了写作班养成的习惯。黄西向《留学》介绍,写作班会教一些很细节的东西,比如上台以后怎么把麦克风拿下来。“这看起来是最简单的事,但是当自己站到不同的舞台上就会发现,麦克风的情况各不相同,有的时候电线缠绕得乱七八糟。演员上台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麦克风摘下来,如果第一步就手忙脚乱,对后面的表演是个不小的打击。”

        此外,写作班还会为学员支招到哪儿去找脱口秀俱乐部、怎么跟脱口秀俱乐部打交道,等等,都非常实用。但这不意味着就能登上脱口秀俱乐部的舞台了,而是要从开放式秀场open mic(公开麦)里练起,慢慢积累经验、人气、以及星探的青睐。然后才能进入初级的俱乐部,随着俱乐部的档次越来越高,知名度也会越来越大。

        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直到2010年8月前,黄西都还是兼职脱口秀演员。他跑过夜场、自带观众进过俱乐部、在波士顿喜剧比赛中拿过名次、被星探发掘过也错失过良机。2005年,一个星探在一场演出中看中了黄西,于是让他再寄一些材料;当晚黄西就寄了光盘。星探看了光盘就说里面有两个段子挺好,但是还需要更多。

        当时的黄西并没有乘胜追击再多写几个,而是把对方的评价当成了客气的拒绝,于是就断了联系。直到三年后,这个上电视的机会才重新回来—他终于登上了美国最有名的《莱特曼秀》。对于当时的那段弯路,黄西并没有过多遗憾:“那时候即使上了电视,可能有那么五分钟的露脸,但是我还没有足够的能力撑起一场演出。在美国,好些人都要干八到十年才能积累出一个小时的段子。”

        从把脱口秀当成一件正事儿学习,到第一次走上电视舞台,黄西足足用了八年的时间。但无论是美式脱口秀在中国还是中文脱口秀在美国的发展,都只是刚起步而已。

        拎客

        黄西登台过的美国著名节目

        ① Late Show with David Letterman 大卫·莱特曼深夜秀

        ② Late Show with Conan O'Brian柯南·奥布莱恩深夜秀

        ③ Ellen Show 艾伦秀

        ④ Steve Katsos 秀

        ⑤ 美国白宫记者年会

        ⑥ 目前黄西在主持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互动求证节目《是真的吗》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